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统计局 数据解读分析 龙头带动明显,速度效益齐飞——2004年上半年梅州市工业经济情况简析 (08-02)
龙头带动明显,速度效益齐飞——2004年上半年梅州市工业经济情况简析 (08-02)
来源:本网   时间:2004-08-02 11:18:42   浏览:-
字号:

龙头带动明显,速度效益齐飞
——2004年上半年梅州市工业经济情况简析

今年上半年,我市工业各级各部门积极实施“工业梅州”发展战略,在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工作中取得可喜成绩。在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下,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良好局面。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二是四大支柱产业和八大骨干企业愈强愈大;三是民营工业发展强劲;四是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五是工业经济效益显著。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我市工业生产去年成功地搭上末班车,今年上半年生产继续提速运行,步入了快车道。1-6月份全市工业完成总产值131.18亿元,比上年同期的97.8亿元,增加33.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5.23亿元,增长2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发展更为迅速,突出表现为:其一,增速高企。前六个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1.98亿元,增长40.2%,增加值25.69亿元,增长37.0%;其二,月产值大幅增加。上半年工业生产平均月度产值为12亿元,比上年同期的7.95亿元,平均月增量为4.05亿元;其三,每月产值增长速度呈不断上升之势。1至6月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依次为24.0%、35.0%、36.4%、36.3%、40.7%和40.2%。
四大支柱产业和八大骨干企业愈强愈大。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工业梅州”发展战略突出重点。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取得初步成效。①企业单位增多。上半年烟草、建材、电力和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拥有企业单位为152个,比上年同期新增加14个企业,增长10.1%,四大支柱产业单位数已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的四成半,我市着力发展产业群或产业带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聚集效应模式有了初步轮廓;②资产规模增强。到6月份止,四大支柱产业资产合计为164.84亿元,占工业企业总资产的七成,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新增资产21.65亿元,增长15.1%;③效益大幅上升。1-6月份四大支柱产业的销售收入、利润和税金分别为53.85亿元、3.48亿元和13.0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7.2%、67.5%和141.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0.6%、75.7%和92.2%。全市工业经济效益七成以上由四大支柱产业所创造。④拉动明显。上半年四大支柱产业生产总产值49.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9%,对全市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81.6%,拉动增长32.8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20.41亿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长55.2%,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99.0%,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6.6个百分点。四大支柱产业支撑起全市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⑤龙头骨干企业成绩突出。上半年全市八大龙头骨干企业总产值增长66.9%、产品销售收入增长78.8%、利润增长79.2%、税金增长162.9%,对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火车头带动作用。特别是梅州卷烟厂成绩最为突出,各主要经济指标均成倍增长,其次是塔牌集团、金雁集团和梅县发电厂发展速度也在140%以上。如下表所示:

2004年1-6月八大骨干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单位:万元

工业总产值

产品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税金总额

1-6月

增长%

1-6月

增长%

1-6月

增长%

1-6月

增长%

八大骨干

企业合计

371201

66.9

369447

78.8

48375

79.2

122203

162.9

其中:

