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摘穷帽 阔步前行谋振兴
来源:掌上梅州  时间:2022-10-25 16:26:26  浏览:-
字号:

  十年光阴,白驹一跃。回望过去的十年,在梅州大地上范围最广、力度最大、影响最深的两件事,就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梅州是广东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梅州市委、市政府精准施策、攻坚克难,以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最有力的措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5.3万多户14.5万多相对贫困人口脱贫,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有序退出并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入“十四五”,梅州全市上下接续发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努力推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回首来路,梅州乐乐不殆,披荆斩棘;展望前景,梅州信心满满,再启新征程。在梅州这片1.6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土地上,540多万人民群众正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五华县华城镇“十村联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黄埔村的武状元李威光故居经过修缮提升后成为游客“打卡点”之一。 (图片来源:掌上梅州  高讯 摄)

  以头雁带群雁

  树起乡村振兴“主心骨”

  走进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笔直宽阔的道路穿村而过,路旁绿树成荫、路灯整齐,看起来干净清爽。站在村委会门口放眼望去,所见是成片成片的稻田,绿道随着蜿蜒的水圳直达村民家门口。中午时分,十多名村民准时从兰花基地下班,骑着摩托车回家吃饭……从村民的衣食住行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来看,如今的湖中村已经没有了2016年被列为省定相对贫困村时的穷和困。

  2018年,通过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何俊霞当选为湖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这位“80后”女干部凡事以身作则,切实发挥起“头雁”作用,在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多管齐下改变了原来村“两委”班子党建意识薄弱、责任缺失、不团结、战斗力不强的问题,从而让湖中村发生彻底改变。何俊霞积极引导扩大村里原有兰花产业种植面积,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同时在多方支持下,引进企业建设面积100多亩、以小龙虾养殖为主的生态种养基地,并大力发展食用药用蛇养殖等产业……这些项目让湖中村产业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仅带领贫困户脱贫奔康,而且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18年的7000多元跃升至2021年的30多万元。

  通过建强支部、选好头雁带来大发展大效益的事例,在梅州大地比比皆是。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通过“撤、选、培、引、管、用”等举措,持续深化推动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强了堡垒,聚了人心,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雁阵效应”。

  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是梅州立足产业发展、党建固本的一大特色。大埔县三河镇旧寨村在村党总支部下设立灵芝产业党支部、蜜柚产业党支部,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党员带头发展种植,加快了富民产业的发展。这样的工作模式为该村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也为乡村振兴和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2021年,梅州对全市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红色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选优配强第一书记337人,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从输血到造血

  发展优势特色富民产业

  “咕咕咕,咕咕咕……”清脆的鸽子叫声从兴宁市龙田镇碧园村的肉鸽养殖基地里传来。步入鸽棚,数十万只鸽子扑腾着翅膀,工人们戴着口罩,正在检查鸽子的情况。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应,通过资金入股、种鸽代养、农光互补等方式,共带动23个像碧园村这样的省定相对贫困村参与肉鸽产业,辐射带动贫困户1000多户3000多人脱贫奔康。

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应,共带动23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参与肉鸽产业。  (图片来源:掌上梅州  林翔 摄)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因地制宜找准产业,才能让村民鼓起钱袋子。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驾好红色旅游、特色民宿、林下经济“三驾马车”,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村;蕉岭县文福镇鹤湖村结合实际联合发展特色养鸡产业,并建起了辣椒种植基地;平远县差干镇三达村找到了“致富武器”——林下灵芝,第一年便带来10万元利润……脱贫攻坚战场上,梅州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努力变“输血”扶贫为“造血”帮扶,积极探索发展符合各村实际的产业项目,全市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9万个,为贫困村、贫困户铺就“致富路”。

  在推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梅州续力推动特色产业改造升级,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兴宁市在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肉鸽加工产业一体化项目,并引导企业积极探索进军预制菜的发展蓝海,2022年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鸽子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1亿元,带动养殖户户均增长20%的经济效益。

  迈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梅州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行动,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坚持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乡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驱车驶入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视野里出现连片的稻田。白露过后,郁郁葱葱的稻苗进入孕穗阶段,预示着丰收在望。作为蕉岭县“寿乡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上最璀璨的明珠,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蕉城、长潭、三圳、新铺4个镇,辐射带动2万农户,种植水稻11万亩,年产量达4.58万吨、产值达14.6亿元,户年均增收逾3000元。该产业园生产的“秀才郎”等丝苗米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打出了名气,“一粒米”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融湾入海的“香饽饽”。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我市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工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思维,重点打造柚果、茶叶、稻米、蔬菜、预制菜5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目前,全市累计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居全省第一;“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方面,累计建设17个国家级、260个省级专业镇(村),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打响,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

