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纾解民困 交出人民满意答卷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2-10-18 17:32:41  浏览:-
字号:

  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足不出户享受优质医疗、技能培训让人轻松就业、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犹如和煦春风,润泽百姓心田。梅州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逐步增强。

  教育强市不停步

  今年9月1日,平远县石正实验幼儿园迎来首批“幼苗”。作为平远县一所新建的镇级全日制公办幼儿园,该园规划编制为9个教学班,可提供270个优质学位,大大缓解了周边适龄幼儿就近入园问题。谈起该园的环境,家长王女士竖起了大拇指:“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孩子送这上学我很放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抓投入、建学校、提质量,不断提升公办学校、幼儿园优质学位覆盖率,有效推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3年,梅州荣获“广东省教育强市”称号,2019年获“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称号,2020年在省对市县政府教育履职考核中,梅州列北部生态发展区第二名……亮眼的数据,是梅州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生动体现。

  自教育创强以来,梅州将建设优质学校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梅县,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州市区面积由原来的298平方公里变为3053平方公里,扩大了10倍多。城市提质扩容,意味着更大的教育需求,梅县外国语学校应运而生。紧接着,梅州市实验小学、兴宁市齐昌中小学和幼儿园、梅江区风眠小学、蕉岭县桂岭学校、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丰顺县实验中学、五华县高级中学等一座座现代化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同时,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梅州市技师学院升格为高职院校,填补了我市无高职院校的空白。嘉应学院作为我市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我市大力支持其实施“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深化与中山大学合作,推进省市共建,建设“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我们建立健全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全市财政教育支出从2012年约39.8亿元增长到2021年约88.9亿元,年均增长9.33%。保障了创强争先等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教育局副局长罗涤权说,十年来,一间间崭新漂亮的学校拔地而起。

  幸福指数再攀升

  “我和朋友每天都约好在长者饭堂吃饭,两块钱一顿午饭,三菜一汤,便宜又有营养。”每周一至周五中午,梅县区新城办事处富贵社区的长者饭堂总会迎来一批批“饭友”,65岁的吴丽梅就是其中之一,她时常“呼朋唤友”在此小聚。

  长者饭堂让老人“食无忧”,智慧养老平台则为独居老人的健康、安全提供智慧型养老服务,老人只需在专用的手表上动动手指,便可一键呼叫社工、志愿者上门服务。“我们还通过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开展群众文艺比赛等,以老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老人精神世界。”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负责人说。

图为西郊街道黄泥墩社区长者饭堂一角。(图片来源:掌上梅州  吴腾江 摄)

  近年来,我市凝聚社会力量,加快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多措并举推进养老服务“质效双升”。在此之余,我市不断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兜牢兜实民生底线,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人社部门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图为受益企业“立讯精密”生产车间一景。(图片来源:掌上梅州  吴腾江 摄)

  市人社局局长黎红英告诉记者,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社会保险“降、缓、返、扩、补、促”等多项助企纾困政策,开展“走企业、解难题”活动,同时发放各类创业、稳岗返还补贴等,以“真金白银”解企业“燃眉之急”。

  

梅州市第二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以竞赛方式选拔家政人才。(图片来源:掌上梅州  吴腾江 摄)

  近年来,为推进育才引才稳就业工作,我市人社部门打出“组合拳”,全力抓好“人才振兴16条”的宣传贯彻,全方位做好“引育用留”工作,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提升劳动者技能,并支持全市技工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十三五”期间,梅州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8%和100%,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50%以上,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镇(街)全覆盖;且于2019年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直接结算;2021年实现市内、市外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困难群众二次救助“一站式”直接结算。

  卫生建设有保障

  全面铺开市、县、镇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落地实施;在全省率先实现村卫生站改造全覆盖,城乡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更趋优化;建立完善市、县、镇、村四级精神病防治体系,8个县(市、区)均已挂牌成立精神卫生中心……

  每张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单背后,折射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千方百计提高广大群众医疗保障迈出的坚实足印。

  “以前我们老百姓看病总是舍近求远去市区,挂号、预约、排队,有时来来回回得花上两三天,却也无奈,因为很多业务这边没法开展。现在骑摩托车十分钟就能来到一家敞亮整洁、服务周到、技术成熟的医院。”2019年,五华县华城镇中心卫生院完成升级改造,梅州市人民医院对其进行全面托管,就医环境、医疗水平“全线升级”,给五华县华城镇当地群众带来了福音。

  除了五华县华城镇中心卫生院,丰顺县留隍镇中心卫生院、梅县区畲江镇中心卫生院、兴宁市水口镇中心卫生院、安流镇中心卫生院等多家乡镇中心医院也相继完成改造并启用,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

  “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铺开市、县、镇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落地实施,打通了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问题。此外,还建成了2个城市医疗集团、24个县域医联体、6个专科联盟、5个远程医疗平台,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定位更加精准,做到了相互补充、便民利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抓紧、抓实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工作,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迅速反应、严密防控,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我市还不断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和高水平医院建设,持续落实我市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有序实施城乡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和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推进市中医医院建设高水平中医医院和特色中医医院;抓好继续教育医学管理、生物安全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等工作。让我市医疗卫生环境实现了日益优化。

  奋进故事

  两封感谢信  浓浓帮扶情

  2022年1月底,梅州市教育局收到两封由市曾宪梓中学转来的感谢信,写信人刁鹏及黄凤菲均是市曾宪梓中学毕业生,于2021年考上中山大学。

  “这两位学生在高中阶段分别享受了免学杂费和助学金的资助,大学还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当我得知他们在各种资助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能上大学追梦且知上进、懂感恩,让我深为感动。”看到信后,市教育局学生助学中心负责人感慨道。

  刁鹏和黄凤菲在信中提到,他们俩都曾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一度为了学费愁眉不展。政府所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教育保障等扶贫政策就像是雨露和阳光,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让他们得以继续完成学业,也让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回馈社会、报答祖国的种子。

  两封朴实无华的感谢信,字里行间体现了家庭困难的学生对党和政府推行的学生资助政策的高度认可和赞誉。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和资助育人工作,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学生资助项目全覆盖,全面实施了本专科、研究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构建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良性循环的学生资助体系。据统计,2012至2022年,我市通过国家资助、地方政府资助、学校资助、社会资助4类30个项目,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150万人次,发放学生资助资金约30亿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十年掠影

  ● 2012年至2022年,全市累计投入教育资金56.7亿元,新建公办学校48所,新增学位81896个;新建民办中小学校4所,新增学位12780个,投入17.51亿元。

  ● “十三五”期间,全市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资金达18833.91万元,共惠及51931人次;创业担保贷款共发放2239笔,贷款金额32884.6万元,共贴息3162万元,新增城镇就业13.02万人。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487户居家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市16家“长者饭堂”投入运营;建立养老机构167家,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519个。

  ● “十三五”时期,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卫生城市、省卫生县城全面覆盖;“世界长寿之都”顺利通过认证。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市县两级中医院全覆盖、县级中医院“二甲”全覆盖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

  美好蓝图

  ●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巩固提升“5080”攻坚工程成果,在2020年基础上新增9000个以上公办幼儿园学位、42500个以上公办义务教育学位、5000个以上普通高中学位,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力争到2025年底全面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实现全市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人口100万以上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1所精神卫生福利设施。

  ● 到2025年,我市将打造不少于1个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的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人均预期寿命将在2020年基础上提高0.4岁,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至27%,全面推进健康梅州建设。(记者吴海清  林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