梅州卷烟厂

174180

124.0

173950

138.6

15180

123.2

105767

201.4

塔牌集团

68750

67.1

69970

89.9

2885

扭亏

4875

100.9

金雁集团

40203

43.1

38577

47.2

5569

332.4

1216

32.9

梅县发电厂

50104

40.9

46650

41.2

21769

65.3

6346

34.7

民营工业发展强劲。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把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工业的突破口,民营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生根于梅州大地,其特有灵活机制和经营方式在经济大海浪潮不断搏击,并取得较大成效,是我市工业快速增长中的又一大亮点。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至6月,全市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4678户,新登记私营企业343户,增长31.9%。以民营企业为主力的其他类型企业出口额5842万美元,增长127.3%。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79家,比上年新增12家。工业总产值17.2亿元,增长39.1%,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16.78亿元和1.7亿元,增长52.0%和82.8%。同时,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民营工业企业担当极为重要角色,是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主力军。今年1-6月份县域经济民营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分别是平远增64.8%、五华增58.4%、丰顺增51.9%、蕉岭增37.7%、兴宁增31.7%、大埔增27.6%和梅县增25.0%。
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不但要有量的增长,更要有质的提高,这才是经济增长实实在在的东西。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体现着质的变化和提高。三个方面看:㈠从外贸角度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市贸易出口总额15699万美元,增长8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9.25亿元,增长40.4%。出口快速增长大大地刺激全市工业生产大幅攀升。㈡从财税角度来看,1-6月份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8548万元,增长35.5%,国地税收入总额2202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89084万元,增长6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税金总额141558万元,增长124.6%。㈢从高新技术企业和名牌产品角度来看,2004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省级)30家,比2002年新增11家。上半年3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6亿多元,同比增长33.7%。至今年6月份我市有8个品牌7家企业获省名优产品商标,7家企业上半年工业总产值达30.18亿元,比增80.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对工业生产贡献率60.3%,拉动全市产值增长24.2个百分点。目前,我市仍有两家企业两个品牌正在申报省名优产品商标权。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上半年我市工业不仅生产增速快,而且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表现为:⑴产销方面。上半年全市33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6.25亿元,增长50.7%,工业产销率98.28%,产销衔接良好。⑵亏损方面。6月份止我市企业亏损面仅为35.1%,比上年同期亏损面39.0%,下降3.9个百分点。全市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只有9个亏损行业,分别是非金属采矿业。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制造业、造纸业、印刷业、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自来水生产业等,占全行业的22.5%。⑶利税方面。1-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为45998万元,比上年同期的27293万元,增加18705万元,增长68.5%,其中:利润总额超过千万元的行业有8个,分别是烟草制品业15245万元,电力生产和供应业7655万元,通信设备制造业6387万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784万元,有色金属冶炼业3070万元,有色金属采矿业2416万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848万元和通用设备制造业1295万元。以上8大行业合计利润总额42700万元,占全市利润总额的92.83%;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交税金总额141558万元,比上年同期63037万元,增加78521万元,增长124.56%,其中:应交税金超千万元的工业行业有5个,分别是烟草制品业105901万元,电力生产和供应业13851万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429万元,通信设备制造业1309万元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55万元。5大行业合计税金131745万元,占全市税金额的93.1%。由此可见,上半年我市工业利税总额绝大部分来自于烟草制品业为主上述8大行业,它们实现利税总额大幅增长,带动全市工业利税效益显著提高。⑷综合经济效益方面。到6月份止,反映我市工业经济整体效益情况的综合指数达158.17%,比标准值高58.17个百分点,同比提高33.88个百分点,创造近十年来最好效益情况。在综合指数7项分指数中,总资产贡献率达17.05,增长62.4%;资产保值增值率125.32%,增长7.7%;资产负债率53.26%,同比去年下降4.45个百分点,属低负债水平,反映我市企业经营风险较小;流动资产周转率1.73,比上年同期快0.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7.26%,增长19.6%;劳动生产率65601元/人,提高38.5%;工业产品销售率98.28%,同比提高0.08个百分点。在全市分县(市、区)综合指数中,市直工业和梅县最好,分别为318.76%和208.62%,其次蕉岭县、平远县和丰顺县,分别为120.95%,109.14%和105.67%,较低的有梅江区属、兴宁市、大埔县和五华县,分别为89.04%、87.14%、69.68%和38.30%。
综观我市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可用六个字概括反映“高速度、高效益”。随着我市招商引资成果项目落实和陆续建成投产,预计工业生产高增长态势可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从总量上进一步拉近我市与省内其他市之间的差距。但是我市工业由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追赶先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量力而行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精神。在“工业富市”(工业梅州)发展进程中,要做好两个“防止”:一是防止各县(市、区)之间盲目攀比产值速度,二是防止“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子;做到两个坚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坚持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实际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立足点和归宿。这样,我市经济发展超常规跨越式目标就大有希望和可期。

供稿:工交科 撰稿:黎汝文 第36期(总第381期) 2004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