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东亚文化之都” | 杯花声声迎客来,梅州非遗代代传
来源:梅州文广旅游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2-02-28 10:35:23  浏览:-
字号:

  梅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多年来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梅州打造文化名城的瑰宝,其中有不少极具观赏性的表演流传在民间,鲜活又精彩。下面跟着小编的步伐,带你一起领略非遗的魅力。

  龙舞(埔寨火龙)

  2008年,龙舞(埔寨火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1.jpg

(吴腾江 摄)

  龙舞(埔寨火龙)是丰顺县的传统民俗文化,埔寨镇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的元宵夜都会举行烧“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岁岁平安。

2.jpg

(来源:埔寨镇政府)

  绚丽的烟花、震耳的鞭炮声和锣鼓声,火龙与火花交织在一起,如此盛况与如潮的人群相映成趣,再一次重现了独具特色的元宵盛景,也将节日的氛围推向了高潮。精彩的火龙表演吸引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

  杯花舞

  2007年,杯花舞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3.jpg

(新梅互联 摄)

  杯花舞是一种经过改编的道教舞蹈,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这一朵盛开的梅州兴宁之花,颇具客家风情,是民间的艺术“瑰宝”。

4.jpg

(新梅互联 摄)

  杯花舞秉承将梅州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走出围龙、走向世界的宗旨,常演常新,久经不衰,经常出现在国际性展会舞台,在所到之处均获得好评,深受海内外朋友欢迎。

  平远船灯

  2006年,平远船灯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5.jpg

(新梅互联 摄)

  平远船灯是平远县的传统民俗文化,也是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客家地区乃至广东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1998年平远县被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船灯)之乡”的称号。

6.jpg

(新梅互联 摄)

  船灯舞由3人表演,男、女演员和操船者各1人,男饰老翁,女饰孙女,分别在船头、船尾表演,操船者则藏在舱内操纵彩船,用一布条系于舱内前后对角处,绊在双肩,双手抓紧前后横档另一对角处。

  表演时,前后左右,停靠摇摆,全由操船者控制,舱内舱外需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才不失“船在水中行,人在船中舞”的韵味。

  竹马舞

  2007年,五华竹马舞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7.jpg

(来源:五华县文化馆)

  竹马舞是五华县的传统民俗文化,俗称打马舞、舞竹马,是粤东客家地区民间艺术的一朵绚丽花朵。

  据《五华县志》记载,竹马舞在五华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明朝末年传入五华北部的新桥、华城、潭下、岐岭、转水等镇,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8.jpg

(来源:五华县文化馆)

  竹马舞以热情奔放的歌舞和诙谐幽默的表演道具,成为春节、元宵等节日备受热捧表演项目。

  鲤鱼舞(鲤鱼灯)

  2007年,鲤鱼舞(鲤鱼灯)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9.jpg

(鱼翁 摄)

  鲤鱼舞(鲤鱼灯)是大埔县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一种源于中原的民间舞蹈,相传为族人杨缵绪于乾隆年间从陕西带回,距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10.jpg

(来源:玩转大埔)

  整个舞蹈通过鲤鱼的平、侧、蹁、戏、沉、浮、穿花等拟人化动作,呈现出双鲤对舞、比目齐飞、频频嬉戏的优美画面,展现一群鲤鱼在龙门前“相门”“游门”“吐门”“嫁门”“试跃”“喜跃龙门”等喜庆场面。

  打莲池(蕉岭莲池舞)

  2009年,打莲池(蕉岭莲池舞)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11.jpg

(来源:蕉岭县文化馆)

  莲池舞是蕉岭县的传统民俗文化,又称“打莲池”,在蕉岭地区流传了300多年,是在“香花佛事舞”民间舞蹈活动流传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舞蹈。

12.jpg

(来源:蕉岭县文化馆)

  锣花舞

  2012年,锣花舞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13.jpg

(来源: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锣花舞传入五华县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民间安神、安龙、转火、庙会、祠堂拜祭都会请来“锣花舞”艺人,以祈求平安、财丁兴旺、农业丰收、六畜兴旺、消灾除难。

14.jpg

(来源: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锣花舞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一边念、一边唱、一边舞,唱腔以客家方言清唱,没有器乐伴奏,曲调神秘且严肃,表现百姓独特的祈求方式。

  非遗是了解一座城市历史的窗户,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城市魅力,非遗是源自民间艺术的宝藏,这些文化珍宝,值得我们每个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