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统计局 数据解读分析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2008-09-07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2008-09-07
来源:本网   时间:2008-09-08 15:32:47   浏览:-
字号: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梅州市近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状况分析与思考

《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推动经济较快发展”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固定资产投资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调整经济结构,首先要调整投资结构,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使我市经济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和完善。本文就近五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全省及各山区市进行对比,以便从中寻找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中的优势、问题和差距,从而加大投资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动的特点

1、以基本建设投资为主导,更新改造投资波动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

从投资管理渠道看:2003-2007年我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3.35亿元,年均增长12.1%,其中: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59.38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的43.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1%;更新改造累计完成投资50.2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8.33%,年均增长17.9%。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60.1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9.97%,年平均增长6.3%

2003-2007年,我市基本建设投资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成为近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导力量。更新改造投资波动较大,2004年出现63.8%的最高增速后逐步收敛,2006年更改投资落入最低点,同比下降50.4%,2007年呈现恢复性增长,当年完成投资8.15亿元,增长46.1%。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平稳,2005年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增幅均在10%左右。

2、民营投资日趋活跃,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

从投资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看:国有投资和“三资”投资比重有所下降,民营投资日趋活跃。2003-2007年,我市国有单位累计完成投资257.63亿元,占全社会累计总投资的42.7%,年均增长11.6%;“三资”企业累计完成投资51.31亿元,占累计投资总额的8.51%,年均增速为12.8%;民营投资累计294.39亿元,占累计投资总额的48.79%,年平均增速为17.0%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个体为主要代表的民营投资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多元投资主体的形成。2007年全市民营投资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高于当年全社会投资增速6.2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2.85%,比上年提高1.89个百分点,亦比2003年所占比重提高6.27个百分点。从民营投资领域看,民营资金主要投向工业领域。07年民营工业投资41.2亿元,占据民营投资近六成;从民营投资主体看,民营投资中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增势迅猛,2007年完成投资40.6亿元,增长82.1%,此外私营个体投资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07年完成投资20.66亿元,增长48.2%

3、投资产业结构稳步调整,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上升

从投资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情况看:2003-2007年我市投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较为平稳(见下表)

2003-2007年投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第一产业占比重(%

0.92

0.84

0.64

1.25

2.02

第二产业占比重(%

25.40

30.96

34.11

38.26

41.22

第三产业占比重(%

73.68

68.20

65.25

60.51

55.35

结构变化值

11.85

3.06

2.49

4.47

3.61

注:产业结构变化值用于剖析某一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变化水平,它是用报告期与基期产业结构变化差异的绝对值总和来度量结构变化程度。

三次产业结构各年度变化值波动幅度较为平稳,2003年的变化值达到10以上外,其余年份变化值均在2.49-4.47的区间波动。另外从三次产业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看,第一产业投资的比重变化不大,比重最大的年份与比重最小的年份只相差1.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比重逐年提高,提升幅度较大,2007年第二产业的比重比2003年提高15.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虽仍居三次产业投资之首,但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373.68%的比重下降至2007年的55.35%,下降了18.33个百分点。

4、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从投资的主要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速较快,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近年来,我市认真实施以“工业梅州”为重点的“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如:大力改造和提升资源型工业,以梅州卷烟厂为龙头,调整产品结构,并把“五叶神”培育成中式卷烟代表品牌和国家名牌产品;确立了优先发展水电、巩固发展火电、争取发展内陆核电的目标,力争建成全省重要电力基地之一;整合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产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的原则,以塔牌、龙腾、宁江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以大埔高陂、光德、桃源镇和丰顺沙田、潭江镇为陶瓷产业主要生产基地,以梅县畲江镇和兴宁新圩镇为工艺产业主要生产基地,发挥集群效应,加强创新和品种、品牌开发,做大做强陶瓷、工艺特色产业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使我市初步形成了支柱产业主导作用明显、潜力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壮大的工业新格局。2003-2007年,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持续上升,由2003年的25.40%上升到2007年的35.14% 2007年所占比重比2003年提高了9.74个百分点;2007年工业投资48.39亿元比2003年增长89.69%,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5.32%,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高出13.2个百分点。在工业投资中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贡献突出,2007年共完成投资29.80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为61.58%,成为推动工业投资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近五来,我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建设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构建生态优美、生活舒适、充满活力的宜居环境。2003-2007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达299.89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49.71%2007年我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0.64亿元,主要投向交通运输、电力、以及市政建设项目中,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33.53亿元,占比重为47.47%;电力投资20.39亿元,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为28.86%,市政建设投资16.25亿元,占比重为23.0%

