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缺乏病不仅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克汀病、聋、哑、瘫痪,最主要的危害是缺碘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造成碘缺乏地区人口的智能损害。 我国是碘缺乏病较严重的国家,此病由于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已成为社会关注、国家限期消除的疾病之一 碘和碘缺乏
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当摄入不足时,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障碍。
|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而对人体所造成的损害,可表现出各种疾病形成。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型克汀病及影响生育而出现的不育症、早产儿、死产、先畸形儿等这些病统称为“碘缺乏病”。
|
碘缺乏病不仅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克汀病、聋、哑、瘫痪,最主要的危害是缺碘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造成碘缺乏地区人口的智能损害。 我国是碘缺乏病较严重的国家,此病由于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已成为社会关注、国家限期消除的疾病
|
碘(化学符号为I)是一种活泼的具有氧化剂作用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能溶于水的碘化物形式存在。自然界含量稀少,在地壳中的含有量位居第47位。除在海水中含量较高(每升海水含50-60微克)以外,大部分土壤、岩石、水中的含量都很低微。我们把自然环境碘含量微到不能满足人体最低需要时称之为环境碘缺乏。同样,把人体内碘营养不足称为体内碘缺乏。在本书和其它出版物中所见到的缺碘和碘缺乏是同义词,可互相代用。科学家们一致公认环境碘缺乏是碘缺乏病的最重要致病原因。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碘和蛋白质、脂肪、醣类、维生素等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素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的含量仅有20-50毫克(平均30毫克),为身体重量的两百万分之一,属于70余种微量元素(一般把含量不足体重万分之一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的一种。尽管含量极低,却是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
碘是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有“智力元素”之称。碘进入人体后,主要被甲状腺摄取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形成。甲状腺激素能调节身体的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人体大脑神经的生长也必须依靠甲状腺激素。从母亲怀孕开始,直至婴儿出生两周岁以内,这段时间叫做脑发育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大脑神经的生长必须依靠甲状腺激素,而制造足够的甲状腺激素需要充足的碘,如在此期间发生碘营养不足,都会造成大脑发育不正常。而且缺碘造成的脑发育不良、智力落后是不能经治疗所能恢复的。 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有关联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碘缺乏病的英文全称是: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简称IDD),它实质上属于微量营养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缺铁性贫血并列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病。碘缺乏病主要发生于特定的三大微万能胶营养素营养不良疾病。碘缺乏病主要发生于特定的碘缺乏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在我国被列为地方病之一。由于分布广泛,受害人民群众多和危害严重,已由一个单一的疾病问题上升到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国家限期消除的疾病之一。
碘与人体健康
