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坚持全市“一盘棋”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优化“三生”格局 促进高质量发展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3-11-01 09:47:37  浏览:-
字号:

  土地是基础性的生产要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耕地碎片化、空间无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生态功能退化等多维度问题,制约着不少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梅州而言,情况亦是如此。

  今年以来,我市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作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全市“一盘棋”,以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真抓实干推进改革创新,全力以赴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进一步激发县镇村发展活力,促进县镇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定目标

  到2027年新增耕地13万亩

  通俗来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对土地进行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整治,进而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整治活动。

  具体而言,我市将以镇街为基本实施单元,以腾挪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和农用地规模化流转经营为重点,围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空间修复、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乡村产业布局和导入,深化农村“三块地”集成改革,完善“亩产论英雄”政策体系,加强产业用地全周期管理,推动向存量要增量、向集约要空间,形成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城乡融合、区域平衡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根据《梅州市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我市力争到2027年,新增耕地13万亩,整合农用地8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2万亩,建设用地整理14万亩。到2035年,累计新增耕地16万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整合农用地112万亩。

  建机制

  出台“1+3+N”系列政策

  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摸清底数是关键。今年初,我市利用3个多月时间开展了土地核查和村庄调查工作,摸清全市110个镇(街)2123个村(社区)的建设用地、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等基础数据,并选取部分镇(街)村(社区)对人口流动、村级组织、宅基地、公共配套设施、乡村产业等开展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村民访谈等工作,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经广泛征求意见,我市于近日出台《梅州市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和《梅州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工作指引》《梅州市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工作指引》《梅州市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工作指引》等“1+3+N”系列政策文件,细化形成任务书。同时,市级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总指挥、市长为第一副总指挥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指挥部,构建了“市县镇村联动+村民全程参与”的工作体系,各县(市、区)参照市级成立指挥部,合力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落地见效。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目前正紧锣密鼓地编制《梅州市村庄规划工作指引》,在全省创新提出按照发展类村庄、调整类村庄和空心村三种分类标准,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的差异化规划要求,为各村更科学地做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指引。

  抓试点

  国家和省级试点初显成效

  我市坚持示范引领,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目前我市共有1个国家级试点和2个省级试点。其中,蕉岭县新铺镇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该镇目前已连片集约流转5570亩耕地,新增耕地面积1000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895亩,示范点同福村集约的80%耕地已流转给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让农民实现增收。另外,该镇着力打造5000多亩丝苗米产业园、3000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累计整理21个村的碎片化建设用地,集聚出2000亩产业用地,为产业园区建设提供空间保障。

  五华县安流镇和大埔县三河镇2个省级试点工作也取得新进展,实施方案均已获得批复。三河镇划定整治区域22.84万亩,成立了2家“强村公司”,计划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和社会价值。安流镇正在编制镇村一体集成式规划,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工作有序推进,接下来将依托“强镇富村公司”,通过联农带农增强镇域经济实力。(记者 江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