  抓整治促提升

  绘就全域美丽乡村画卷

  2014年,我省启动首批14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借助这一契机,梅县区以雁洋镇雁上村、大坪村、塘心村、阴那村、南福村为示范片主体村,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并依托优势旅游资源,发展以“走农家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带旺了一批民宿和农家乐,拓宽了农民和村集体增收渠道。

  示范片的效应在持续放大。2016年以来,我市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针对不同村庄从易到难、分类实施,统筹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畜禽污染等整治,全力推进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加快村庄环境向洁化、绿化、美化、亮化转变。

  如今,漫步在平远县八尺镇排下村,一幅“归园田居”的美好画面映入眼帘: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民居点缀在田园之间,门前碧溪流淌,屋后绿树掩映;农家小院里,老人聊家常、小孩在嬉闹,树上小鸟叽喳、树下笑声吟吟……昔日“脏乱差”的省定相对贫困村,已经蝶变成为粤赣边界极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

  为引导乡村风貌“脱胎换骨”,我市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财政资金,发动社会乡贤支持新农村建设,鼓励企业家包县、包镇开展新农村建设,制定以奖代补工作方案,多措并举筹措资金。“有政府的统一规划,有政策的资金支持,我没花多少钱就给那漏雨的‘火柴盒’穿上了新衣、戴上了新帽。我不说,谁知道这是1990年建的老房子呢!”排下村村民肖锦昭告诉记者。

  以“美”作媒,我市注重示范带动,用典型力量和成功经验示范一片、带动一批,并以中心村为节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整合优势资源、促进融合发展,创建了一批美丽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绘就乡村“五美”美美与共图景。

  立足“山水田园、花香果乡、榕情古韵”的规划定位,梅江区城北镇着力打造扎上—玉水乡村振兴示范带,覆盖扎上、扎下、玉水三个村,全长约16公里。在提升农村风貌的基础上,该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沿线农村道路的提档升级、周边绿化、路灯配置等。同时,围绕雨污分流、管道化暗渠化收集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并以“实用美观”为原则,完成户厕无害化改造。



梅江区城北镇打造扎上—玉水乡村振兴示范带,扎田河沿岸风光优美。(图片来源:掌上梅州  林翔 摄)

  顺势而为,与时偕行。今年,我市接续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在示范创建引领、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问题摸排整改、生态河道建设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绘就一幅幅“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美丽画卷。

  强组织重引领

  健全基层乡村治理体系

  丰顺县砂田镇南溪村法治文体公园修建项目涉及到村民的12间旧瓦房,但该村党支部书记梁俊坚一点也不着急:“我有信心,这不是大问题。”

  梁俊坚“不着急”是有底气的。原来,南溪村有党员37名,其中20多名无职党员通过领岗履责参与网格区域内的党建宣传、疫情防控、纠纷调解、公共场所管护监督等工作,全村实现了村民纠纷不出村。法治文体公园修建项目涉及的旧瓦房问题也是如此。在党员的带动下,村民无偿捐出旧瓦房,项目实现了零征地、零补偿、零纠纷、零遗留。外出乡贤得知公园顺利建设,都纷纷出资捐赠附属设施。如今,党员群众还自觉担起了公园的日常管理任务,维护着这个当地及周边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基层党建,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落实领导包保责任制和镇级包片驻村,“一村一策”专项整顿10类重难点村。同时,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以集体经济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在农村基层建立健全党组织集中统一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梅县区雁洋镇党群服务中心是集公共服务、党群教育、文化旅游、政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建工作新阵地。该中心面积1200多平方米,有7个职能部门窗口,可承接办理1905项行政审批事项,采取前台为群众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的管理模式,实行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年办件量达9300多件,真正满足基层群众就近办事需求。

  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评选“十佳文明镇”“百佳文明村”“书香家庭”等……我市还把乡村治理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体系,探索“五治一体”新时代梅州“枫桥经验”,不断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目前,我市共有全国文明村镇10个、省级文明村镇11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标创建覆盖率99.7%,乡村文明蔚然成风。精神文明,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既为乡村“铸魂”,也为乡村振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脱贫攻坚