碘是一种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营养素。它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的含量平均仅为30mg。尽管其含量极低,却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和神经系统发育所必不可少的。人体的碘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供应,而且必须每天摄入,所以是必需的微量元素。 人体碘80%~90%来自食物,10%~20%通过饮水获得,5%的碘来自空气。碘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是通过合成甲状腺素实现的,甲状腺素是机体最重要的激素之一,主要生理作用有: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和产热;促进体格发育;促进脑的生长发育和对垂体的支持作用。 生活在缺碘环境中的人,长期得不到足够的碘,导致甲状腺素合成分泌减少,引起一系列的损伤。 胎儿期缺碘,会导致胎儿发育不良,造成流产、早产、死胎、畸形,影响胎儿的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伤残,甚至白痴、聋哑。 儿童期和青春期缺碘,导致甲状腺肿,青春期甲状腺功能低下,体格发育落后等。 成人期缺碘,造成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碘缺乏危害病因清楚,防有办法。只要长期科学补碘,就能免受碘缺乏之害,保证身体健康。
碘缺乏病形成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 第四纪冰川期溶解的冰层将地球表层的碘冲刷到海洋,这可能是大部分地甲病流行区缺碘的原因。此外,土壤中碘含量和当地岩石与土壤的性质有关。地甲病区常见于以石灰石、白垩土、砂土、灰化土及泥炭土为土壤主要成分的地带(因含碘少,空隙大,碘易随水流失),在岩浆地带或以黑土、红色土及含大量胶体颗粒和有机物的粟色土壤为主要成分的地带少见,泥炭土中含碘虽多,但碘和土壤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植物不能吸收,因而这些地带也流行地甲病。
2.膳食因素 (1)人体碘的供给有近60%来自植物性食品,如土壤中缺碘可影响植物性食品的含碘量; (2)低蛋白、低热量可使血清中T3、T4、血浆PBI降低,血清促甲状腺素(TSH)升高,促使酷氨酸分泌减少,降低碘的有机化; (3)低蛋白、高碳水化物可影响甲状腺对碘的吸收和利用; (4)食物中的硫氰酸盐(如木薯、玉米、高粱、小米、黄豆、花生、豌豆、生姜、杏仁都含有硫氰酸盐),在胃肠道可逆转化成SCN-,可竞争性地抑制碘离子向甲状腺的输送,使碘排出增多。 (5)蔬菜如甘蓝、卷心菜、芜青、大头菜、芸苔、芥菜等含硫葡萄糖苷的水解产物,可抑制碘的有机化过程; (6)食物中的钙可妨碍碘的吸收,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加速碘的排泄。
3.饮水因素水碘含量与甲状腺肿的发病率有关。 4.药物因素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抑制碘的有机化和偶联过程;治疗精神病的碳酸锂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他巴唑、雷锁辛、洋地黄、四环素类药物均有一定的致甲状腺肿作用。
二、碘缺乏的危害
对孕妇——碘缺乏会使孕妇发生流产、死产或产下怪胎;
对婴儿——可能发生先天性智力或体格发育迟缓,或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后天学习障碍;
一般人群——使人易于疲劳无力,进而降低他们的工作能力。
了解碘缺乏病及危害
碘缺乏病的基本含义是指,某一地区的水、土、粮食和蔬菜中缺碘对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这种损害可表现出各种疾病形成。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型克汀病及影响生育而出现的不育症,早产儿、死产、先畸形儿等这些病统称为“碘缺乏病”。 碘缺乏危害的主要表现: 严重碘缺乏会得“大脖子病”。在医学上叫地方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大可引起吞咽困难、气促、声音嘶哑、精神不振。也可演变为甲状腺肿瘤,病人十分痛苦。甚至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孕妇缺碘不仅操作自身健康,而且容易造成死胎,自然流产和早产。缺碘的胎儿特别容易受碘缺乏的危害,不仅会造成体重儿、先天畸形、单纯性聋哑等,更重要的是引起不可恢复的大脑发育损害,重者呆傻、矮小、聋哑、瘫痪,轻者智力低下,影响学习。
碘缺乏是导致智力损害的最常见的原因
