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丨梅州文十景(十):客家文脉源流长,百年学宫古韵浓
来源:梅州文广旅游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2-06-27 14:15:52  浏览:-
字号:
长乐学宫
宫墙闳以壮,经纶绵且长

图片

(吴耀东 摄)

  学舍最多文教盛,满街儿女挟书囊。长乐学宫(东征军一团驻地旧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五华中学校园内。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是嘉应州(今梅州市)最大学府之一。

  在过去,进出学宫大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工作人员出入的。清乾隆年间,长乐(五华)相继中了状元李威光,榜眼曾琼琲,长乐学宫的状元门、榜眼门才开启使用过一次。长乐学宫占地面积5100多平方米,主要由大成殿、戟门、棂星门三大建筑组成,整座建筑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工艺精巧,为省内甚至国内所罕见,1989年,长乐学宫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连志城 摄)

  长乐学宫北枕紫金山,坐北向南,与国内大部分孔庙的朝向是一致的。予人眼前一亮的是学宫有高高的围墙,涂成朱红色,与整座学宫的黄色琉璃瓦面一起形成红墙碧瓦的气派场面。

图片

(连志城 摄)

  进入仪门,传统的学宫建筑规制呈现眼前,棂星门、泮池、戟门依次而立。据介绍,长乐学宫在历史上曾多次遭遇战争、水灾的破坏,目前的格局是清末同治年间水毁后重建的。如今,这些建筑旧址已经成为五华中学的校园,紫金山巍巍,树木葱茏,衬托出学宫的庄严与雍穆。

图片

(连志城 摄)

图片

(连志城 摄)

  在长乐学宫中,最具文化意象的部分,是大成殿和东西两庑,特别是大成殿,拥有历史建筑和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内设有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子思五大圣人的塑像。东西两庑原是供奉孔门先贤和地方乡贤名宦的场所,东庑安放有孔子向弟子讲学的塑像,西庑安放有梅州唯一的武状元李威光的塑像。

图片

图片

(连志城 摄)

  布局合理、美轮美奂的长乐学宫不仅是五华建筑工艺的代表作,还代表了五华的古代文化精品,记载了五华的历史变迁,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及艺术价值。

梅州学宫

崇道斯为盛,明德其犹馨

图片

(来源: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梅州学宫,又称孔庙、文庙,坐落在梅城江北凌风西路。梅州学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年间,面临梅水,背靠金山,是当时梅州最高学府,也是教授、学正等古代教育官员聚集生员讲学、宣“圣谕”和“谒圣”的场所。在梅州所有的学宫中,以梅州学宫影响最大,清代时有嘉应五属的说法,即嘉应州统领本属程乡县及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等五县,梅州乃客家人聚集地,崇文重教,文风昌盛,官设学宫数处,而梅州学宫地处嘉应州城,地位自然显赫。2000年,梅州学宫被列为第一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连志城 摄)

  穿行于凌风西路、古道骑楼,行约百米右转,即可见梅州学宫外门楼楹柱高耸,威严庄重。这里原为学宫棂星门,棂星传说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寓意天下文士咸集于此。

  穿过门前秋枫和古榕的树荫,越过门牌楼,横亘着一汪半月形水池,池水涟漪,锦鱼穿梭,此即泮池。泮池象征着儒家的礼乐教化,按旧制,士子考取秀才后,需到学宫“游泮水”,绕池一周,然后拜谒孔圣,故考中秀才亦称“入泮”、“游泮”等。

图片

(连志城 摄)

  泮池右侧有一楼,名曰魁星楼,取“魁星踢斗,独占鳌头”之意,朱墙绿瓦,飞檐走兽,现有书法家开设书法班于其间。

图片

(连志城 摄)

  跨过泮桥,有一门楼,楼高数丈,悬挂“大成门”匾额。旧时,大成门左右为乡贤名宦祠,供奉乡贤循吏,门后左右为东西两庑,供奉孔门弟子等先贤先儒。

图片

(YUMI 摄)

  穿过大成门后的广场,就能看到大成殿,殿内正中有一尊孔子像,像高数米,庄严慈穆。殿内四周墙壁彩绘孔子讲学论道壁画,有《孔子与弟子七十二贤图》、《习射图》、《杏坛讲学图》等。

