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梅县区加力提速建好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
坚定信心谋发展 实干争先开新局
来源:梅县新闻  时间:2025-01-21 17:36:46  浏览:-
字号:

梅县区松口圩镇面貌焕然一新。(吴腾江 摄)


建设中的梅县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项目现场。


梅县区坚持树牢用户思维,打造“速办·能办”政务服务品牌。


梅县区西部快线即将全线贯通。


  日前,中共梅州市梅县区委二届七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总结2024年工作,分析研判形势,部署2025年工作,动员全区上下坚定信心、实干争先,加力提速建好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不断开创梅县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坚持协调发展 城乡面貌增颜提质

  注重规划先行,提升区镇村规划建设水平;注重典型带动,集中攻坚松口古镇保护开发;精心选树3个镇和26个村作为全省第二批典型镇村进行培育,带动各镇各展所长、各美其美;注重县城提质扩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老一小”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注重乡镇提能,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深入推进;注重乡村增效,美丽宜居村达92%……过去一年,梅县区系统推进强区促镇带村,持续激活城乡发展活力动力,城乡面貌增颜提质。

  以“百千万工程”为笔,梅县区绘就了城乡融合新画卷,新的一年将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上持续加力。2025年,围绕“三年初见成效”目标要求,梅县区聚焦重点任务,推动兴业、强区、富民一体发展,主要是提升县城聚人聚商聚产功能,坚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经营”思维、“绣花”功夫管理城市,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深入实施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坚持典型带动、量质并重;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梅县区坚持生态优先,绿美底色不断厚植。过去一年,梅县区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打造绿美广东梅县样板,深入开展区镇村绿化,创新推行“双联双建”助力绿美梅县生态建设行动,筹集资金4800多万元,种植各类主题林150多片、树木26.45万株,优化林分7.5万亩,建成“最美乡村”18个,“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城在林中、村在景中”的强富绿美新城乡正照进现实。

  奋进新征程,梅县区将在绿美生态建设上持续加力,用“绿色”描绘发展底色。2025年,梅县区坚持“一河一路一树一花一景一廊道”理念,深入实施“十大工程”,抓好“扩绿”“护绿”“兴绿”,打造绿美广东梅县样板。

  坚持产业为要 实体经济不断壮大

  坚定不移发展“2+1”主导产业,全年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1.21%;注重筑巢引凤,梅县产业园纳入省产业园管理,6家企业入驻荔湾-梅县“反向飞地”,梅县(荔湾)产业发展交流中心挂牌成立,梅州综保区实现全域封关运营,梅州国际陆港开通7条“海铁联运”通道,融湾入海步伐加快;坚持“一把手”招商,全年新签项目计划投资92.92亿元;大力培育“四上”企业,新增“四上”企业41家……过去一年,梅县区突出兴产业、建平台、强招商、优服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做大县域经济总量。

  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引擎,2025年梅县区将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持续加力,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的一年,梅县区一是育产业聚集群,坚持“一把手”抓制造业,坚定不移发展壮大“2+1”主导产业,提速改造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布局新产业新赛道;二是筑平台积后劲,深入实施产值倍增计划,打造百亿产值园区,启动扩园计划,更好支撑工业项目落地;三是大招商促落地,坚持“一把手”招商,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发挥好“促项目落地工作专班”作用,集聚全区要素硬指标保障“打粮食”项目建设。

  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上,梅县区也将持续加力,认真落实《梅州方案》和省《若干措施》,推动“苏区+湾区”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加强互联互通,深化规则机制“软联通”,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五外联动”,高标准建设运营好梅州综保区、国际陆港,丰富“保税+”新业态,同步开通更多“海铁联运”班列;用好帮扶力量,依托荔湾-梅县对口帮扶协作,进一步探索“反向飞地”建设、运营和利益共享机制,借力省直纵向帮扶团队,谋划一批合作项目;狠抓项目建设,深挖“苏区+湾区”政策潜能,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两重”建设等领域,认真谋划一批项目,同步抓好132项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 内生动力有效激活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设置“企业开办专区”“视频办”服务专区;探索基层治理机构人员编制管理改革入选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雁洋阴那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梅县深圳小镇安居工程项目入选省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项目范例;大力发展美丽光伏;打好“三线”整治组合拳,持续美化“天际线”……过去一年,梅县区注重以改革破冰,带动发展破局,谋深做实“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深化改革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新的一年梅县区将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持续加力。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明确改革重点,把握优先方向,注重系统协同,以改革破冰、创新破题,带动发展突围。

  2025年,梅县区强化改革赋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力推进388项改革任务,最大限度释放改革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村居住与生产分离;强化科技创新,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更多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认真落实“双百行动”,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强化人才支撑,对接苏区人才振兴发展试点任务,深化落实“1+N”人才政策,扎实推进“启航计划”“扬帆计划”,为建好“百千万工程”典型区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新的一年,梅县区还将在打造文旅名城上持续加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坚持“保护为主、传承为本”原则,抓好古镇古村古民居的保护开发,推动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同怀别墅、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卢伟良故居等保护利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持续净化网络空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抓好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加大“引客入梅、引客留梅”力度。

  坚持人民至上 民生福祉稳步提升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试点创建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均衡,省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单位、粤东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梅龙高铁开通,东部快线(松源支线)建成通车;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过去一年,梅县区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一件件民生实事深入人心,一个个民生项目加速实施,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梅县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擦亮幸福底色,书写了幸福温暖的民生答卷。在新的一年,梅县区将在增进民生福祉上持续加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2025年,梅县区将继续推进“教育强区”“健康梅县”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八大工程”,统筹办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好省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单位,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城乡医疗资源科学均衡分布;深入实施就业支持政策,发挥就业驿站等平台作用,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守住兜牢民生底线。

  与此同时,梅县区将在抓好平安梅县、法治梅县建设上持续加力。新的一年,梅县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深化法治建设,积极推进全民普法,擦亮“法现梅好”特色法治品牌;强化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体化运作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持续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警响应机制,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记者 吴丽伶  特约记者 冯森达 吴碧芬 王雅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吴丽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