某些疾病如遗传性疾病、先天代谢异常、近亲结婚、产程损伤和后天疾病所引起的大脑损伤以及碘缺乏都可以导致智力残疾。其中以碘缺乏为最常见原因。在我国1017万智力残疾患儿中,有80%归因于碘缺乏。我国每年出生2000万新生儿,其中600万在碘缺乏地区,按碘缺乏使智力商数平均丢失13.5万个百分点推算,如不加防治,每年因碘缺乏而丢失约8000多万个潜在智力商数,可见对人口素质影响之严重。
儿童青少年碘缺乏的危害
儿童青少年对碘缺乏比较敏感,突出的表现是甲状腺肿大。一般来说,甲状腺肿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女孩肿大率普遍高于男孩。补碘以后,经过一定时期甲状腺肿大可以恢复正常。因此,一定年龄组(6-12岁或8-10岁)甲状腺肿大率常用于评估人群碘缺乏状况、干预措施效果和病情监测。儿童青少年碘缺乏会对生长发育特别是智力发育造成损害,碘缺乏地区的儿童智力发育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水平。如果以智力商数表示,碘缺乏使儿童智力商数丢失10-15个百分点。
碘与“大脖子病”、癌症
肿瘤的发生与缺碘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膳食和饮水中含碘量低时,可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即俗称的“大脖子病”。甲状腺肿易转化为甲状腺肿瘤,在甲状腺肿流行地区,甲状腺癌就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机理可能是由于磺做为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不足是,激素合成减少,通过机体的调节,刺激甲状腺组织过度增生,而失去控制,导致恶变。 另外还有一个规律性现象——凡是乳腺癌的高发区,往往也是严重缺碘的地区。如,美国乳腺癌死亡最高的五大湖地区,又因为缺碘而得名“甲状腺肿区”。国与国之间调查比较,也发现有类似的统计相关性存在。在日本,因其居民喜食海产品,碘的摄入量较高,乳腺癌就较少发生。动物实验也支持这一观点。给两组大鼠注入大剂量的二甲基苯并蒽(DNBA)—— 一种致癌物,从统计结果看,膳食缺碘组较可获得适量碘的大鼠暴发乳腺恶性肿瘤的速度要快得多。所以可以说,如不能维持正常的碘摄入量,就更易患乳腺癌。
缺碘--残疾、弱智的祸源
在我国一千多万智力残疾人中,80%的人系缺碘所致;我国现有甲状腺肿病人800多万、克汀病人20多万、亚克汀病人800多万,这也是缺碘所致;7—14岁孩子甲状腺肿大率已达14%。 何为碘?碘是法国巴黎一位叫别尔特.库尔图阿的药剂师,1811 年在海藻中发现的一种卤族化学元素。它在自然界上以盐的形式存在,量很少,系微量非金属元素。碘在人体血液中以碘化物的形式存在,在甲状腺内被吸收,氧化为碘后与酪氨酸结合转化为甲状腺素,以供生理活动之需。人体内一般含碘20—25毫克左右,正常人每天从饮食中摄取o.07毫克就能维持体内的碘平衡,通俗地讲,一个人一生只需要一平汤匙碘。然而人体一旦缺碘就会患上“碘缺乏病”(简称IDD),如成人的甲状腺肿病;婴、幼儿的克汀病、亚克汀病等。适量而足够的碘除维持人体健康外,还对胎儿、婴幼儿良好的智力发育起着关键的其它元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碘又有“人类智慧的元素”之美称。 我国是IDD流行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资料统计,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0%左右,占我国总人口1/3以上。我国许多地区的土壤环境和饮水食物中均缺少碘,这类地区往往大面积地发生甲状腺肿病,故又叫“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简称“地甲病”,民间叫“大脖子病”。患者表现为脖子肿大、眼睛突出、呈痴呆状,呼吸不畅、时时感到憋气,体力减退,在从事劳动和活动时会出现心跳、气短的感觉,严重的甚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若在缺碘时怀孕(尤其是怀孕2─4个月)或哺乳期缺碘,这必将影响胎儿和婴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导致智力低下,患上克汀病(又叫“呆小症”)而成为弱智儿。这种孩子不同程度地出现聋哑、呆傻和矮小症状,听力和语言发育障碍,有的八九岁还不会走路,20多岁还象几岁的孩子;有的肌肉疼痛、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而克汀病患者的特点是轻度智力低下,反映在学习生活中总是比不缺碘的人反应迟钝,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成人则表现为精力不足、容易疲乏和工作效率低下等。 防治IDD的方法就是多吃富含碘元素的食物、蔬菜,以增加身体对碘的摄入,如多吃海带、海蜇、蛤蜊、海菜鱼虾、紫菜、发菜、芹菜、柿子、鸡蛋等,尤以被营养学家称为“碘之宝库”的海带最好。另一个更为简易可行又最经济有效、政府推广采用的方法是改吃普通精盐为加碘精盐。 为了防止克汀病儿的出生,已婚妇女如已患甲状腺肿病,应请医生治疗,未愈期间不能怀孕,如已受孕要尽早终止。对于已经出生的孩子,更加强观察,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身材、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必要时可口服碘丸。
