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1930年入侵美国,2001年入侵新西兰与澳大利亚。2003年9-10月,亚洲在台湾桃园与嘉义地区首次发现红火蚁,并有农民与民众被叮咬而送医的案例。红火蚁蚁巢在受到外力干扰骚动时极具攻击性。红火蚁攻击人类时,工蚁以大颚紧咬皮肤,用其蛰针连续针刺7-8次,将毒囊中大量含蚁酸和毒蛋白的毒液注入皮肤,被蜇皮肤局部会迅速出现火灼伤般的疼痛感并起水疱。据国外有关报道,极少数体质敏感的人,可能产生过敏性的休克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
一、诊断要点
(一)患者有被红火蚁叮咬的病史。
(二)发病急,局部立即出现如火灼伤般的疼痛,持续 1小时以上。
(三)叮咬部位出现红肿、丘疹、风团,约4小时后被蛰处形成白色无菌性脓疱,严重的出现大疱或大片红肿区,大部分的人10天左右便可复原,通常会留下 一些疤痕。若脓疱破溃,常常容易引起细菌的继发性感染。
(四)严重病例可出现全身症状,大多数可在蛰伤后数分钟发生,轻者可表现为全身瘙痒,风团样皮疹或皮下散在性和弥漫性红斑;重者出现头晕、乏力、烦躁不安、一过性昏迷及抽搐等脑缺氧和脑水肿表现,也可出现恶心、呕吐、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低血压即收缩压<90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或自基线下降≥30%;患者可有意识障碍,轻则意识模糊,重则昏迷等循环衰竭的表现,或出现胸闷、憋气、发绀、喉头堵塞感、气急等喉头水肿及呼吸麻痹而死亡,少数患者可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应及时抢救。
二、治疗原则
立即脱离蛰伤环境;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各种危象;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注意观察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
(一)局部治疗。
1.先将被叮咬的部位予以冰敷处理,并以肥皂水、10%氨水或5%~10%碳酸氢钠溶液清洗被叮咬的的患部。
2.一般可以使用含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膏或止痒药水外搽,如肤轻松、炉甘石洗剂、百部酊等。
3.被叮咬后应尽量避免伤口的继发性感染,并且避免将脓疱弄破。出现感染时则予抗生素治疗。
(二)系统治疗。
1.口服或注射抗过敏药,如: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西替利嗪等),或肌注苯海拉明,每次10-20mg,每天一次(儿童 1mg/kg/天)。
2.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如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展开抢救。肾上腺素是治疗严重过敏的首选药物,按0.01 mg/kg体重给药,成人单次剂量0.5mg,14岁以下儿童单次最大剂量0.3mg,前外侧大腿肌内注射,如症状控制不佳,5-10分钟可重复给药;抢救过敏性休克时,应常规仰卧位、下肢抬高、松衣扣、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及液体复苏等;H1受体拮抗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可作为严重过敏救治的二线药物使用,如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者,可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可酌情使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行心肺复苏等。
(三)防治并发症。
1.被红火蚁蛰伤后,应避免下田劳动及不要搔抓患处,避免将脓疱弄破,以免继发感染。
2.发生感染时,用抗生素治疗,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
三、预防原则
(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以除“四害”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卫生死角。
(二)做好个人防护。下农田时,可穿着长水鞋,鞋外周可环绕涂上凡士林。
(三)不要掀动红火蚁巢。一旦掀动了蚁巢,要迅速远离蚁巢周围。
(四)若发现家中有红火蚁活动,要及时使用杀虫药物杀害蚁虫。
(五)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防治红火蚁知识,提高防病意识,特别要教育儿童不要接触红火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