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工作动态 退伍军人曾叔奔康记
退伍军人曾叔奔康记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0-07-22 08:57:29   浏览:-
字号:

开栏的话:

001.jpg

       曾令逢夫妇在为墙体刮腻子。时至今日,曾叔夫妇已经是技术娴熟的“老师傅”了,活儿又好又快,名传乡里乡外。(钟小丰 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为记录平远广大干群凝心聚力奋力同步奔小康,《梅州日报·品读平远》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记者将深入平远各乡镇,聚焦脱贫奔康典型人物等,记录小康生活背后的拼搏和奋斗,感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傅思林

       特约记者 朱维佳  朱双玲

       自去年脱贫后,平远县仁居镇畲溪村曾叔的业务是越做越远,早跨出老家畲溪村。这不,党建指导员凌志涛领着记者去寻访时,他又被隔壁麻楼村的乡亲请走了,装修一栋三层小楼。

      午后2点,曾叔与妻子饭后稍歇,抄起提桶和刮刀又忙起来。霎时,刮腻子的“喳喳”声有节奏地响起。夫妇俩手脚麻利,几分钟工夫,合力将一面墙刮得雪白。“现在虽脱了贫,奔小康还得再努力,可不敢多歇。”他笑着用衣襟擦干脸上的汗尘,同记者慢慢聊开。

曾叔名叫曾令逢,今年46岁,是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轻时他初中毕业参军入伍还入了党。没成想退伍后,因为缺乏就业技能,又遭遇父亲患病,日子越过越难。夫妇俩守着3亩田,一年忙到头只够糊口,连孩子上学也成问题,更欠下几万元外债。说到这,他低头愧言:“我是老党员,却成了贫困户,当时也是没法子。”

       为帮曾令逢脱贫,驻村扶贫工作组出了不少主意。先是介绍曾令逢去县城工业园务工,但他一双儿女尚小,走远了哪照顾得来?后又给曾令逢买了几头牛,又担心养殖风险高、收益慢。帮扶碰了壁,驻村第一书记何文锋却不气馁,隔三差五便找曾叔,追问他的想法。“我有力气,要是能学个傍身的手艺,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就好了。”曾令逢感慨说。

2016年前后,新农村建设在平远陆续铺开。在曾令逢看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村里进来不少提着桶、带着刷的装修师傅。一回他上前一问,简单的装修功夫半年就能学成,刮一平方米墙能挣十多元钱,收入不低。曾令逢顿时动了心,“我找何书记说想学装修,他也觉得可行,还嘱咐我用卖牛的钱去添置新工具,有困难再跟他提。”

        拜师学艺勤,不畏土灰扬。半年后,曾令逢学成而归。“出师”不久,何文锋便上门拜访,问他有没有困难。他低头想了想,说:“装修活工作地方不定,工具又多,没辆车不好弄。”“没问题,我帮忙解决!” 隔天,何文锋便领着他到车行挑了辆三轮摩托,用扶贫资金买下来。新车开进家,曾令逢反复抚摸着,不禁眼眶一热,哽咽道:“党的政策好哇!”

时至今日,曾令逢夫妇已经是技术娴熟的“老师傅”了,活儿又好又快,名传乡里乡外。“订单一茬接一茬,昨天还在飞龙村做完,今天又到麻楼了。去年总共接了七八单,挣下5万多元。”曾令逢笑着说,除此之外,他也没“冷落”家里那3亩田、100多只鸡,这里每年还有不少收入。2020年,曾令逢一家4口年收入从4年前的1.5万元变为8万元。

       问起脱贫奔康的最大变化,曾令逢腼腆地说:“最直接的就是存款多了,以前靠种田能养活一家就不错,哪敢奢求存款。”谈及未来,他最大的期望就是通过双手真正富裕,把装修手艺学得更好,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他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采访结束后,曾令逢夫妇热情地将记者送上车,又提起桶子刮刀,回到小楼继续忙活。“锵锵喳喳”的声音从楼上远远地传来,宛若一首激昂动人的“奔康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