缺碘对成年人健康产生的损害
碘缺乏对成人最明显的影响是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在成人中的特点是缺乏典型的临床甲低症状,除了颈部肿大之外一般无明显症状,只有当甲状腺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或压迫气管、食道和周围神经时才会出现呼吸困难,吞咽障碍或声音嘶哑等症状,尽管大多数人无明显临床表现,但经过实验室检查常常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偏低,少部分人可能有症状轻微的甲状腺机能低下的表现。这些人多表现表情淡漠,无力、易疲劳,体能下降和生活适应能力差。这就可能影响当地居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生儿碘缺乏的危害
新生儿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先甲低)检出率的升高。在碘营养正常的发达国家先甲低检出率一般为1/3500-1/5000,这部分属于散发性的。而在碘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其检出率可高达5-10%,也就是说增加了200-500倍。先甲低检出率增高的原因是碘缺乏所致,如不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将同样导致患儿终生智力残疾。妊娠期补碘可以使过高的先甲低检出率下降到正常。先甲低的筛查可以用于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此外,碘缺乏严重地区,还可见到新生儿甲状腺肿。
婴幼儿碘缺乏的危害
婴幼儿正处于脑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和胎儿一样,对碘缺乏极为敏感。胎儿的严重碘缺乏若延续到婴儿期继续存在,势必发展成为典型的克汀病患者。如果幼儿碘缺乏程度较轻,将可能出现克汀病征候谱的轻度组合,或成为亚临床克汀病或仅有轻度智力低下。在婴儿期仅表现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反应及自身运动能力、智能和生长发育落后。较少出现甲状腺肿。婴幼儿和胎儿一样是评估碘缺乏病流行程度的目标人群之一。
孕妇缺碘,后代会聋、哑、瘫、矮
原生环境缺碘,不仅影响长期居住在这种地区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而且会导致“大脖子病”发生。医学上将这种病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引起这种病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缺碘致使身体缺碘,造成甲状腺分泌不足,垂体促甲状腺素代偿性合成分泌增多,刺激甲状腺增生肥大。 如果孕妇缺碘,最严重的危害是后代患“呆小病”。由于孕期母体缺碘,以致胎儿甲状腺发育不全,出现甲状腺机能减退而致病。医学上将呆小病称为克汀病。根据表现特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痴呆、聋哑或痉挛性瘫痪为主要症状,称为神经病;另一种以矮小为主,骨发育迟缓或甲状腺肿、智力低下,但没有痉挛性瘫痪,称为粘液性水肿型。因此,医学上形容克汀病为聋、哑、瘫、矮。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水土中碘含量低是造成后代残疾的主要原因。当前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方法是食用加碘盐,并注意多吃富含碘的食品如海带、紫菜等,用食补、食疗的方法预防疾病。
三、碘缺乏的防治
碘缺乏病的防治——服用碘盐是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
其他补碘方法: 1、食补:海产品,如海带、紫菜、鲜带鱼、蚶干、哈干、淡菜、海参、海蜇、龙虾等;陆地食品则为蛋、奶及肉类。 2、碘油:遵医服用。
目前主要有哪几种补碘方法
食盐加碘是我国主要的补碘措施,除此之外还有: (1)口服或注射碘油:这是一种长效补碘制剂,在有效剂量下,一次注射可保证三年有效供碘。一次口服给药有效期大约为一年。它主要用于尚未供应碘盐、碘盐不合格或重度缺碘地区的重点人群(妇女和儿童)。 (2)水源加碘:指饮水或灌溉水加碘,可以直接加入碘剂,也可以制成缓释器,缓慢释放碘。 (3)吃含碘药物:如碘酸钾、芦戈氏碘液、含碘中草药。 (4)推广碘茶,即茶叶中加碘,用于有饮茶习惯的居民,特别是蒙、藏、等少数民族群众。 (5)提倡吃富碘的食物:如海产品(海带、紫菜、贝类)。 (6)含碘保健品和碘强化食品。 但以上补碘办法都是对全民食用碘盐的补充或临时替代措施。
