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有关单位和企业畅谈高质量发展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4-02-21 14:35:27  浏览:-
字号:


  市发展改革局局长吴特宏:

  在落实“第一要务”中 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市发展改革局将围绕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狠抓工作落实,逐步改善我市产业规模偏小、整体层次不高的局面,在落实“第一要务”中增强“第一动力”,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一、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系统性整体性发展,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精准制定县域差异化发展目标,“一县一策”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典型县、镇和产业社区为突破口抓好产业项目落地。坚持培育发展“四上企业”,服务企业发展,积蓄产业发展动能。用好省直机关及有关单位纵向帮扶、广梅对口横向帮扶和市内县域帮扶等机制,加强产业协作,推动县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更好释放政策红利,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用好用足《梅州方案》和省《若干措施》,精准制定实施责任清单和重点任务清单,突出科创资源争取,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的新型基础设施、超长期国债支持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等领域,精准谋划一批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项目。调动国资国企和各方面力量,建设运营好“反向飞地”,发动科创企业、团队、高端人才入驻,打造梅州与湾区企业创新协同发展平台。

  三、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增强产业链优势,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提升产业“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积极推进“双碳”工作,发挥能耗政策正向扩张效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前瞻布局新能源产业,加强企业降成本等问题研究,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四、以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生产函数,推进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建。坚持市场化方向,聚焦营商环境建设、要素市场化、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促进土地、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顺畅流动,积极引入数据、算力等新要素,向“打粮食”项目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高产出推动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市发展改革局将保持干事创业、立新求进的精气神,开拓奋进、真抓实干,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市教育局局长杨栋:

  以高质量教育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教育何为?这是教育系统必须思考和回答好的时代课题。我们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战略、民生属性,认真落实《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中共梅州市委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系统部署的“八大工程”,全力推动梅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梅州高质量发展夯实“教育基石”。

  一是始终坚守教育的政治属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正确育人方向夯实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根基。健全完善“三全育人”“五育融合”工作机制,继续擦亮“红色思政+客家+N”育人品牌;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梅州高质课堂”;统筹做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双减”政策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求等重点工作;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全力建设平安校园;用好用足“人才振兴16条”、春蚕工程等人才政策,做好“引育用留”文章,加强行政管理队伍、校长队伍、教师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二是始终坚守教育的战略属性,把握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目标任务,以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实施职业教育精品精匠“双精”工程和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设与梅州产业结构相适应、具有梅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持续优化整合中高职院校布局和专业,以深化校企合作促产教融合,推出更多服务梅州产业发展的精品专业群,创建2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加强中高职院校实习就业指导服务,突出“学在梅州、建设梅州”思想,引导更多毕业生留梅就业、创业、兴业。积极抢抓“苏区融湾”政策机遇,搭建“湾区+苏区”职业教育联盟,争取省对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紫琳学院等项目建设的支持,为梅州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三是始终坚守教育的民生属性,把握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选择的教育需求,以城乡优质均衡保障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加快教育“融湾入海”步伐,推动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支持梅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扎实创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好“三所学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市教育系统将全面落实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全力以赴、综合施策,奋力开创教育强市建设新局面,在梅州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教育担当、贡献教育力量。


  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徐万宝:

  科技赋能强产业 创新驱动促发展

  市科技局将全面落实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抢抓机遇,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和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聚焦产业科技融合发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服务支撑梅州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聚焦环境优化,增强创新生态活力。全力争取省科技厅早日出台《关于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制订实施《梅州市促进科技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梅州市科技支撑“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集中科技资源支持企业创新、产业发展。支持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区),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我们将聚焦平台建设,厚植产业发展动力。全力推进梅州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支持蕉岭、大埔工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扎实推进创新型专业镇建设,力促博敏电子公司申报建设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粤闽赣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争取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等机构和高校来梅设立科技成果转移工作机构、创新基地,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汇聚科技资源支撑我市产业发展。

  我们将聚焦高企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筹建梅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建立高企培育库,对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金装备制造、现代农业领域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全心全情全力服务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每年选取1—2个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争取列入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予以支持。

  我们将聚焦人才引育,激发企业发展潜力。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建设未来产业,大力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和紧缺领军人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全力推进新一轮农村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百千万工程”。支持和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重点产业企业、科研机构申报省级以上重要人才引进计划,落实梅州市鼓励类产业企业和高端紧缺人才专项补助政策,吸引留住更多高层次人才。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袁勇华:

  力争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获新突破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回升向好加快发展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在全省排名第2位,增速排名创2000年以来最好成绩。2024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坚定扛起工业强市责任,再接再厉,扬帆竞发,力争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再获新突破。

