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统计局 数据解读分析 第一季度梅州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1%
第一季度梅州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1%
来源:本网   时间:2004-07-15 17:33:57   浏览:-
字号:

第一季度梅州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1%

今年第一季度,适逢元旦、春节两大传统节日,梅州城区市场各类商品供应充足,消费需求增加和受多种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据市城调队统计调查资料显示:第一季度我市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2.1%;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2.4%,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1.0%
一、市场物价变动情况
㈠各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指数都在正增长区间运行。与去年同期比,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8%2月份上升0.9%3月份上升2.6%1月份受节日消费集中的拉动,而节后消费略为趋淡,3月份价格仍在上升中。
㈡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呈现出"四升四降"的格局。构成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商品(服务)中,与上年同期比,价格上升的有4类,分别是:食品类上升6.4%,烟酒及用品类上升3.4%,居住类上升1.9%,交通和通讯类上升0.3%;价格下降的4类分别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2.8%、衣着类下降4.2%
㈢我市物价指数处于全省中上水平。 从省统计局反馈的最新资料来看,第一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其中:最高的阳江市为103.5%,最低的云浮市为97.7%,在全省21个地级及以上市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从高到低排列,我市处在第7位。
二、价格变动的特点及原因
㈠食品类价格上升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第一季度,食品类价格与上年同期比上升6.4%,直接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2.5个百分点。在计算食品类价格的16个小类中,有12个小类上升,升幅面达75%。食品类有如此多的小类上升,是近几年少有的。与上年同期比,升幅较大的有粮食类上升25.7%,干豆及豆制品类上升17.7%,淀粉及薯类上升14.9%,油脂类上升12.6%,肉禽及其制品类上升7.9%。主要原因是粮食在去年十月下旬大幅上涨以来,今年3月份粮食又大幅度上涨,带动禽畜饲料价格的上升,在粮价涨百物涨的效应下,致使粮食及其制品、油、肉、禽、蛋、等生活消费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㈡受水泥、钢材、玻璃等建筑材料价格上升影响,居住类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1.9%。其中:水泥类价格上升30.6%,以钢材为主的其它类价格上升21.4%,玻璃类价格上升12.8%,以煤炭为主的其它燃料类价格上升5.7%。主要原因一是全国性经济快速增长,基建投资涨幅不减,增加了对水泥、钢材等材料的需求量,直接拉动其价格的上升;二是查封非法小煤矿,煤价有所上升;三是受国际市场钢材价格上升的影响;四是我市各级政府认真实施"四个梅州"的发展战略,努力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消费需求增加。1-3月份我市国内生产总值61.53亿元,同比增10.1%,固定资产投资16.42亿元,同比增21.72 %
㈢服务项目价格小幅回升。服务项目价格在经过2002年和2003年二年连续下降后开始小幅回升,与去年第一季度比上升1.0%,对服务项目价格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城市间交通类,其中火车票价格同比上升1.5%,飞机票价格同比上升3.6%,长途汽车票价格同比上升20.5%。主要原因是春运期间,飞机票、火车票、汽车票价格上浮,其中长途汽车票价格大幅上升,主要是我市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加上开往深穗列车班次减少,汽车客流量激增所致。但旅游及外出类价格仍呈下降趋势,与去年同期比下降3.4%,其中:旅行社收费降1.6%,宾馆住宿类价格降13.9%。主要原因是受市场机制的影响,旅行社为了促进旅游消费,纷纷出台让利措施,价格也随之下降。
㈣多数工业消费品价格继续走低。与上年同期比,第一季度服装类价格下降5.3%,空调类价格下降14.0%,电炊具类价格下降4.1%,西药类价格下降4.9%,交通工具类价格下降1.2%,通信工具类价格下降14.4%,电脑类价格下降6.6%,影碟机类价格下降5.1%,。主要是我市工业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尚未改变,加上部分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趋于饱和。在零售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商家在"元旦、春节"期间为抢占市场各出奇招,纷纷削价促销。同时高新科技产品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电脑、家电等产品,厂家和商家采用各种形式,刺激消费者的消费。
三、建议
据预测,我市物价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上升趋势,因此,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关注粮油价格上涨问题和钢材、水泥、电力、供水等投资消费需求较大的物资供应情况,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做好粮油价格合理回升的宣传解释工作,避免粮油副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带动其他物价的普涨,影响居民生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增加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搞好春耕生产,千方百计增加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个别不法经销商造谣惑众、哄抬物价,造成粮油价格出现非理性上涨,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供稿:市城调队 撰稿:曾 8期 二○○四年四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