吃加碘食盐 防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人类生存环境中缺少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所造成的一组疾病,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特别是对大脑的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孕妇缺碘会引起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先天聋哑等;胎儿期和婴幼儿期严重缺碘可造成克汀病,病人成为矮、呆、聋、哑、瘫的白痴;青少年及成人缺碘可引起甲状腺肿大;但影响面最大,后果最严重的是轻微缺碘造成的大量人口智力不足和智力低下。 防治碘缺乏病的最根本措施是食用加碘食盐。它是各种补碘办法中最好的方法,它不仅安全、有效、经济和容易推广,又符合微量、长期、生活化的要求。但碘是一种很活泼的物质,食盐中的碘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而丢失,致使碘含量越来越少。因此在使用中要注意以下事项,以保证发挥碘盐最大效能。 1、注意保存碘盐的方法。要将碘盐装在玻璃或陶瓷缸中,加上盖子,并将盐缸放在凉爽、没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尽量不要使盐受热。碘盐在高温环境中存放,碘的丢失较在室温较低环境中存放时较快。因此,保存碘盐方法要科学。另外,一次买盐也不要太多,否则会花了碘盐的价钱却吃不到碘。 2、注意烹调方法。我们在做菜时习惯于先加盐,而碘遇热会挥发掉。因此,烧菜时要尽量后加盐,更不要将碘盐加在热油中同菜一起煎炸。 3、注意吃盐的量。按我国碘盐标准,每人每天吃6克盐约可获得120微克的碘,这完全可以满足大多数成年人的生理需要量。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等特需人群需碘量比一般人要大。因此,建议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等特需人群要补服碘油丸或常吃些海带、紫菜等海产品,这样既可以不多吃盐又可补充适当的碘量。
碘缺乏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一)第一级预防 1.食盐加碘是防治碘缺乏病的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食盐加碘比例1:50000可有效地预防地甲病;1:20000可预防地克病。加入盐中的碘化钾易氧化、升华,1993年以来已改为稳定性较好的碘酸钾。在包装、贮存、运输及食用碘盐过程中,须注意保持碘盐干燥,包装严密不透气、防晒、存放暗处。据测定:不同存放方式半年后的碘盐中碘损失率为:缸内10%;麻袋内29.4%;抽屉内57.8%;煮沸2小时损失1.9%;烘烤2小时损失66.1%。 2.碘油注射或口服。碘化油是一种长效、经济、方便、副作用小的防治药物,特别适用于偏僻、交通不便、有土盐干扰地区,尤适用于育龄妇女。碘化油注射后,供碘效能可达3~5年。口服碘化油方法简便,群众易于接受,防治效果同样明显,供碘效能一般为1年半左右。 3.保证人体碘的需要量 (1)组别<4岁正常范围30--105ug/日;适宜量70ug/日 (2)≥4岁及成人正常范围75--225ug/日;适宜量150ug/日 (3)孕妇、乳母正常范围150--300ug/日;适宜量200ug/日 4.育龄妇女孕期妇女补碘可防止胚胎期碘缺乏病(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新生儿甲低、新生儿甲肿以及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的发生。
(二)第二级预防 1.碘防治监测 (1)碘盐含碘量的监测:包括碘盐加碘浓度、包装、出厂抽查、保管存放、销售点及居民家庭内的抽查,及时纠正问题,减少碘的损失。 (2)碘化油注射及口服的监测:防止出现合并症。 (3)病情监测:监测点定期调查和比较食用碘盐前后人群甲状腺肿发病率动态变化。 (4)碘代谢和垂体甲状腺系统功能状态。尿碘测定:加碘后尿碘明显增加,群体尿碘测定有意义,当尿碘<25ug/g肌酐时,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并发克汀病的临界浓度;甲状腺吸131碘率测定(24小时)表现为低于加碘前;血清T3、T4测定:随补碘升高;血清TSH测定:低于补碘前。 (5)儿童智商的测定:不低于70。 2.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1978年我国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专业会议制订); (1)居住在甲状腺肿病区; (2)甲状腺肿大超过本人拇指末节或有小于拇指末节的结节; (3)排除甲亢、甲状腺癌等其他甲状腺疾病; (4)病区划分标准(以乡为单位) 轻病区:居民甲状腺肿患病率>3%;7~14岁中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20%;尿碘25~50ug/g肌酐; 重病区居民甲状腺肿患病率>10%;7~14岁中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50%;尿碘<25ug/g肌酐; 3.