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水汤汤承客韵,盛会灼灼聚文心。在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相关工作部署,值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10月15日至17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梅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梅’好时光 客韵芳华”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在广东梅州成功举办。活动旨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提质增效。
来自全国16个省份、1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旅部门负责人、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百余名嘉宾齐聚一堂,通过交流座谈、非遗展演、实地观摩等形式,共商文化生态保护路径,共享实践经验,让客家文化的活态魅力与全国文化生态保护智慧碰撞交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一场盛会 承载千年文脉的时代对话
非遗小剧场:沉浸式触摸客家韵味
10 月 15 日晚,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山歌剧场内,《风土・客韵》非遗小剧场精彩上演。悠扬抒情的客家山歌、古朴典雅的广东汉剧、技艺高超的提线木偶、灵动鲜活的采茶戏,以及声光电全面升级后的舞美设计,为在场嘉宾带来独特而又震撼的视听盛宴。小剧场创新采用“非遗+艺术+体验”模式,演员走下舞台教观众学唱客家山歌,剧场秒变客家山歌“小课堂”;现场设置有奖问答互动环节,为参与观众提供仙人粄、金柚果脯等专属定制的精美非遗小礼品......来自潮州鲤鱼舞《九鲤呈祥》的演员丁建文表示,“梅州非遗很有亲和力,表演不局限于舞台,而是走到观众身边,男女老少都能亲身参与。”
沉浸式体验场景,带嘉宾深刻地触摸客家生活,将原本抽象的非遗,成为可视、可听、可触、可参与的观演新体验。该演艺模式受到市场热捧,自去年9月开演以来,该剧已演出60多场,累计接待观众超1.3万人次,并于今年9月入选第三批“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
座谈聚智:共商文化生态保护路径
10月16日上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交流座谈会举行。梅州市政府、广东省文旅厅领导分别致辞,分享“系统保护、活态传承”的实践经验。浙江师范大学非遗研究所所长、教授陈华文以龙泉青瓷的传承利用为例,分享在特色化传承中实现发展的经验与思路;梅州市客家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周云水立足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实践路径,分享了客家文化生态智慧的当代借鉴。来自客家文化(梅州)、齐鲁文化(潍坊)、武陵山区(湘西)、说唱文化(宝丰)、迪庆民族文化等多个生态保护区代表围绕“非遗系统性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分享经验,形成“协同保护、互鉴共促”的广泛共识。
实地观摩:见证“梅州案例”实效
16日午后,与会嘉宾走进大埔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观摩集传统工艺、展销、展演与DIY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传习基地。工坊依托梅州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将传统技艺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与群众增收。凭借“光德陶瓷:窑火生生不息,振兴乡村好帮手”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随后,嘉宾参观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系统了解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让“一日读懂客家” 成为鲜活体验。云南省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传承培训部主任卓玛说,此次来梅参加交流活动,深刻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夜绽芳华:非遗盛宴燃动客都夜幕
16日晚,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展演在客天下记忆广场盛大开启,来自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化精品惊艳亮相,让夜幕下的千年客都更加璀璨、绽放芳华。
“迎客来,迎客来,客家的山歌抒情怀......”一首《客家迎客来》的开场歌舞,表达了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携手全国各地、邀约八方来客的热烈情怀。“客韵千年·岁月凝香”“匠心筑梦·守正创新”“传承不息·永续生辉”“中华非遗·璀璨芳华”四大篇章,串联起多省区文化瑰宝。赣南采茶戏“群童戏主”、漳州布袋木偶戏“指掌乾坤”、五华提线木偶 “茶艺书法”、太原锣鼓“王琼战鼓”、英歌舞“盛世狂欢”等节目轮番登场,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后续,梅州(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广武、童爱娜登台受誉,客家山歌《过门就是客》深情唱响,尽显“四海一家、天下客家”的胸怀与温度
2、一份答卷 书写文化保护的梅州实践
此次盛会的圆满举办,既是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一次深度联动,更是梅州多年来深耕客家文化保护的集中展示。自2010 年获批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于2023年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来,梅州始终秉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方针,推动客家文化 “见人见物见生活” 。
松口古镇
在这里,4367 座客家围龙屋镌刻着客家建筑智慧,509 处革命遗址铭记着红色初心,462 项四级非遗项目、572 名四级非遗传承人共同守护文化根脉:
花萼楼(孙世英 摄)
在保护格局上,形成全市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强化组织领导和机制建设,市主要领导挂帅保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工作会议联系制度;在市国土空间规划设立保护区专项内容;出台《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等,《梅州市古民居活化利用规定》等进入立法程序,完善政策法规保障。
坚真纪念馆和故居(何志林拍摄、丰顺局供图)
在活化利用上,依托围龙屋、祠堂等建成非遗馆、传习中心、传习所、非遗展示馆等非遗场馆,推动大埔百侯、北塘等古镇古村实现文化传承与宜居环境相融合。
梅州围龙屋(磐安围)
在传承创新上,依托“百花工程”等特殊人才政策优势,持续实施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幼苗班培育“非遗新生代”,推动学校职业教育与院团传习深度融合,构建起“幼苗班—特长班—高校专业—院团岗位”四级衔接更合理的人才成长路径,打造《喊山》《风土・客韵》等剧目让传统艺术“活”在剧场、走进大众。
在惠民实效上,大埔光德陶瓷、客天下非遗街区打造“非遗+旅游”“非遗+产业”融合样板,带动就业增收,让文化保护真正惠及民生;“客都文化公益讲堂”“周五有戏”“相约周六”等文化公益品牌深入人心。
新编大型广东汉剧《天风海雨梅花渡》剧照。(吴腾江 摄)
在消费场景拓展上,在“‘梅’好时光”系列活动等品牌活动中系统布局非遗街区集市、非遗美食展销、非遗技艺擂台等场景。
“梅”好时光 醉美客都——2025年梅州米香酒文化周系列活动
“梅”好时光 万“巳”如意——“请到梅州过大年”系列活动
在传播影响上,牵头联动粤闽赣桂四地专业院团成立客家山歌剧联盟;组织广东汉剧、客家山歌等非遗艺术精品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近百场。
承办国际博物馆日交接仪式
在“生态底色”上,74.67% 的森林覆盖率、“世界长寿之都”的生态禀赋,让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相映成趣,铸就“山水客都”的独特魅力。
3、一声邀约 共赴文化传承的崭新征程
客韵永续,期待再聚。这场盛会不是终点,而是客家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新起点。作为 “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东亚文化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将继续坚持 “整体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 理念,在政策完善、人才培育、文旅融合上深耕发力,守护好千年客家文脉。“客来是家人”,梅州更期待与全国各保护区携手,共绘文化生态保护美好蓝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