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1988年设立地级市。2024年辖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代管兴宁市。土地面积15864.51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532.13万人;常住人口384.1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2.18万人。祖籍梅州的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00多万人,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梅县区松口镇设立中国首个移民纪念项目——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

  20... 更多详情>>

  •   梅州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建置,始于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945,即后晋开运二年),程乡升为敬州,领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梅州”的名称即始于此。  北宋熙宁六年(1073),废梅州,以程乡县隶潮州;元丰五年(1082),梅州复置,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南宋绍兴六年(1136),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潮州;绍兴十四年(1144)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梅州为梅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复为梅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元贞元年(1295),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均只领程乡县。  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为程乡县,隶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为“嘉应州”,隶属广东省,辖地包括程乡、平远、镇平及以前为惠州府所统的兴宁、长乐五县,称为“嘉应五属”。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1812),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嘉应州复名梅州。  民国元年(1912),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1949年10月,梅州市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1月26日,设置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大埔、丰顺、五华、平远、蕉岭7个县;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7个县改隶粤东行政区;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划分为惠阳、汕头专区,兴梅7个县属汕头专区;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之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梅县地区辖七县一市;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由所辖七县一市改为六县一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正式挂牌),辖原兴梅7个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七县一区;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代管兴宁市(县级);201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梅州市撤销梅县,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州市辖2个区(梅江区、梅县区)、5个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代管兴宁市。

