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辛苦了,感谢你们的爱心,感谢你们为老人的付出……”2024年9月26日11时,在天津滨海新区高铁站台上,流浪了30多年的姚老伯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人。日夜兼程2000公里,梅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见证了这一温馨时刻,而带队开展这场护送行动的是陈涛。
陈涛是梅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组组长,1996年入伍,先后获得新兵训练大队先进标兵、优秀士兵、基层连队先进党员等部队表彰。退役后便开始从事救助服务工作,至今已有21年。在救助服务工作中,陈涛总是冲锋在前、想在前、做在前,用真心、热心、爱心、细心和温馨,让许多流浪乞讨人员得以归家,也让许多家庭得以团圆。
陈涛(左三)与同事一起送流浪老人回天津。(梅州市救助管理站供图)
热心救助
细致入微为民解困
提起去年9月的那趟天津行,陈涛仍记忆犹新。由于长达20多小时的站立,联合护送队的队员们脚掌肿胀,在休息时脚上的鞋都无法正常穿脱。“当时大家还开玩笑说,正好可以买双天津布鞋穿回去。”陈涛笑着说道。
那趟耗时两天一夜的“日夜兼程返乡路”,陈涛带着联合护送队队员轮班照顾没有自理能力的姚老伯。车上同行的乘客见到这一幕幕,都夸赞老伯的“孩子们”对老伯照顾得真仔细,在得知真相后更是不断点赞。
“救助服务工作是一份充满爱的工作,我们只是在做自己分内的事。”陈涛说,要做好救助服务工作,真正帮助不同地区、不同境遇的困难人员,细心耐心是前提。在21年的工作中,他深入研究各地的地理人文信息、口音、衣着等特征,同时依托各驻梅商(协)会开展口音排查、地名排查,并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甄别工作的准确性,从而准确判断受助人员的籍贯。
近年来,经陈涛查询、核实身份信息的流浪乞讨人员达1722人,其中多人被列为失踪人员或是注销户籍人员,让他们重新获得身份回归家庭;经陈涛安全护送返乡流浪乞讨人员468人;实现身份核实率100%,查明身份信息流浪乞讨受助人员接送返回率100%。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和辛勤工作,陈涛为流浪乞讨人员重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提供了助力和希望。
提高效率
部门联动开展工作
独木难成林,救助服务工作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陈涛创新构建主动救助网格发现工作模式,探索创建“1+4+N”流浪乞讨人员主动发现救助机制——“1”即救助管理站,“4”即公安、城管、镇(街)、村(社区),“N”即公益慈善组织、志愿者、热心市民等社会力量,利用技术赋能和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完善街面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的主动发现机制,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早救治、早转介”,切实维护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的合法权益。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梅州市救助管理站通过主动发现机制,累计开展流浪乞讨人员街面救助728人次,用心用情用爱为每一名受助者的团聚铺就温暖回家路。
作为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组负责人,陈涛助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组织联合巡查应急救助机制,使得救助服务工作能够更加迅速和精准地响应各种紧急情况,确保救助资源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分配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此外,陈涛还努力提升“机构+‘双百工程社工’”联动综合救助效能,通过多层面联动“双百工程”社工力量,按工作规程要求定时开展入户走访工作,收集回访情况并建立台账,及时更新完善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核查外流人员送返前的有关信息,同时协同运用社工根据送返人员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个案服务。近年来,开展入户走访203家,有效减少了反复外出流浪乞讨二次现象发生。该举措得到省民政厅相关处室的高度肯定。
多年来,陈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多次被评为梅州市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服务之星、优秀共产党员。“看到受助人员重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就是对我的付出最大的回报。”陈涛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