  十年掠影 

  2016年至2020年12月底

  全市累计投入使用扶贫资金42.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使用33.54亿元。

  全市累计选派505个驻村(镇)帮扶工作队、2136名驻村帮扶干部参与脱贫攻坚;累计动员1311家市内外企业结对帮扶1634个村,其中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全覆盖。

  全市累计实施帮扶贫困户项目87.1万个、帮扶贫困村项目15520个。其中,投入7.89亿元实施光伏扶贫项目723个,规模和成效均居全省第一;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15亿元,受益贫困户9070户,居全省第二。 

  截至2020年12月底

  全市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53180户145032人全部脱贫,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退出。

  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090元,比2016年增长302%;省定相对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5元,超过当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省定相对贫困村自然村村庄规划、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率达100%,村庄标准垃圾屋覆盖率达100%,20户以上的自然村集中供水率达100%。

  奋进故事

  蕉岭广育村:全要素联动改革盘活资源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如何解决产业发展“钱、地、人”的难题,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的生动实践,给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五社协同”全要素联动改革(“五社”即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土地合作社、资金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产业合作社)。

  2018年,蕉岭县入选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试点县,广育村先行先试,成为蕉岭全县乃至梅州全市首个成立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的行政村,探索了“五社协同”发展模式。广育村以农民组织化建设为抓手,突出要素资源整合,以农村组织、土地、资金、劳务、产业五大要素为核心,探索党支部+“五社”+“一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合作组织机制,增强农村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过去,村民大部分靠种植水稻为生,收入结构单一。”广育村党总支书记黄忠铎说,改革后,村里引进梅州市南方长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广东省蕉岭县夫妻树富硒木耳扶贫产业示范园黑木耳产业园。由此,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便能增加20万元,2018年达到35.2万元。产业园还为周边镇村100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种植黑木耳500亩。

  “通过改革,仅我们广育村改革第一年就通过资金合作帮助农民完成产业发展贷款240万元。”黄忠铎说。黑木耳种植户黄福城便是受益人之一。黄福城在土地合作社流转了30亩土地种植黑木耳,采摘高峰期通过劳务合作社请村民来帮忙,遇到资金不足时,村里的资金合作社贷了20万元给他。村里还有不少像黄福城这样的合作社成员,他们通过一年的辛勤劳动,种植每亩黑木耳可得纯利润5830元,效益可观。

  有了效益,黑木耳种植以广育村为中心在广福镇快速铺开,叶田村、石峰村、豪岭村、乐干村、洪才村等村都与梅州市南方长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发展食用菌产业。如今,广福镇黑木耳产业年产量达100万斤,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蕉岭县广福镇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让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 (图片来源:掌上梅州  吴腾江   摄) 

  乡村振兴

  数说成效

  今年全市争取省级涉农资金31.67亿元。上半年,市本级共安排1.78亿元投入农业农村领域,争取地方政府债券21.21亿元投入35个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全市110个镇(街道)纳入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组团结对帮扶,已全部完成镇域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五年规划编制。

  截至2022年6月底——

  人居环境提升:全市11331个自然村基本建成干净整洁村,其中建成美丽宜居村6053个、特色精品村397个。

  乡风文明建设:全市2048个行政村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完善任务,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2577个。全市有全国文明村镇10个、省级文明村镇11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标创建覆盖率99.7%。

  乡村产业发展:累计创建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国家级、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7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60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77家,其中省级以上148家,占全省11%,数量居全省第一。

大埔县丰溪林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将生态景观、寻幽吸氧等元素整合在一起,绘制美丽乡村新图景。 (图片来源:掌上梅州  连志城 摄)

  美好蓝图

  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

  《梅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提出:

  加速推进精细农业发展,加快精美农村建设,加强培育精勤农民,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到2025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阶段性突破,城镇与乡村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

  加快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梅州市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

  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具体包括: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量保持在113.69万吨以上;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壮大,力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60家,各种渠道上市、挂牌融资农业企业达到5家,培育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家至10家;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提升,形成“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体系,新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品牌价值超百亿元的“粤字号”标杆区域品牌;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不断丰富,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乡村休闲产业提档升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

  建成一大批乡村振兴示范带

  《梅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实施方案》提出:

  各县(市、区)要在2年至3年内建成2条以上连线成片、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全市乡村建设发展由“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整洁”迈向“生态美丽、宜居宜业、富民兴村”。(记者刘晓娟  刘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