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丨梅州文十景(二):五华山下雄风在,长乐台上思长乐
来源:梅州文广旅游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2-06-20 09:22:53  浏览:-
字号:

梅州文十景之一——狮雄山遗址

图片

  狮雄山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塔岗村狮雄山的南面山岗,是“梅州文十景”之一,面积1万多平方米。据考证属西汉南越国时期建筑遗址,为赵佗所筑“长乐台”行宫。在现存的各时期文化堆积中,秦汉遗存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最多,保存最完整,狮雄山遗址被确认为秦汉城址。该遗址于1982年发现,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4月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秦汉遗风,长乐古韵
  “华城古迹长乐宫,狮雄古塔在城东;西边有座城隍庙,东征遗址落城中。”这是流传于华城镇的一首民谣,两千多年前,南越王赵佗在五华山下建筑长乐台,所以五华县古称“长乐县”,而如今的华城镇旧名“长乐镇”,曾为长乐县治所。狮雄山位于华城镇塔岗村,由南北两个高岗组成,侧视宛若蹲伏的雄狮,因而得名“狮雄”。

图片

(连志城 摄)
  1982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在狮雄山采集到一批绳纹瓦片和戳印方格纹陶片,经广东省博物馆专家复查,认定该遗址为汉代建筑遗址。随后,从1984年至1990年历经四次调查、勘探、考古、发掘,根据出土文物论证,该遗址为西汉前期南越国王赵佗所筑(高台建筑—长乐台)。

图片

(连志城  摄)

  2010年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原保护范围以外横竖一公里大范围展开了第五次调查、勘探、考古、发掘,进一步发现了大量东周、秦、汉、唐、宋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用品遗存。同时,还发现有建筑基址、排水沟、陶窑、水井、灰坑、灰沟等大量遗迹。

图片

图片

(高讯 摄)
  据了解,目前狮雄山遗址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秦汉时期遗迹主要分布于狮雄山南面山冈的四级台地上,高台被环绕壕沟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文物挖掘后,考古专家对狮雄山遗址进行了技术填埋保护。
文物众多,精美绝伦
  狮雄山遗址出土的秦汉时期文物十分丰富,据了解,五次考古发掘,共出土的文物有2000多件,包括封泥、建筑材料、陶器、石器、铁器以及碳化植物标本等物品,如今大部分收藏于五华县博物馆。

(连志城 摄)

  据介绍,建筑材料是出土最多的文物,以板瓦、筒瓦为最,瓦当居次,砖类最少。板瓦、筒瓦表面均饰绳纹,内面以凸麻点纹为主,瓦当纹饰主要为涡树纹。

图片

板瓦

图片

筒瓦

  陶器有瓮、罐、壶、瓿、盆、盅、釜、熏炉、钵、器盖、盒、三足小盒、纺轮、网坠、权、丸等。

图片

纺轮、网坠

图片

图片

图片

陶釜

  石器则有石凿、石锛、石刀、石矛、磨盘、磨棒等,均为打制和磨制成器。

图片

温酒樽(以上文物图片均由连志城 摄)

  在这些出土文物中,最具价值的是68枚钤印封泥。封泥又称“泥封”,主要用以封缄文书和封存货物,是古代封缄用泥的遗存。狮雄山出土的部分封泥上印有“定楬之印”“定楬丞印”“蕃”等文字。

图片

(来源:羊城晚报)

  这些出土的文物是南北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的证明,成为研究粤东北的秦汉文化的“瑰宝”。

古塔巍峨,文士流连  

  山作屏,地作毡,月作灯,烟霞作楼阁,雷鼓风箫,长庆升平世界;塔为笔,天为纸,云为墨,河瀚为砚池,日圈星点,乐观大块文章。

  这是清代五华诗人张铁珊曾为狮雄山上的著名古迹——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的狮雄山塔所题写的门联。

图片

(连志城 摄)

  狮雄山塔由明万历年间的守道蔡国炳、署县事通判蒋杞和县令詹子忠倡建,历经五年建成。塔底用石砖砌筑,塔身用青砖砌筑,外观为八角九层楼阁式。塔门额嵌着一块“万代瞻仰”的题额,由建塔时的长乐县令詹子忠所撰,塔里各层开有拱形或火焰形窗,出檐构件工艺精细,风格独特。1989年6月,狮雄山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连志城 摄)

  走进塔内,沿着蜿蜒的阶梯走上第八层,站在平台上可尽收狮雄山风光,向西南方远眺可看见五华河及大片田野,山与塔倒影河中,尤其春季景色宜人,“塔冈春涨”也成为了古长乐八景之一。

图片

(连志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