  一是力争工业经济稳增长取得新突破。着力抓生产、优运行、促增量,实施好省市惠企稳产措施,开展“一起益企”“千名干部挂千企”等暖企活动,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努力实现第一季度开门红,力争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小升规”新增100家。

  二是力争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突破。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五大优势支柱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发展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稀土、绿色建材等先进材料产业,全力打造先进材料千亿产业集群。发挥好我市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储能、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行业,推动战略性产业聚“链”成“群”。

  三是力争两个投资取得新突破。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推动铜箔-印制电路板等4个产业集群90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强化“项目为王”,加强项目建设并联审批和督查调度工作机制,衔接好省“技改十条”等政策举措,不断壮大技术改造规模,推动项目加快投资进度。着力抓好150个以上年度计划投资140亿元的工业重点项目,力争工业投资增长14%,突破200亿元,技改投资增长12%。

  四是力争园区提质增效取得新突破。统筹资源要素推进主平台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努力将主平台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主力军。以“亩均论英雄”,持续加强园区低效用地整治,提升园区亩均效益,推动园区加大用地收储,争取新增4个园区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推动省级特色产业园区申报建设,积极开展数字园区建设。

  新的一年,我们将实干苦干、加油干,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梅州圣戈班汽车玻璃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杨:

  打造全球最先进的 高端汽车玻璃工厂

  梅州圣戈班汽车玻璃系统有限公司是法国圣戈班集团和广汽集团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合资成立的高端汽车玻璃制造企业,公司成立于2020年8月,一期项目总投资1.9亿元,于2021年3月实现投产,主要生产HUD前挡、全景镀膜天幕玻璃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梅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同时得益于广梅产业园区优质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系统,梅州圣戈班在投产当年就实现销售额近亿元,2022年实现翻倍增长,2023年销售超3亿元。2022年底,梅州圣戈班启动二期项目建设,主要生产雾化调光天幕,星空顶等业内高端汽车玻璃,形成目前国内最大尺寸的乘用车夹层玻璃生产线,也是全球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二期产线将于2025年达到设置产能,届时总产值将达6亿元。可以期待,梅州圣戈班将用5年的拼搏,创造从0到6亿元的飞跃。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圣戈班集团一直致力于绿色发展,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能耗与碳排放。圣戈班集团正式启动和实施的碳排放的目标和计划,和国家“3060”目标高度契合,并且力争在2050年在范围一、二领域率先实现零碳排放目标。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在梅州市“青梅计划”的加持下,我们坚持高标准精准引进和高质量自主培养两手抓,充分激发和释放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梅州圣戈班成立发展至今,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梅州各级党委政府高效专业的服务和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用心、决心,我们对梅州振兴发展充满信心,对圣戈班在梅州的长远发展充满信心!2024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矢志不移、接续奋斗,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持续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全球最先进的高端汽车玻璃工厂,为梅州高质量发展助力加油。


  丰顺立讯智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阳芳:

  以产业科技创新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梅州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之大、行动之快,向全市释放出苦干实干、聚力前行的鲜明信号。作为先进制造业代表,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丰顺立讯智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5月31日,为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连接器、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家电等。丰顺立讯智造位于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从洽谈到投产历时仅8个月,创造了重大产业项目引进投产的“梅州速度”“丰顺速度”。自2022年8月正式投产以来,产值快速增长,2022年实现产值9.24亿元,2023年实现产值24.65亿元,力争2024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作为一家技术型企业,丰顺立讯智造一直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我们坚信,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提升品质,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从容应对激烈竞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抢占科技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2024年,丰顺立讯智造将继续扎根梅州、聚焦主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全力以赴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为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新广东贡献梅州民营企业力量。


  市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卓国宁:

  全力推动打造 “现代化一流农林科研院所”

  梅州的发展没有旁观者,科技创新也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下来,市农林科学院将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服务“百千万工程”为重点,全力推动打造“现代化一流农林科研院所”,争做“融湾”先行区建设标兵。一是扎实推动功能平台建设,继续优化提升基础平台,扎实推进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创新基础,为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二是全力开展产业瓶颈攻关和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深化实施博士硕士所长“三个领衔”科研攻关计划,推动“梅州品种”“梅州技术”“梅州标准”“梅州模式”“梅州产品”和“梅州品牌”全链条瓶颈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梅州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三是务实开展“百专家联百企”“农村科技特派员”“轻骑兵服务队”三项科技服务活动,落实“百专家联百企”一对一服务,“科技特派员”服务镇村制度,“轻骑兵服务队”全链条服务体系,力争在服务“百千万工程”中当先锋打头阵。(整理 刘晓娟 黄科 李艳良 江婵 何梓瑜  摄影 连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