图片

(连志城 摄)

  作为旧时梅城仅设的一处科举考场,为方便远道而来的考生食宿,在梅州学宫周围兴建了许多客家祠堂,以供各姓氏的考生免费吃住,带动了凌风路一片繁华。周围居民也因此受到好学氛围的感染,出现了诸如有“公孙三翰林”之称的李象元家族和有清末“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黎玉贞所在的黎家等世家大族。

  时至今日,经过修复的梅州学宫虽已不再承担教育功能,但它作为梅州文化的象征,已经把文教的种子散播到了梅州各地,见证了世界客都的千年文脉。

图片

(连志城 摄)

兴宁学宫

幽幽宁江水,厚德道且高

图片

(来源:兴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兴宁学宫位于兴宁市兴民中学内,古称文庙,始建于宋嘉定年间,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迁建于旧岭东道地(今兴民中学校址)。建筑占地面积1723平方米,重檐歇山顶,赭墙黄瓦,雕梁画栋,斗拱交错,大成殿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万世师表”匾额1块。自宋至清可考者兴宁出进士20人,举人140人,举人副榜28人,武进士10人,武举人80人,他们的功名、业绩均与兴宁学宫有密切的联系。1989年,兴宁学宫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连志城 摄)

  “天作高山,宁昌是环。划然中开,沃野夷原。雄雄学宫,富丽而迁。”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在《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中如此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兴宁学宫。

  走进兴民中学古色古香的校门,穿过偌大的操场,棂星门便在两棵高大的树木中若隐若现。棂星门是兴宁学宫的外大门,据称,其方位、构筑、功用均很有讲究。它设门三扇,中为状元门,左为榜眼门,右为探花门。状元门的门额上,正面浮雕是双龙戏珠,背面是双凤朝阳,镌刻甚为精细。按照旧时规矩,每年春秋二祭之日,科考有名位者方可由三门进,其余人等均由另外侧门入。

图片

(连志城  摄)
  穿过棂星门,可见泮池和大成门(原名戟门)。泮池呈半月形,长15.3米,最宽处8.6米,总共由152块石板、石条、石柱穿榫落槽构筑而成,石柱顶部雕成花蕾状。泮池中间跨座石拱桥,俗称状元桥,宽2.8米,全由花岗岩石块拱筑而成。

  在明清时期,学宫开学第一天,秀才们穿过棂星门,由县官带领游泮池,过状元桥,穿大成门,就来到大成殿。这样一条路径,就成了独特的“开学典礼”。

图片

(连志城 摄)

  大成殿是兴宁学宫的核心建筑,气势宏伟。殿内供孔子圣像,上方为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经弘治十五年(1492)和同治十二年(1873)两次重建,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部分建筑,经1944年重修,成为了今日的大成殿。

  大成殿占地600多平方米,22根花岗岩石柱支承整座大殿,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殿脊上端中部镶嵌着一个巨大的葫芦,两端镶嵌鳌鱼,殿檐斗拱上精雕彩绘,建筑精美。

图片

(YUMI  摄)

  尊经阁是兴宁学宫内的著名建筑之一。明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史懋文改建尊经阁于大成殿北,并广置经籍及诸子百家藏于阁内,以供士子博览。清末,这个广纳百家的藏书之所被末代兴宁县令改建为兴宁的第一所图书馆。

  据现址的《尊经阁碑志》记载,尊经阁在明、清、民国数百年间累遭战乱破坏。1939年6月15日,更是遭到日寇战机轰炸,破坏尤甚,汤显祖撰写的《尊经阁碑》也已不知所踪。

  1988年,兴宁乡贤刘宇新先生有感数百年来学宫的沧桑变化,为缅怀先哲,独资捐助重建尊经阁,并在原来尊经阁前的崇圣祠遗址上新修建了读书亭,期望青少年继承兴民光荣传统,为振兴中华发奋读书。

图片

(连志城 摄)

  历史悠久的兴宁学宫在科举时代是一地文化的渊薮,在近现代以兴宁学宫为校址的兴宁一中、兴民中学,更是培养了万千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府,推动了兴宁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