地方性克汀病诊断标准(1980年制订) 必备条件: (1)出生、居住于低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区; (2)有精神发育不全,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智力障碍。 辅助条件: (1)有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及运动神经障碍; (2)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有不同程度的身体发育障碍,克汀病形象(傻相、面宽、眼距宽、塌鼻梁、腹部膨隆等); (3)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粘液水肿、皮肤毛发干燥、X线骨龄落后和骨骺愈合延迟、血浆PBI降低、血清T4、TSH升高)。 具备必备条件和辅助条件中的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而又可排除分娩损伤、脑炎、脑膜炎及药物中毒病史者可诊断为地克病。 (三)第三级预防 干甲状腺制剂疗法:对治疗发生胶性甲状腺肿以前的患者有极其明显的效果。成人每日口服甲状腺片60~120mg,合并使用碘化钾10mg,3个月一疗程,一般2~4个疗程,疗程间隔半个月。对胶性甲状腺肿和囊性增生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较好。
为什么要全民食用碘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使机体因摄入碘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损害,除常见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两种典型表现外,也可导致流产、死产、先天畸形和新生儿死亡率增高,但最主要的危害是缺碘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造成碘缺乏地区人口的智能损害。缺碘对动物也有与人类同样的损害,使牲畜的流产率和新生犊死亡率增高。肉、毛、蛋等产量及牲畜的生产能力也明显降低。碘缺乏的危害已不单纯是一个病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碘缺乏病较严重的国家,病区波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病区人口4.25亿,占世界病区人口的40%。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和防治专业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规章,实行了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使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由原来的3500多万减少到现在的700多万,基本上控制了克汀病(聋、哑、呆傻、瘫)的发生。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认识到,因补碘不足或轻度缺碘所造成的儿童智力损害仍然广泛存在,受缺碘威胁的地区和人口已不仅局限于原来“病区”的范围。据几个城市的调查,儿童碘营养水平都很低,因此碘缺乏分布在相当广泛的地区。据抽样调查,有些已采取干预措施的重病区,儿童平均智商水平与非病区相比仍低10—15个百分点。我国每年约有600万新生儿在缺碘较严重的地区出生,若缺碘问题得不到解决,到2000年将出现一大批智力低下的儿童,这是当前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碘缺乏病的病因清楚,防有办法,只要认真落实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就可以取得投入很小产出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提出到2000年全球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上述两个文件上签字承诺。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中国政府的承诺,特制订《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李鹏总理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碘盐是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层措施。
