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岭南,万物并秀;文明的春风,吹拂客都。
7月11日召开的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对推动我省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部署,擂响了“坚持走在前列、坚持作用于人、坚持重在建设、坚持守正创新”的奋进鼓点,为梅州在新时代擦亮“文化之乡”金字招牌、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标注了新的精神坐标。
坚持走在前列,以更高站位扛起文明探路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嘱托“广东要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梅州,这片星火燎原的红土地,如今更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先行一步、勇当尖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绝非“软指标”,而是苏区振兴的“硬支撑”、共同富裕的“强引擎”。近年来,我市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数量大幅增长,文明新风劲吹。文明是营商环境最硬的内核,也是山区突围最锐的锋刃。我们要跳出“山区思维”,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融湾入海”的大棋局中去谋划:对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建设,让文明软实力成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加分项”,用文明标识擦亮“梅州样板”。
坚持作用于人,让价值灯塔照亮每一个梅州人。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最大变量是人,最大增量也是人。在梅州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碑上,11位“中国好人”、114位“广东好人”,如星星之火,温暖一城人心。好人不是孤岛,而是灯塔;灯塔成林,便成星河。我们要放大“好人效应”,推动“模范在身边”进社区、进农村、进网络,让“日行一善”成为梅州人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群体,依托中国客家博物馆、东山书院等文化地标,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围屋里的思政课”,把红色故事、客家精神、时代楷模讲出新意、讲进心坎,为下一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坚持重在建设,把“文明”雕刻在城市乡村的肌理里。文明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的蝶变。聚焦“百千万工程”,梅州正纵深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2.8万户农房“微改造”刷新颜值,“功德长廊”让善行量化成积分,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接下来,我们要用好“微更新”理念,以“绣花功夫”提升背街小巷、老旧市场、城乡接合部;继续办好“请到梅州过大年”“群星大舞台”等群众活动,把文化盛宴送到田间地头;致力打造集“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惠民服务”于一体的精神文化地标,让文明创建成为城乡品质跃升的“加速器”。
坚持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年轻态”。传统一旦与当下呼吸同频,就会成为流量,进而沉淀为留量。梅州有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红色基因。守正是根,创新是翼;根越深,翼越展。一方面,要推进非遗“活化”,把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埔寨火龙等“老宝贝”与短视频、动漫、沉浸式演艺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潮”起来;另一方面,要推进科技“赋能”,用数字技术复原中央红色交通线等红色元素,推动红色研学从“到此一游”向“沉浸体验”升级。同时,要坚持强主体、兴产业、出精品并举,推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梅州文化产品,让文化服务实起来、文化市场旺起来、文化交流热起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良性循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号角,把文明写进梅州的山川肌理,把精神融进客家人的血脉基因,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制造业当家、绿美梅州、民生保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精神,加快推动梅州苏区振兴、共同富裕,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评论员 洪观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