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日报“党的十九大融合传播”两作品获中国报业奖项的背后
融媒谋布局 传播显力量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17-11-24 09:17:01  浏览:-
字号:


我市党的十九大代表徐文坚在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图片来源:梅州日报,吴腾江 摄)

“徐文坚代表来了,我先架机器(视频录制器材)!”说这句话的人,是梅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视频组的记者丘儒。10月26日,本报持续跟踪报道的我市党的十九大代表徐文坚回到了蕉岭县三圳镇,向镇党组织汇报履职情况。丘儒和同事们,把徐文坚回基层述职的点滴细节,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表现方式快速制作成新闻,发送给本报全媒体平台所辐射的400多万用户。

纸媒也做视频新闻?在不少人看来,报社就是负责出纸质新闻的单位。其实,除了报纸和刊物等传统纸媒产品,梅州日报社早在2009年10月就开通了综合门户网站“梅州网”,2013年起陆续上线“梅州日报微信矩阵”,2016年11月8日正式上线“掌上梅州”客户端,并且在数年间推出了微博、视频、户外电子阅报栏等新媒体产品,通过多种方式延伸和承载梅州主流资讯的传播,搭建起梅州日报社全媒体融合传播平台。

此次梅州日报社报送的作品收获两项“中国报业党的十九大融合传播优秀作品”,正是本报通过融媒体思路提前谋划布局,以融合传播方式进行报道,充分利用本报经营重大题材的创新谋划、活力团队、多元发布的三大优势所取得的成就,彰显了梅州日报社的融合传播实力。

在组织策划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工作时,梅州日报社组织全媒体采编力量,策划包含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元素的《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村支书代表: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播”在田野上》系列报道等方案,并交由多个部门的骨干记者、编辑着手实施,具体落实到文字、摄影、视频等全媒体记者,以及责编、美编和微信、微博、客户端“两微一端”小编等相关负责人。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梅州日报社全媒体采编部门按照方案策划,对党的十九大的报道进行了预热,并着重对我市党的十九大代表徐文坚参会前的情况,推出了个人全媒体专访《让农村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根据大会日程全方位进行宣传报道,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党的十九大时光”“报告摘编”等专题、专栏、专稿、推送等,同时连线我市在京参会代表,以“党的十九大特别传真”的形式宣传报道他们在京参会的所见、所闻、所感;会后,则像文章开头所描述的,提前蹲点用全媒体方式记录我市党的十九大代表履职点滴,并创新地把徐文坚请入梅州日报新媒体中心演播室录制个人专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本报记者在跟进报道一位市领导观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直播过程中,得知其受邀到曾宪梓博士家中共同观看的消息,及时跳出消息报道的固定模式,以特写镜头形式记录下这次活动过程,把曾宪梓博士这位83岁高龄老港胞爱国爱党的拳拳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用户面前。而徐文坚代表会后第一时间接受本报全媒体专访,畅谈参会见闻和工作规划的报道《唤醒沉睡资源 让村民更富裕》,更成为了我市众多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重要素材。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梅州日报社旗下全媒体对党的十九大融合传播,共推出重大主题报道专题、专栏20多个,刊发各类宣传报道作品数百件。大会期间,梅州日报社派出超过三百人次的全媒体记者奔赴市直机关单位、城区主要人流密集点、蕉岭县等地,以各种媒介前后方联动,融合报道党的十九大盛况、我市代表心声和普通市民反响等,取得积极的传播效果,产生了广泛影响,彰显了传播实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随着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不断广泛深入,本报将加强典型宣传、专题和评论策划报道,并通过走基层形式挖掘各地在学懂、弄通、做实中的典型事迹,发挥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为全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营造更浓郁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