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围绕“百千万工程”积极建言献策
抓实“头号工程”擘画美好蓝图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02-25 09:41:01  浏览:-
字号: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市两会期间,参会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结合本职工作与履职实践,积极建言献策,为我市以更广的视野、更实的举措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强化人才支撑

  助力典型村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文明乡风浸润人心,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成绩令人振奋。”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五华县红根然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张春梅结合基层工作实际,认为我市近两年“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发新颜。

  “乡村发展前景广阔,我扎根农村20余载,对此感触更深。相比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如今的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而且产业‘骨骼’逐渐强壮,五华县安流镇红山村一步步从贫困村蝶变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张春梅认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支撑,青年人才是重要支撑力量。乡村发展缺乏的就是人才,尤其是新型青年人才。

  张春梅表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既要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借智发展,更要完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她建议政府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生态,在住房保障、科研资助、创业扶持等方面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措施,让高素质人才既能“引得进”、更能“留得住”,为典型村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破瓶颈补短板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广东圣图托斯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垚代表民革梅州市委会作题为《关于推动梅州市“百千万工程”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的书面发言。他认为,“百千万工程”作为广东省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战略部署,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以及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提供了政策基础。在这一宏伟工程的框架下,产业融合成为关键的战略支点。

  “当前,我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亟需破解人才瓶颈、资金困境,补足规划短板。”陈垚建议,首先要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政府应配套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产业发展的人才引进政策,解决来梅人才的后顾之忧;对于引进的农业科技人才,探索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加入当地农业企业,以明确股本、约定分红、长期持有的方式,逐步建立新型农业合作关系。其次要通过多元渠道破解资金难题。政府应增强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财政支持,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金融机构需创新信贷产品,扩大农业融资渠道;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信贷风险,提升放贷意愿;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发展,鼓励投资现代农业、深加工企业等,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实现共赢。

  再次要强化统筹规划与科学布局。规划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农产品运输;明确产业社区功能,统筹规划农业及相关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建设特色产业社区,促进就业创业,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围绕“百千万工程”,陈垚还提交了《关于改革创新因势利导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建议》《关于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梅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梅州农业从“经验种植”向“数据种植”转型。

  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深刻感受到‘百千万工程’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市人大代表、八乡农嫂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小萍表示,回顾过去参与“百千万工程”相关调研和实践历程,她内心无比感慨。

  2014年,廖小萍从广州返回家乡丰顺县八乡山镇贵人村创业,创立梅州八乡农嫂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推广,联农带农助农,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廖小萍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这让她深刻认识到“百千万工程”对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动作用,更加坚定了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廖小萍认为,生态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还能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谈及2025年的工作计划,廖小萍表示,将继续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更多优质农产品品种,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打响“八乡山番薯”品牌。她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她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探索乡村运营路径

  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市政协委员、民革梅州市委会副主委、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叶洁表示,“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农村风貌焕然一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备,先后出台《梅州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破题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梅州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工作方案》等政策,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为推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建议探索乡村运营路径,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叶洁说,要系统化谋划,结合县、镇、村各自的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政策,引导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要多元化保障,充分运用中央推动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争取专项奖补资金,积极争取省有关部门支持,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试点化运作,突出试点先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经济建设;要专业化指导,结合“百千万工程”的人才需求建立专业人才库,组建“百千万工程”人才专家服务团开展服务,指导强镇富村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叶洁表示,2025年,梅州民革将继续组织党员深入乡村一线,围绕“百千万工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充分发挥民革在“三农”方面的界别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农业方面的技术专家,通过“送技下乡”“送课下乡”等方式,助推梅州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为梅州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记者 李艳良 吴丽伶 杨乔颖 洪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