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上午,“梅”好时光 万“巳”如意——“请到梅州过大年”系列活动之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2025年“非遗过大年”活动启动仪式在梅城院士广场举行,旨在以客家文化“搭桥”,不断挖掘、提升、呈现、转化非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推动梅州客家非遗更好地向新而生、向远而行。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分管领导及业务负责同志,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A级旅游景区负责人等共同参与。
启动仪式现场,精彩纷呈的梅州非遗展演吸引许多市民驻足观看、拍照记录。随后,领导嘉宾共同拉放礼花启动此次“非遗过大年”活动。与此同时,各旅游景区负责人还到非遗集市各摊位详细了解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等相关资源情况,具体商洽“非遗进景区”等合作事宜,推动在景区内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及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韵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李俊培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乘着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的东风,梅州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高质量建设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推动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强强联合,携手共进,焕新升级,助力客家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为景区引客、景区为非遗“活”起来开辟新路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景”上添花,为梅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文化强市、文旅强省建设注入生机活力、贡献非遗力量。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李俊培致辞。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光德陶瓷烧制技艺市级传承人黄志超作传承人代表发言。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客天下杨华总经理作文旅企业代表发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全力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孕育和滋养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已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448项,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40人。客家山歌、广东汉乐、广东汉剧、木偶戏、席狮舞、埔寨火龙、竹板歌等非遗项目,通过深入挖掘、科学梳理、传承创新,正焕发着客家文化新的时代光彩。
今年是“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一年。梅州作为广东首个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在蛇年春节举办“非遗过大年”活动意义深远。此次“非遗过大年”活动以“绽放客韵年味 享购非遗‘靓货’”为主题,将举办非遗集市、非遗巡游等一系列活动。其中,非遗迎春集市从1月23日持续至28日(腊月二十四至除夕),每天9:00至21:30;非遗新春圩市从2月2日持续至12日(正月初五至元宵节),每天9:00至21:30。
现场已展销开放的非遗迎春集市吸引了百家商家参加,现场设置了50个非遗集市摊位,让梅州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传承人集体亮相,展示梅州非遗,传播客家文化,讲好梅州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此次迎春集市里的非遗元素“年味十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剪纸传承人谢秀珠带来一系列以蛇年为主题创作的剪纸设计,有“富贵大吉”“2025年福字灯笼”“灵蛇献福”等多个样式供市民体验,她一边介绍剪纸技巧,一边教市民游客剪出精美图案。肖菀钧小朋友说:“我很喜欢剪纸活动,我的作品有蛇、花朵、金银财宝等图案,很考验耐心和创造力。”
此外,迎春花市、年货区、客家美食区、古风街、光影互动及创意网红打卡点等主题区域,展示了特色美食及名优土特产,并开展“福满梅州·暖心公益”活动,满足市民游客置办年货和文化体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