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1988年设立地级市。2024年辖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代管兴宁市。土地面积15864.51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532.13万人;常住人口384.1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2.18万人。祖籍梅州的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00多万人,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梅县区松口镇设立中国首个移民纪念项目——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

  20... 更多详情>>

  •   梅州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建置,始于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945,即后晋开运二年),程乡升为敬州,领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梅州”的名称即始于此。  北宋熙宁六年(1073),废梅州,以程乡县隶潮州;元丰五年(1082),梅州复置,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南宋绍兴六年(1136),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潮州;绍兴十四年(1144)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梅州为梅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复为梅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元贞元年(1295),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均只领程乡县。  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为程乡县,隶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为“嘉应州”,隶属广东省,辖地包括程乡、平远、镇平及以前为惠州府所统的兴宁、长乐五县,称为“嘉应五属”。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1812),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嘉应州复名梅州。  民国元年(1912),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1949年10月,梅州市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1月26日,设置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大埔、丰顺、五华、平远、蕉岭7个县;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7个县改隶粤东行政区;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划分为惠阳、汕头专区,兴梅7个县属汕头专区;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之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梅县地区辖七县一市;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由所辖七县一市改为六县一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正式挂牌),辖原兴梅7个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七县一区;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代管兴宁市(县级);201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梅州市撤销梅县,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州市辖2个区(梅江区、梅县区)、5个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代管兴宁市。

    历史沿革
  •   10月15日至17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梅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梅’好时光 客韵芳华”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在梅州举办。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吴华钦、梅州市副市长代伟参加相关活动。  活动期间召开了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座谈会,通过主旨演讲、座谈交流,为来自全国16个省份、1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旅部门负责人、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搭建起一个交流探讨、互学互鉴的平台,助力推动文化生态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吴华钦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梅州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全力用好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的“国字号”品牌,秉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化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整体性保护原则,着力推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创新”的新路径。广东将以此次交流活动为新起点,紧扣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任务,高水平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深化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文化+科技”赋能更多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努力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热起来,共同书写好中华文明发展的不朽篇章。  代伟代表梅州市政府向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梅州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说,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因文而兴、因文而荣。梅州始终高度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大力推进客家文化活态传承,令客家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日常,与新时代生产生活相互契合、相得益彰,绘就了文化传承创新的崭新画卷。梅州将以此次交流活动为契机,认真梳理吸纳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进一步做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与大家携手共同书写文化传承新的精彩华章。  在梅期间,与会领导嘉宾实地观摩了大埔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等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典型案例,并观看《风土·客韵》非遗小剧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展演,领略客家文化和中华非遗的无穷魅力,品味梅州客家文化保护传承的丰硕成果。(记者 刘巧 刘晓娟)

    今日风采
  • 平远服务区计划今年12月开放,打造五大特色区域。(谢迎辉 摄)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平远县重点项目——济广高速平远服务区提质升级改造工程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建设者们放弃节假日休息,抢工期、赶进度,全力冲刺年底完工目标,为打造粤闽赣边际文旅新地标按下“加速键”。  走进平远服务区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开展管线铺设、室内装修等作业。“项目今年3月进场施工,总工期10个月,计划12月开放,总投资约6670万元。”平远服务区项目现场负责人张波波介绍,目前东西区综合楼和交警楼已装修完成,垃圾房和修车库主体结构完工,场区内雨水和电力管道埋设进度已达90%。“为确保服务区12月顺利完工交付,国庆期间我们照常施工,全力保障关键节点工程如期完成。”张波波说。  作为从江西省进入粤东地区的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平远服务区正经历一场从传统“歇脚点”向“文旅融合打卡地”的转型。该项目以串联文旅资源为设计主线,依托“世界第一天然大佛”南台卧佛山资源,通过形象提升和功能改造,以“并蒂莲开,一花五叶”为主题,计划打造公共服务区、祈福展示区、文化禅院区、自然疗愈区、田园营地五大特色区域,增设非遗市集、文创零售和亲子互动内容,打造祈福文化特色业态组合。  平远服务区建成后,将串联起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石龙寨公园)、一座高速公路连廊桥、一条亲水步道、一条美丽河道、一个典型村(田兴村)片区、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个3A级景区(南台卧佛山景区),推动实现服务区商业能级跃升和县域优质资源串联,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交文旅商”示范服务区,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记者 叶嘉瑶  通讯员 韩路招)

    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