    历史沿革
  • 蕉岭县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描绘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时代画卷。在梅州市鸿利线路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忙碌赶订单。蕉华园区智慧产业平台(二期)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力。蕉岭县“免费梅州”综合服务站环境怡人。清晨,市民在镇山公园羽毛球场运动。  积极推进园区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蕉我办”方案,全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群策群力推进典型镇村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蕉岭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以“融湾入海、几何中心、规划先行、改革创新、产业振兴、环境提升、艺塑乡村”工作思路为牵引,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描绘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时代画卷。  做强园区“主引擎” 夯实发展“硬支撑”  走进位于蕉华工业园区的梅州市鸿利线路板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台台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一件件产品整齐排列,工人们有序对印制的产品进行钻孔、电镀、防焊、测试、检查等,加快赶制新能源汽车、逆变器产品的电路板订单。“企业今年产值有8000多万元,产品主要出口到中东地区、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线下通过‘增效降本’的方式去维护老客户,线上通过电商平台去挖掘客户,扩大我们的销售渠道。”梅州市鸿利线路板有限公司厂长黄国安说。  技术改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梅州市鸿利线路板有限公司持续加大投入,通过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推进厂房升级与设备更新,进一步优化生产结构。同时新增生产设备,使用机械化作业替代人工搬运,既降低了用工成本,又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通过投资购进一些设备,比如自动钻孔机、激光刻网机等,以自动化来提高生产效率。”黄国安表示,厂房增资扩产项目预计明年底完成,增资扩产后公司产值有望翻倍,将达到1.5亿元以上。  在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基础设施及智慧产业平台建设项目(二期)现场,4栋崭新的标准厂房跃然眼前。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环境持续焕新,不少优质企业纷纷进驻园区。“该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486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6832平方米,截至目前,4栋厂房主体已经完成,正在实施内部装修和道路绿化,预计明年4月完工。”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副部长谢李华表示,智慧产业平台(二期)实施项目总建设投资2.4亿元,主要建设4栋厂房。“蕉华园区坚持改革创新赋能,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聚焦园区扩容提质,持续加大产业平台建设力度,围绕园区全力创建省级高新区和加快建设食品产业园,加快推进二期标准厂房、智慧产业平台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力。”谢李华说。  优化营商“软环境” 聚力打造“新高地”  为深入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推动“免费梅州”政策落地见效,蕉岭县加大投入,大力实施“免费创业”空间、“免费住宿”建设改造,全面打造区域创新创业高地。据悉,蕉岭县“免费梅州”综合服务站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目前已有9家企业入驻,真正享受政策红利。  走进楼高三层,建筑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蕉岭县“免费梅州”综合服务站,记者看到,庭院、办公室、咖啡厅、书吧、培训室、健身房、住宿、直播间等功能区域布局清晰合理,可为符合条件的来蕉创业的个人和团队提供“免费创业”空间、“免费住宿”。“综合服务站为入驻企业提供设施完备的办公场地、会议设施,并配套创业指导、政策咨询、资源对接、技能培训等全方位支持,全力帮助创业者降低运营成本,专注核心成长,真正实现‘拎包入驻、零元启航’。”蕉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陈梦晓说。  “免费创业”空间,凭借良好的配套设施、精准服务,吸引了蕉岭县陶绘轩艺术工作室、梅州市炫维智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广东省福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入驻。“进驻蕉岭县‘免费梅州’综合服务站,可以享受政府的政策扶持,减轻创业压力。作为文艺工作者,我需要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的工作场地,这样有助于提高我的创作灵感。”蕉岭县陶绘轩艺术工作室法人王冠华说。“综合服务站不仅提供物理空间给我们,还提供了招聘、产业集群等多维度功能,为我们解决了单打独斗难成功的难题。”梅州市炫维智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法人吴雪维表示。  据了解,蕉岭县“免费梅州”综合服务站可为符合条件的来蕉创业个人,提供25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场地,免费使用最长一年;可为符合条件的来蕉创业团队,提供最多5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免费使用最长4年。创业人员可享受免费住宿时长最长6个月。“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落实‘免费梅州’政策,优化服务质量,加强与意向企业沟通,建立长效评估机制,确保服务站持续发挥效益,为蕉岭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陈梦晓说。  在为创业者搭建优质起步平台的同时,蕉岭县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今年9月,蕉岭县正式印发《蕉岭县优化营商环境“蕉我办”实施方案》,推出涵盖便民服务、项目审批、企业帮扶等多领域的五大类创新举措,以“好地方、事好办”为核心目标,打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服务品牌,让企业群众办事更省心、项目落地更快速、发展信心更充足。“以前办证照得跑几趟,现在在家等快递就行,还不用花钱!”刚通过邮政速递收到营业执照的市民丘女士点赞道。为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百米”,蕉岭县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及分厅推出证照“邮政速递”免费服务,企业群众无需到场即可收取行政审批结果。  据了解,蕉岭县县级政务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区新增自助取件柜,全天候满足取件需求,实现服务“不打烊”。同时通过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公开栏,动态公布各窗口咨询电话,让群众咨询有门、办事有路。  擘画乡村新图景 迸发振兴新活力  在蕉岭县新铺镇新近改建完工的家和公园,沿着蜿蜒曲折的步道悠然漫步,脚下是平整而坚实的砖石;抬眼望去,满池的荷花美丽绽放。步道两侧,绿植被精心修剪得整齐美观,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洒下一片片清凉的树阴,悠悠的水车在荷间缓缓转动,发出轻柔的吱呀声,让人沉浸在这古朴而悠然的氛围中。“这里改造得相当好,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散步、休闲,还能欣赏荷花。”村民陈文新笑着说。“家和公园经过半年改建,不仅新建了荷花池、水车和两座凉亭,还对周边房屋的外立面进行了提升,如今已成为一处网红‘打卡点’。”新铺镇镇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富向记者介绍道。  在不远处的新铺镇农贸市场,也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眼变化。曾经破旧、坑洼不平的地面,如今换上了崭新的浅灰色地砖,与市场整体简约而整洁的风格相得益彰,营造出一个既整洁又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农贸市场改造后,基础设施比以前完善多了,交通也方便,不像过去那么狭窄拥挤。而且公园就在周边,晚上大家也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新铺镇农贸市场档主邓新表示,周边环境扮靓了,自己的生意也跟着好起来了。  城乡环境的持续优化,为产业发展筑牢了基础。走进广东健态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幅繁忙而有序的生产画卷徐徐展开。“现在活性炭的市场行情好,我们的售价1吨能卖到13000元,一年的产值预计有一亿多元。”广东健态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严超群说。  这份底气,源自蕉岭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被誉为“毛竹之乡”和“粤东竹海”的蕉岭县,竹资源优势尤为突出。目前全县竹林面积约8000公顷,约占全市的50%。其中,县内经营面积百亩以上的竹类家庭林场和经营大户13家,竹业专业合作社11家,毛竹深加工企业5家,竹类相关龙头企业3家,全县毛竹工业总产值达到5.6亿元。2024年蕉岭县成功申报《蕉岭县蓝坊南磜片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发展建设项目》,为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基础。“我们核心是厚植‘竹’优势,先把‘一片林’育扎实,集约整合3.26万亩竹山,清杂约2.88万亩,新建扩建路网31.2公里。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做全‘竹’链条,深挖竹制品产业的发展潜力。政府投入130万元和竹产业龙头企业联手建起了毛竹初加工厂房,并通过‘政府+科技+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让村集体经济增收,老百姓跟着致富。”蕉岭县林业局政策法规和科技产业股股长王一茹表示,县里还鼓励大家种好“一亩药”,打造“山上有笋竹,山下有灵芝”的立体生态“竹林经济”,让农林资源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兴边富民的双赢目标。  乡村的颜值提升了,村民的致富产业兴了,蕉岭的城市面貌也同步焕新。早上的镇山公园,晨练群众或是随着动感的音乐起舞,或是跟着节拍打太极,还有人使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我每天上午都来,以前这里还是泥地,坑洼不平,去年政府把这里修整好了,我们都喜欢来这里锻炼。”70多岁的市民徐先生说。  据蕉岭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群众体育和训练竞赛股股长涂红良介绍,去年投入38万元对这块地进行改造,平整土地并进行硬底化,随后铺上沥青。“我们还更新了运动器材,设置了羽毛球场、大理石桌凳和铝制休息长廊等,给群众提供一个更好的休闲运动场所。”他补充道。(记者 杨乔颖  特约记者 廖静宜 汪敬淼 图片均由汪敬淼摄)