消除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人类生存环境中缺少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所造成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单纯性聋哑,胎儿早产、流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几乎全部处于缺碘地区,生长在这些缺碘地区的农作物、动物和人都处于碘缺乏状态。
碘缺乏的最大危害“一代粗(甲状腺肿),二代傻,三代断根芽”。从这首曾经流传在重病区的民谣中可以窥见碘缺乏之危害。然而,碘缺乏的最大危害是影响胎儿大脑的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智力和体格发育损害,轻者可致潜能的损害或明显弱智,重者聋、哑、傻、瘫,成为终身残疾。
在我国 1000多万智力残疾患儿中,有 80%归因于碘缺乏。表面看似乎正常,但实际智力低下的人,并未包含在这个统计数字中。我国每年出生 2000万新生儿,其中 600万在碘缺乏地区,按碘缺乏使智力商数平均丢失 10— 15个百分点推算,如不加防治,每年因碘缺乏而丢失潜在智力商数十分惊人。当这些智残儿童成为低智能成人,他们难于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有许多甚至连简单的劳动、生活能力也不具备。
四、碘盐小知识
如何使用碘盐
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有效的补碘方法就是食用碘盐,这是因为碘盐的价格相对便宜,每天5-6克碘盐中所含的碘就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生理需要。而碘过量近年来受到了国际甲状腺学界和地方病学界的高度重视。国际权威学术组织于2001年首次提出了碘过量的定义(尿碘大于300微克/L),一致认为碘过量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自身免疫甲状腺病和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专家认为,碘摄入的推荐剂量是成人150微克/天,尿碘中位数应当控制在100-200微克/L之间。
|
如何识别碘盐
假碘盐会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而在市场上有不法商人为了牟取利益,置人们的健康于不顾,生产和销售假碘盐,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和利益,影响了社会的秩序。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识别碘盐呢? 1、看包装。 精制碘盐用聚乙烯塑料包装,印有加碘字样,并标明生产单位、出厂日期,字迹清晰,袋质量,印制精美,封口严密整齐;假冒碘盐字迹模糊,包装粗糙。 2、看色泽。 精制碘盐外观洁白;假冒碘盐外观淡黄,或暗黑色,不干,易受潮。
|
3、用手捏,鼻闻,口尝。 精制碘盐手抓捏较松散,颗粒均匀,无臭味,咸味纯正;假碘盐手捏成团,易散,口尝有苦涩味,闻之有氨味。 4、是显色试验。 将碘盐洒在切开的土豆切面上,如显蓝色,是真碘盐;如蓝色浅,无蓝色,不是碘盐。
食用碘盐要注意什么
碘是人体时刻需要的微量元素,也是提高智力的智慧元素。食用碘盐是全民消除碘缺乏病的一项重要措施,所谓碘盐就是在原盐中以1:20000的比例掺加含碘的碘酸钾。这是普遍增强人们体质、提高儿童智商最经济、简便、行之有效的方法。
过去认为碘缺乏病主要分布在内地某些省、市、自治区。但近年来多项调查发现,沿海地区也常发现缺碘症状。如上海市民食用水和食盐内的碘含量极低,约半数被调查者尿碘含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儿童和孕妇的尿碘水平尤低。调查中还发现上海市民进食海产品也比较少,约有80%被调查者不进食海带、紫菜、海苔等含碘食品。同样,在大连、青岛、福州、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对中学生及市民所做的尿碘调查也表明,约有2/3的被调查者尿碘低于正常标准。香港地区也有类似调查结果。因此,补碘是普遍性的问题。
由于不少人缺乏是用碘盐的科学知识,致使碘元素在烹调过程中白白浪费,实在可惜,所以在食用碘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碘盐早下锅。因碘盐受热易分解出碘,而碘易挥发,故炒菜或做汤菜时,要晚放盐。有关试验表明,炒菜爆锅时放碘盐,碘的食用率仅为10%,炒菜时中间放碘盐,碘的食用率可达60%,出锅时放碘盐,碘的食用率可达90%。吃凉拌菜时,碘的食用率为100%,是碘盐最理想的食用方法。所以,要避免久炖、长时间煮,以免碘受热逸失。
避免加醋和酸性物质。碘元素在酸性条件下,极容易遭到破坏,炒菜时加醋或酸性物质,会使碘的食用率降低。因此在食用碘盐时,最好少放醋或不放醋。
碘盐若长期接触空气和阳光,食用率就会降低。所以买回碘盐,应放在有色玻璃容器中,用后加盖保存,并随吃随买,尽量不要久存后再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