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底色 描绘美丽画卷
梅州奋力建设生态发展先行示范市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2-10-18 17:13:05  浏览:-
字号:

  美丽的梅州,蓝天白云在天空常伴,碧水清波在河湖荡漾,市民推窗可见绿、出门即进园,入眼皆是一幅幅美好生态画卷。

  作为粤东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梅州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持续擦亮绿色品牌,积极探索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奋力建设生态发展区先行示范市,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守住生态底线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蓝天白云成为“常客”,绿水青山伴随左右,在“朋友圈”晒出身边美景成为梅州市民新时尚,这是我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最生动注脚。

成群的白鹭栖息在梅江河一处滩涂上,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图片来源:掌上梅州  曾万水 摄)

  防治污染,要打好蓝天保卫战。梅州城区的污染物,以扬尘和野外焚烧产生的颗粒物为主。2018年以来,梅州城区两次扩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春节期间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21年大年初一,梅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更是实现五年来首次达标。

  依托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市分公司的高塔,我市在“城乡接合部”布设了7个野外焚烧智能监控点,监控画面一旦出现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摄像头便会实时抓拍,将位置信息发送给网格员及时处置,做到焚烧火点及时发现、信息及时传送、人员及时到位,“人防+技防”相结合,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向精准化转变。

  防治污染,也要打好碧水保卫战。梅州位于韩江上游,辖区内主要有韩江、梅江、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汀江、梅潭河和榕江北河等河流。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建成四级河湖长体系,4千余名河长湖(段)长齐心守护碧水清波;全力消除黑臭水体,黄塘河、周溪河实现“长制久清”;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蕉岭县新铺镇坑尾(旗形)片污水处理设施。(图片来源:掌上梅州  林翔 摄)

  “以前村里污水横流,臭味惹得到处是苍蝇蚊子,自从建了污水处理设施、铺了污水收集管道后,环境改善了很多。”五华县水寨镇罗湖村村民周红兰点赞道。据悉,近年来,罗湖村建成3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村民们一致好评。

  作为广东绿色崛起先行市、韩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多年来,我市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梅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标况)连续多年排名全省第一,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交出一份靓丽的“生态答卷”。

  孕育生态优势

  提升振兴发展“含绿量”

  梅州约有四分之三的国土被森林覆盖,是一个充满绿意的地方。殷实的绿色家底,是梅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成果。2015年6月,梅州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并于次年印发《广东省梅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明确了32项重点任务。2019年11月,梅州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成为粤北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如今,梅州厚植生态优势的步伐仍在迈进。

  8月下旬,在大埔洲瑞林场内中幼林抚育区,一群造林工人正忙着给树木施肥、除草。“这里是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梅州市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的其中一个标段,我们通过套种补植、更新改造和人工造林等方式,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梅州市洲际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吕新富告诉记者,目前该标段已完成第一阶段的抚育工作。

大埔县洲瑞林场林木生长旺盛。(图片来源:掌上梅州  高讯 摄)

  “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预计3年后这里的中幼林抚育区的林分结构和生长条件明显改善,森林蓄积量明显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林相整齐美观。”梅州建鑫森之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晓颖说。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市于2017年被广东省林业局列为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林权收储工作试点市,由梅州建鑫森之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实施梅州市国家储备林基地(首期)项目建设。据统计,截至2022年8月,建鑫森之林公司实际投资支出9823.59万元,完成林地收储10万亩,完成2.6万亩国有林地经营与集体林地2.1万亩造林抚育。

  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根据《广东省梅州市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3)》,规划建设梅州市国家储备林总面积 200 万亩,其中集约人工造林 15 万亩,现有林改培 127 万亩,中幼林抚育 58 万亩,总投资150亿元。

  推动绿色发展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作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粤东山区大市、广东重点林区, 梅州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总面积、森林覆盖率均位居广东省前列。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不仅要让绿水青山成为“必需品”,更要让美好生态释放出“绿色红利”。

  初秋时节,走进位于兴宁市石马镇米渡村的名峰油茶基地里,只见一棵棵油茶树上结满了果实,农情检测相机等智能化设备正在作业,实时监测园内油茶生长环境。“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现在山上已经种满了油茶,产生了经济效益,带动了周边一批农户就业。”兴宁市名峰现代农业公司负责人刘名远告诉记者。据介绍,该公司在米渡村建立优质高山油茶示范基地3800亩,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辐射带动农户500多户。

  “青山”成“金山”的蝶变,也在平远县石正镇棉羊村发生。“我们在棉羊村建设了大约4000多亩的梅片树原料林种植基地,一方面让村民增加了土地租赁收入,同时,清山除杂、梅片树种植、抚育管理、采收等工作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让当地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户看到我们的梅片树粗生易管,收益稳定,也参与种植梅片树,我们以保价收购形式保障了农民的收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姚鑫明介绍道。据了解,华清园带动梅州各地种植的梅片树面积有3万多亩,每亩纯收益约2000多元。华清园利用梅片树研发了涵盖医药、护肤、美体、日化、洗护、养生等多个领域的产品,公司年产值约1.5亿元。

  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目前梅州市林业产业总产值202.78亿元,全市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共有103家,主要涉及南药、油茶、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森林资源培育、木竹家具等。重点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梅州市林业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点“石”成“金”,梅州仍在探索。根据《梅州市林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规划到 2025 年,梅州预计实现林业总产值达到 260 亿元。

  美好蓝图

  根据《梅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到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深度融合的绿色发展格局持续夯实,为建设美丽梅州打下坚实的基础。力争至2025年,五大传统优势产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现代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以上。

  奋进故事

  周溪河畔梅花香

  初秋时节,走进梅州城区周溪村,河岸杨柳依依,鸟儿欢快啼鸣,村民悠闲散步,一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画面呈现在记者眼前。

周溪河沿岸景观优美,河水清澈。(图片来源:掌上梅州  吴腾江 摄)

  “以前,河面漂浮很多生活垃圾,枯水期河道恶臭难闻,遇到强降雨天气则经常造成堵塞。经过上级政府多年来的系统治理,周溪河真正变成了‘生态河’。”说起周溪河的变化,周溪村的村“两委”干部杨鹏感触良多。

  黄塘河、周溪河分别是程江、梅江的一级支流。多年前,受到生活污水及部分农业养殖废水直排影响,两条河流的水体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15年,黄塘河、周溪河被判定为轻度黑臭水体,并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清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全面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截污、清淤、漂浮物和垃圾清理、活水提质……经过不懈努力,黄塘河、周溪河最终于2019年底全面完成整治任务,消除黑臭水体。

  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2020年,我市在黄塘河、周溪河建设的两座水质净化厂先后通水运行,生活污水经多级处理后变得清澈透明,水质均可达到一级A标准。

  在水质全面改善的基础上,近年来,梅江区在周溪河一带实施十里梅花长廊项目,打造了铁路桥、观景平台、濂溪书院等多个景点,沿岸栽种梅花、打造绿道。

  “现在,群众不再掩鼻而过了,取而代之的是为河畔美景而驻足,每到傍晚和周末的时候,大家都喜欢来这里散步,当地村民也特别珍惜家门口的美景,以实际行动保护一汪碧水。”杨鹏说道。

  十年掠影

  2014年以来,梅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标况)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2019年来,全市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全市共有5795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3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2012年至2022年,全市共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352.67万亩,完成森林抚育1143.86万亩。

  截至2021年底,全市林地面积118.9万公顷,森林面积118.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4.52%,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列。2021年全市森林生态旅游产值达70.75亿元。(记者李艳良 江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