    今日风采
  •   近日,市政府印发《全面推进美丽梅州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梅州。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更加洁净优美,环境健康安全和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人民群众可感可知的美丽梅州建设标志性成果。绿色低碳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一江两岸”城市会客厅融合发展,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高水平达标,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21.9微克/立方米;水清江秀的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稳定达100%,美丽河湖建成率达40%以上,水生态功能持续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生态宜居城乡风貌显著改善。蕉岭县、丰顺县等6个县(市)美丽县城先行示范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50%以上,“蕉岭版丽江”图景、“歌酒田园”“诗画廊道”“荷美乡村”等美丽示范片区加快形成,融湾园等美丽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深化。现代高效治理体系健全完善。导向清晰、激励有效、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建立,美丽投融资等绿色金融机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融湾园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融合发展EOD等试点顺利实施,生态文化广泛宣传,美丽梅州建设深入人心。  《实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环境健康安全和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现代环境智治体系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梅州基本建成。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健康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梅州全面建成。  《实施方案》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深化污染治理,绘就美丽山水田园图景”、“保护生态资源,维育美丽绿色屏障”、“突出防控结合,筑牢美丽安全底线”、“坚持区域协同,建设美丽城乡生活圈”、“健全治理机制,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等六大重点,明确了加快苏区融湾先行区高质量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等二十个领域的主要任务内容和相关责任单位。  此外,《实施方案》还梳理了全面推进美丽梅州建设重点工程表,针对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保护修复、环境健康安全、生态环境能力建设和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等六大工程,明确了不同领域的项目、任务内容和相关责任单位。(记者 赖运香)

    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