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今日风采 > 经济发展
——谭君铁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摘要
建设“一区两带六组团”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16-11-28 10:28:10  浏览:-
字号:

过去五年亮点纷呈

1

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2016年,预计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分别是2011年的1.6倍、2.4倍、3.2倍。

规划建设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实施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级园区4个,上市公司增至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规划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旅游主要指标综合考评连续三年居粤东西北地区第一,建成一批电商产业园、大型城市综合体和现代物流园。

农业名牌产品占全省近一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9%。

2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新增2条出省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梅汕高铁动工建设。扩建梅县机场。

粤电大埔电厂建成投产,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顺利动工,完成中小河流域治理上千公里。

梅县撤县设区,梅州市区面积从298平方公里扩展至3053平方公里。

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扎实推进,梅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4.8平方公里、人口突破65万。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8%。建设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获评“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蕉岭获评世界长寿乡,大埔、梅县、丰顺获评中国长寿之乡。

3

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五年累计投入1061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77.7%。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次,转移就业43万人/次。

成功创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教育强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二五”评比中居粤东西北地区第一。

实施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梅州五华足球队跻身全国甲级联赛。

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完成两轮扶贫开发“双到”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成为全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地级市之一。

连续8年获评“全省综治工作优秀市”,连续两次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4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建成行政服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和政府热线等平台,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一半以上,审批时限缩减64%。

完成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蕉岭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确权改革,入选全国创新典型。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全省率先建成“金融生态市”。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推进传统媒体、文艺院团及相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成功举办第三、四届世界客商大会,在欧美、东南亚和港澳台设立15个经贸文化联络处、18个旅游推广中心,成为全国“一带一路”旅游推广十强城市。

5

党的建设迈入新征程

切实增强党建主业意识,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两大振兴政策”,扭紧“三大抓手”,建设粤东北门户枢纽城市,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创建广东文化高地和全域旅游先行地,集中优势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加快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区两带六组团

一区

建设梅州中心城区,以梅江、梅县两个市辖区为主体,重点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江南新城、梅县新城、芹洋半岛建设,同步打造雁洋、畲江两个卫星城,建设粤东北门户枢纽城市。至2021年,17.8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70万人左右。全市城镇化率达55%。

两带

●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 规划建设面积226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43平方公里,以“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珠三角与原中央苏区经济合作新平台”为定位,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核心区,以梅县水车工业园、兴宁水口工业园、五华河东工业园、丰顺埔寨工业园为重点,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空港区、高铁商务区、现代创新创业孵化园,着力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至2021年,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5亿元。

●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 以梅江和韩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为纽带,以“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为定位,统筹规划开发丰顺、大埔、梅县、梅江、蕉岭、平远等地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推进大健康产业和体育休闲、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发展以生态资源和客家文化为特色、以养生健康休闲为重点、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现代旅游产业集群,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至2021年,区域内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建成一批大型养生健康体育休闲旅游综合体。

六组团

立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依托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六个县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专业镇为节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交通、水利、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为支撑,打造特色主导产业,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组团式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至2021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0000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0%左右。

“一区两带六组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区”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引擎,以梅州中心城区和中国特色小镇雁洋、全国重点镇畲江为平台,构成全市科创、商旅、物流和文化中心,服务“两带”产业建设,辐射引领“六组团”互动发展。“两带”是产业成长带,以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一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人口规模发展,带动“六组团”振兴发展。“六组团”既是“一区两带”外延发展的承接空间,也是“一区两带”建设的基础支撑。

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 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坚持把理论武装、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深化运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严格落实党章要求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锻造担当有为的中坚力量

严格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强化党委监督主体责任和纪委专责监督。认真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干事创业氛围。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面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的第一责任。大力推进强镇帮村,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严格执行驻点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问题解决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规范村级组织运作机制,全面推进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治理作风存在问题,严防“四风”反弹回潮。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整治“为官不为”行为。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原则,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支持鼓励各级干部敢担当、善作为。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形成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

加强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政协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统一战线建设,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加强党管武装工作,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

未来五年的总体目标: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五个领域指数,基本达到我省“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评价要求,生态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挥。至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6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000元、年均增长8%左右。

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基本内涵是,立足梅州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构建快速交通体系和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发展新型工业为主导,以发展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为特色,以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引擎,以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支持县域和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发展转型、产业升级、城市升值。

今后五年重点工作

◆狠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

加快构建对外综合交通体系。统筹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交通建设,连接赣南闽西、贯通长三角,努力打造珠三角、汕潮揭东进北拓内陆腹地的桥头堡。重点推进“两高一场”建设。建成6条高速公路,规划一批中长期项目,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建成梅汕高铁,推进龙川至梅州至龙岩、瑞金至梅州铁路建设,使梅州全面迈入“高铁时代”。支持梅县机场增加航线,拓展梅州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的空中通道。

完善水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高陂水利枢纽工程、益塘水库引水工程建设,全面完成2000公里中小河流域治理任务。推进五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深入实施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农村广泛利用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建成覆盖城乡的高性能互联网。

