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统计局 数据解读分析 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我市城区居民生活水平浅析 (06-10)
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我市城区居民生活水平浅析 (06-10)
来源:本网   时间:2004-07-15 17:21:34   浏览:-
字号:

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我市城区居民生活水平浅析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年打基础,十年翻两番,2020年全面达康”的宏伟目标,我市正积极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文化梅州、生态梅州”发展战略,掀起招商引资热潮,加快梅州经济建设步伐,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那么,当前我市城区居民生活水平怎么样?消费水平又如何?本文就我市城区居民生活水平作简要分析。
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国际上用来衡量生活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客观上反映了不同收入不同价格水平下居民的生活状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据梅州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的调查资料显示,1989年我市城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8.18%,1994年降到46。4%,2003年降到 41.4%,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标志着我市城区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在经济学理论中将居民消费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享乐和发展。“生存”为最低层次,主要是指衣食消费,“发展”为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教育、健身、环境等方面的消费。目前我市城区居民的消费层次处于享乐和发展之间,正沿着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前(1978-1989年)和以后(1989-2003年)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我市城区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市加快了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步伐,随着产业结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区居民开始转变就业观念,多种形式就业和自谋职业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区居民所接受。经济的发展,收入来源多元化,促进了城区居民家庭收入的大幅度增长。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8元,比1989年增长3.8倍。
㈠城区居民家庭中国有、集体职工人数减少,职工人平均年收入增加。2003年,城区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就业人口1.65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0.96人,集体单位职工0.17人,比1989年分别减少0.56人、0.54人和0.28人,其他经济单位职工、个体就业和其他就业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国有职工年人均收入13464元,比1989年增长6.5倍,集体职工年人均收入8965元,比1989年增长5.5倍。
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就业形式更加多样化,城区居民家庭中个体劳动者和其他就业人员逐年增加。2003年,城区居民家庭中平均每百户拥有个体劳动者21人,其他就业人员8人,分别比1989年增长61.5%和60%。个体经营者年人均净收入7716.16元,比1989年增长2.8倍。其他就业人员人年均收入6798元,比1989年增长3.4倍。
㈢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国有企业“铁饭碗”被打破,外资、合资企业成为年轻人就业的新宠。2003年,其他经济类型职工的人年均收入9074.88元。
㈣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城区居民家庭中离退休人口的增加。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离退休金不断增加。2003年平均每百户城区家庭中有离退休人口0.62人,比1989年增加了0.31人。城区居民家庭中离退休人员年人均离退休金收入8340元,比1989年增长4.8倍。
二、消费质量逐年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收入的增长,城区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89年以前的供给式消费向温饱型消费过渡,1989年以后则是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228元,比1989年增长3.17倍。
㈠食品消费质量提高。2003年城区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2580元,比1989年增长2.97倍。食品消费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消费质量逐年提高。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41.4%。
㈡衣着消费尽显时尚风采。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城区居民的衣着消费成为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2003年城区居民人均购买衣着支出278.8元,比1989年增长2.2倍。衣着消费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倾向更加明显,2003年城区居民人均购买服装支出218.47元,比1989年增长1.5倍。衣着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的4.2%。
㈢耐用品更新换代。城区居民生活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改革前期的“三转一响”“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初期的“新六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相机),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居民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短短的十几年中耐用消费品市场从萌芽期到发展期,很快又进入饱和期。2003年城区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45台,电冰箱76台,洗衣机92台,比1989年分别增长1.19倍、3倍、19.5%。另外还有影碟机69台,录放像机23台,组合音响36台,家用电脑25台,空调器104台。由于城区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逐步饱和,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逐年减缓。2003年城区居民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250.6元,比2000年增长4%,比1989年增长1.48倍。耐用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4.0%。
㈣城区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实现温饱以后,住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努力改善城区居民的住房条件,居民的居住环境行到很大改善,住房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住房制度的改革,延续了几十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体制彻底结束,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正全面实施,促进了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2003年底,95%的城区居民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或房改房,其中有54%的居民家庭住房有装修,城区居民每百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压26.6平方米,比1989年增长1.55倍。98%的家庭家中装有电话,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02部,宽带网线10条。
㈤交通通信消费增势迅猛。城区居民的交通方式原来只有自行车和少量摩托车,通信方式只有电话、邮信和电报,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很少。如今,家庭小汽车已陆续进入城区居民家庭,一户拥有多部移动电话屡见不鲜,移动电话开始进入平民时代。2003年,城区每百户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787.53元,比1989年增长29.3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989年的1.7%增加到12.6%。其中购买家庭交通工具支出119.5元,交通燃料费支出108.6元,购买通信工具支出36.4元,电信服务费支出394.4元。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12.6%。
㈥教育消费支出增长较大。梅州素有崇文重教的好传统,是著名的文化之乡。随着城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观念不断增强,在教育方面舍得花钱投资,不少成年人工作以后仍继续深造,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增长较大。2003年,城区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672元,比1989年的增长4.9倍,消费比重从7.6%增加到10.8%。
三、存在问题
我市城区居民家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43元、人均消费支出9636元,我市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1.9%和64.6%。城区居民低收入群体就业水平和可支配收入仍然很低,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和温饱阶段,亟需政府和有关部门扶持和帮助。
供稿:市城调队 撰稿:廖东良 第12期 2004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