在近五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交通运输投资成绩显著,不但境内205国道全线达二级标准,市到县交通实现一小时生活圈;市到县、镇公路实现水泥硬底化,而且高速公路的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梅揭、梅河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在这期间市政建设也取得全面进步,“文化梅州”亮点纷呈,东山教育基地、院士广场、亲水公园、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公园、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等客家文化开发创新工程为极力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特品、山水绿色休闲度假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梅州大堤加固工程、清凉山水利枢纽工程、江南污水处理厂、嘉应输变电工程、梅县新城供水工程等等重点项目的顺利建成,使我市城市整体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5、资金来源以自筹为主,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从资金来源结构看:2003-2007年五年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累计达到624.95亿元,到位资金与完成投资比为1.03:1;其中自筹资金累计396.82亿元,占总资金来源的63.49%;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国家预算内资金19.32亿元,比上年增长74.4%,占资金来源的比重为13.54%,比2003年所占比重提高5.27个百分点。

6、投资空间结构不平衡,市直投资比重近三成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近五年市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均为三成左右。2003-2007年,市直累计投资177.1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29.36%;而区属、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四个县()的投资额合计仅占全市的19.6%,仅占市直投资的67.08%,投资区域不平衡的问题较为严峻。从投资增速看:兴宁市投资增长速度较快,2003-2007年间,年平均增长28.1%,投资额占全市比重也由2003年的8.82%提高到2007年的14.01%,提高5.19个百分点。

2007年各县区投资完成情况看,市直和梅县占据全市总投资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我市投资增长的主动力,特别是梅县对我市投资贡献突出,受宝丽华电厂二期工程的拉动,2007年梅县完成投资24.85亿元,增长21.4%,占全市投资比重为18.04%,投资额跃居各县(区)首位,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9.1%

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与全省及各山区市比较

1、投资规模、速度及结构的比较

从投资规模看:2003-2007年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居山区五市第四位。累计完成投资603.35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1.69%。由于我市投资增速相对较慢,从而拉大了在山区五市中的总量差距。如2003年我市投资总量相当于韶关的97.21%、河源的1.78倍、清远的98.9%、云浮的1.69倍,到2007年,则回落到韶关的63.29%、河源的59.14%、清远的28.28%、云浮的98.56%,投资总量在山区五市的位次也由2003年的第二位回落至2007年的未位。

从投资增速看:2003-2007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1%,比全省的平均增速慢7.0个百分点,平均速度排在山区五市的最后一位。分别比韶关市慢13.1个百分点,比云浮市慢15.1个百分点,比河源市慢29.2个百分点,更比增速最快的清远市慢41.7个百分点。

从固定资产投资率看:2003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2.13%,比同期全省投资率高出10.65个百分点,排在山区五市的第二位,仅次于清远市7.17个百分点,比投资率排在未位的云浮市高出5.06个百分点。但从2004年开始,我市的投资率呈现逐年下跌的趋势;2007年投资率下降到33.54%,比2003年下跌了8.59个百分点,在山区五市的位次也从2003年第二位回落至2007年最后一位,比投资率最高的清远市少48个百分点。我市偏低的投资率说明,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加快发展的“爆发力”尚未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时也说明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发展,我市还存在较大的空间和能量。

2003-2007年全省及山区五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及结构情况

2003-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003

2007

固定资产

投资(亿元)

GDP比重

%

固定资产

投资(亿元)

GDP比重

%

全省

19.1

4988.90

31.49

9595.0

31.28

韶关

25.2

103.31

39.09

217.59

45.09

清远

53.8

101.55

49.30

487.10

81.54

河源

41.3

56.28

41.96

232.85

70.06

梅州

12.1

100.43

42.13

137.73

33.54

云浮

27.2

59.36

37.08

139.73

48.06

注: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指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投资部分占整个GDP的比重,它能全面地反映建设规模,能确切地观察建设与生产、建设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2、投资三个产业结构比较

从产业的投向比较看:我市投资产业结构呈现“两高一低”的特征(见下表)

2007年全省及山区五市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结构情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完成投资