◆以发展新型工业为主导, 推进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

加快集聚带核心园区建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要加快建成综合保税区、创新创业孵化园、铁路货场物流园,打通园区快速干线,高标准建设集聚带水务环保等基础设施。把产业园区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主导全市工业发展的新引擎。

致力推动其他园区及集聚地建设。支持各县(市、区)设立园区投资开发公司,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放大广州(梅州)帮扶基金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股权基金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集聚地)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力争至2021年,各县(市)园区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0%以上,打造县域经济的增长极。

鼓励和支持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机器人及智能设备应用,改造升级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矿冶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电子等新兴产业。深化实施“乡贤回归投资兴业”工程,推进穗梅产业共建,力争每年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建设具有客家特色的城镇群

扎实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以梅江为轴线,建成江南新城、芹洋半岛、梅县新城,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至2021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70万左右,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

优化提升江北老城区。以梅江区为主体,着力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以文化公园周边、周溪河流域、黄塘河流域三个区域为重点,规划建设足球文化公园、教育文化新区、保健疗养社区。

统筹建设县城和中心镇。根据交通区位、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和功能定位,着力建设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规模适宜、人居环境优越,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的县城。每个县(市)要花大力气抓好中心镇的建设,着力增强圩镇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产业、人口吸纳能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积极培育一批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体育休闲、商贸物流、农林牧渔等优势产业。

◆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引领, 加快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

发展大健康和旅游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健康养生、长寿食品、体育休闲等重点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健康养生、文化体验、森林旅游、温泉度假、绿色农业等新业态新产品。分阶段、有重点,打造梅州城区旅游核心、沿江滨水旅游发展带,以及平远蕉岭为主的健康山水养生集群、雁洋大埔为主的文化慢城旅游集群、丰顺为主的风情温泉度假集群。

推动城乡环境优化升级。持续推进“绿满梅州”大行动,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施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全域村庄整治,活化利用好一批客家特色村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美丽梅州。

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建设富硒农产品种植基地,开发长寿农产品。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优工程,推进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建设农产品仓储物流和电商体系,创建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有名气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培育新型农民,实现耕山致富。

◆以组团式发展为特色,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兴宁组团:围绕建设梅州副中心城市,加快开发南部新城,推进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水口工业园和城南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五金机电、商贸物流产业,努力建成粤东工贸重镇。

平远组团:围绕建设精致休闲山水城镇,统筹县城和石正、东石、仁居三镇发展,推进广州南沙(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五指石景区建设,重点发展稀土新材料、家居建材和旅游产业,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蕉岭组团:围绕建设山水绿城,统筹桂岭新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擦亮世界长寿乡品牌,推进广州南沙(蕉岭)产业转移工业园扩能增效,着力打造长寿健康、新型建材两大主导产业,建成梅州绿色发展先行地。

大埔组团:围绕建设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推进县城和高陂、大麻、茶阳三镇联动发展,加快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电力和陶瓷产业,打造电力基地、陶艺新城、美丽山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丰顺组团:围绕建设梅州南大门、潮汕后花园,推进丰顺新区与公式隍、潭江、砂田、丰良等镇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体育休闲和温泉旅游产业,形成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的龙头带动效应;加快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努力建设“中国电声之都”。

五华组团:围绕建设“工业新城、宜居五华”,擦亮“球王故里”品牌,推进琴江新区和安流、华城两个中心镇建设,加快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河东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五金机电、自行车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力争建成创业兴业新城。

◆突出创新驱动发展, 集聚科技人才资本等关键要素

创新科技供给支撑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和引进先进技术和引领型创新企业,设立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加快构建新型研发体系、孵化育成体系,提高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创新机制体制推动人才集聚。研究制定人才引进系列计划,探索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创建全球客家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有重点地引进培育行业紧缺人才和领军人才。发挥梅州籍院士、专家和大学校长众多的优势,建设院士驿站等新型智库,推动乡贤信息回馈、智力回乡、技术回援。

创新运营模式提升融资服务。设立发展基金,争取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运用地方政府债券、股权投资增资扩股等形式,筹资支持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发展高新技术项目,提升创新能力。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振兴发展动力和活力

强化改革攻坚。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和集体林地股权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办好世界客商大会,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客属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继续深化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继续加强与非洲国家卫生医疗合作,发挥梅州青蒿素药品援非抗疟的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落实国家新一轮正税清费政策,减轻企业社保、税负等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逐步形成吸引投资的政策洼地。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着力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实施“名校名师”工程,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品牌学校。打造广东文化高地。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做好围龙屋“申遗”工作。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扶持文创园区、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创意产业“梅州板块”。实施“健康梅州”工程。把市人民医院建成粤闽赣边区域性医疗中心。落实《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大力发展群众性足球运动。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财政民生投入增长长效机制,坚持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建立健全公租房制度,解决贫困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重点青少年群体、老人和妇女关爱服务体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穗梅对口帮扶,推进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和全市63045户175917名相对贫困群众精准脱贫。

推进依法治市。全面推进“法治梅州”建设,探索地方立法实践,全面完成村(居)行政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自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掘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创新开展革命文化、苏区文化宣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塑造新时期梅州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