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清明节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2-04-07 09:10:56  浏览:-
字号: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因此,清明的得名和最初的功能与农事活动有关。后来的清明节是逐渐吸收了寒食节以及三月三上巳节的基础上形成的。寒食节在清明之前一二日。从先秦至南北朝,寒食均被作为一个大节日,旧时梅县地区也如此,如在康熙《程乡县志》中便不提清明,只提寒食。据康熙《程乡县志·风俗》记载:

  寒食则童叟登祖茔,修岁事。

  后来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节也从一个单纯的农事节气上升为一个大节日。而三月三上巳节的节俗则是清明节节俗最重要的来源。如上巳节的节俗“春嬉”与“招魂”都成为清明节的传统内容,只是“春嬉”演变成了踏青,“招魂”则变成了扫墓。

  下面对梅州地区旧时清明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内容作一简单介绍。

  祭祖扫墓

  清明扫墓的习俗主要来自“三月三”上巳节的招魂续魄的习俗。上巳节招魂续魄习俗的功能与意味之一是招引、呼唤已逝亲人和祖先的亡魂,由这一习俗发展出来的直接变体,就是扫墓。扫墓的习俗后来迁移到清明节中,并且成为后世清明节的最主要活动内容。

  如据嘉靖《大埔县志·民俗》记载:

  清明,……男妇皆如墓祭扫。

  清明节祭祖扫墓在梅州地区多称“挂纸”。最早又称“插钱”或“挂纸钱”,如据康熙《程乡县志·风俗》记载:富者牵牲宰割,聚族食于斯;贫者插钱封墓,告成言归。

  康熙《长乐县志·风俗》记载:

  清明,……除草填土,张挂纸钱,以乌饭祭。

  当时人们是如何“插钱”或“挂纸钱”的已不得而知,到了清末,已演变为“挂纸”,如据《石窟一徴·礼俗》载:扫墓又谓之挂纸。清末梅县地区挂纸指在墓碑的头上挂上纸,在墓的四周还会加上禁坟纸,如据光绪《嘉应州志·礼俗》记载:

  碑额挂纸……曰墓头纸,其纸黄白各半,釁以鸡血禁碑,界碑、土神碑亦然。周墓之旁籍纸十二张,闰月增一,曰禁坟纸。

  清末梅州地区清明扫墓礼仪隆重而又热闹,特别是大户人家扫墓,更是热闹非凡。据《石窟一徴·礼俗》卷四载:

  俗上冢多用吹砲手,彩旗凉伞,铜笛胡弦。

  扫墓时,需对墓地周围加以清理,妇女们用镰刀割去灌木与杂草。如咸丰《兴宁县志·风俗》载:“清明上冢培土,剪荆棘。”俗称“铲青”或“铲地”。然后准备“挂纸”、香烛、纸宝、祭品等。祭品除三牲果品茶酒外,五华地区旧时还用“乌饭”。如据康熙二年《长乐县志·风俗》载:

  清明以枫叶染糯米,蒸饭作团,如馒首,谓之乌饭……挂纸钱,以乌饭祭。

  扫墓一般先拜祭祖宗,再拜祭墓侧的“后土”,有“先正穴再后土”之说。拜祭后,旧时还有颁胙肉的习俗,据光绪《嘉应州志·礼俗》记载:

  礼毕颁胙肉,凡胙有等差,曰礼生肉,曰主祭肉,曰敬老肉……曰卹嫠肉……曰仕宦肉……曰科甲肉……

  旧时在拜祭完一般还会在墓地旁吃饭,如据康熙二年《长乐县志·风俗》载:清明……祭毕燕饮而归。清明扫墓,除了祀祖外,也兼及孤魂的。据《石窟一徴·礼俗》载:

  俗每遇坟山有无主骸骨,必市罂盛而埋之,称之曰古君子墓。春秋祭扫,必酹之,亦风俗之厚也。

  客家地区扫墓时间较长,往往从迁居地的始祖祭起,故需安排时间依次进行。蕉岭地区旧时多在元宵至清明之间扫墓,据《石窟一徴·礼俗》载:

  自上元前后直至清明后,连村接市,往来不绝……,俗有清明后封墓门之说,故清明后无上冢者。

  在其他地方如大埔等地则有延至清明后,但最迟不过四月初八,民间认为从这一天开始,就闭墓门了。康熙《埔阳志·风俗》记载:

  清明,……列祖墓远者,以次举行,至四月八日乃止。谚云:是日闭墓。

  按笔者研究,之所以以四月初八为闭墓门或因佛祖在这一天诞生,旧时人们认为在其诞生之后,能驱一切邪祟鬼魂,祖先的鬼魂也因此不能出来受享。

  清明插柳

  梅州地区古代普遍都有清明插柳的习俗,古代梅州地区的人们不单插柳在门上,而且还要插在头发上,或戴在头上,如康熙二年《长乐县志·风俗》载:

  早起插柳于门,无贵贱男女俱插柳于鬓。

  梅江区西阳镇还有到了晚间把柳枝扔掉的习俗。如据民国《西阳乡志》载:

  清明日插柳于门,妇女儿童戴于首,晚掷野间,并蒸清明粄。

  这种插柳的习俗在唐代即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带之可免虿虫。”由上可知,其实这种习俗即是上巳节辟邪、祓除功能的一种表现,其深层的意味就是三月上巳的祓除,以躲避过去一年中积下的污秽和各种不祥的因素。

  踏青

  踏青是来自上巳节的“春嬉”活动,在明清时期的梅州地区已有进行,如康熙二年《长乐县志·风俗》载:

  早起插柳于门,男女俱插柳于鬓,同行谒墓,曰踏青。

  男女们都在头上插上柳枝,一起去扫墓。在古代的礼教之下,女性是很少有机会走出家门与其他男性交往的,而在节日里则可以例外,如元宵节、清明节。女性在去谒墓的路途中可以有机会与男性同行,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游乐嬉戏而暗许芳心。

  清明食俗

  如今梅州地区清明节亦有一些寒食节的遗存,如清明节食俗中的“清明粄”,即是寒食节食俗的变形。据清顾禄《清嘉录》载:“市上卖青币稇枟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今俗用青稇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风。”这种所谓的“青稇”,道家称为“青精饭”,其制作方法是以南烛枝叶捣汁浸米,蒸出的饭呈青色,道家认为吃了这种饭可以“资阳气”、益寿延年。古代五华地区则用枫叶制作乌饭用来祭祀先人。如据康熙《长乐县志》载:

  清明以枫叶染糯米,蒸饭作团,如馒首,谓之乌饭……挂纸钱,以乌饭祭。

  现在清明以“乌饭”祭祖的习俗似乎已经很少了。除了“乌饭”,旧时丰顺还有用其他植物制作清明粄,如据民国《丰顺县志》记载:

  清明多采万寿藤叶制糕,或采五蔬合烹入馔,谓能明目。(廖志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