比重

完成投资

比重

完成投资

比重

全省

73.69

0.77

3509.85

36.57

6011.46

62.66

韶关

3.9

1.79

64.8

29.78

148.89

68.43

清远

9.06

1.52

224.20

37.53

253.85

60.95

河源

6.63

1.99

91.42

27.51

134.78

70.50

梅州

2.78

2.02

56.76

41.22

82.32

56.76

云浮

2.94

1.01

71.15

24.47

65.64

74.52

第一产业投资比重较高。近年来,我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且有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业比较效益。使农业投资规模得到有效的扩张,投资额成倍增长。2007年农业投资2.78亿元,比2003年增长5.17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比2003年提高1.10个百分点,比全省2003年农业投资所占比重多1.25个百分点,排在山区五市的首位。

第二产业投资比重较高。近年来,由于我市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积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工业投资的增加直接拉动第二产业投资比重稳步提高。2007年我市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6.7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22%,比2003年提高15.8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位于全省及山区五市的首位,比全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出4.65个百分点,更比所占比重最低的云浮市高16.7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较低。2007年,我市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8.1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6.76%,排在全省和山区五市的末位。比全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5.9个百分点,亦比山区五市中所占比重最高的云浮市低17.76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

从以上分析看,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虽逐步有所调整和优化,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较少”:一是投资总量较少;二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投入较少;三是民营资金投资领域较少;四是外商投资较少;五是县域投资较少;六是第三产业投资较少。因此,为了确保我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下阶段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探索优化投资结构的新思路,及时调整投资结构,使投资结构更加合理化,从而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效果,而不是盲目重复和扩张。当前调整投资结构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基础产业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坚持把农业、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信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保证这些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所需要的投资。只有这些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得到应有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才能有稳固的基础和坚实的后劲。近年来,我市农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信息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和生活都会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2、加大高新技术的投资比重,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全面升级

近年来,我市实施“工业梅州”成效显著。不但巩固提高了烟草、电力等支柱产业的主导地位,而且还加快了机电、电子信息、铜系列加工和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步伐,并且培育、扶持陶瓷、工艺等特色产业,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进而引导产业集群进入到良性发展,我市应该以此为契机,继续大力发展工业,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入力度。一是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提高发展高新技术的投资比重,改造提升建材、陶瓷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工业,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同时必须加强对耗能较大的企业投资方向的指导,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正如刘日知书记在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强调:“推动绿色崛起、发展工业,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培育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市在青山绿水中实现跨越发展。”

3、处理好政府与民营投资的关系问题,积极引导和扩大民营投资向多个领域发展,提高民营投资主体的实力

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对扩大有效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民营投资对公共投资却很少涉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增加投资会引起“挤出效应”即是指政府投资的增加会引起民营投资的降低。因此,应正确处理好政府与民营投资的关系问题。从分行业看:国有投资的主要投资行业为基础性行业,2007年国有完成投资额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和教育业这五个行业所占比重超过九成。据统计未来几年内,由于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拉动,国有投资还会保持一定的增长,但是如果从发展角度看,国有经济在投资中的比重应该是进一步下降。在政府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已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调整国有企业的投资领域。国有投资财政性资金的投向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科技教育外,着重于发挥导向作用,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重点要加大民营资本的进入。对于各种经济类型的投资主体,不但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法律保障,还要大力拓宽其投资领域,除已开放的竞争性行业外,还可逐步开放部分自然垄断行业,支持民营投资主体向纵深发展,提高民营投资主体的实力。

4、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情况看:2003-2007年,全市利用外资资金总计27.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4.12%,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7.98个百分点。在2007年全市投资资金来源中,外资占当年到位资金的比重为2.95%,比利用外资最高的年份2004年的比重下降3.23个百分点。因此,我市应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特色产业优势、自然生态优势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努力引导外资投向技术含量高、符合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要求的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使我市利用外资登上新台阶。

5、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首先要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根据各地的优势调整投资布局,正确选择各地的主导产业,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如要充分发挥梅县的电子信息产业、蕉岭县的建材产业、丰顺的电声器材产业集群,以及大埔的陶瓷业等等不同特色的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基地的优势,并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形成区域协作,优势互补的合理布局,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以促进各地区经济健康发展。此外,我市还要紧紧抓住国际加工制造业转移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而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迅速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规模,促进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撰稿:卜益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