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今日风采 >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2016)
来源:梅州年鉴(2017)  时间:2018-04-20 10:29:20  浏览:-
字号:

【政策驱动创新优化】2016年,市委、市政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制订出台《梅州市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实施办法》《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梅州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梅州市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专利资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发展。

【科技计划项目】按照省科技厅申报指南要求,圆满完成2016年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截至2016年12月底,市结转下达的省科技计划项目34项,获得经费3995万元。其中产学研结合项目10项,经费895万元;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资金(重大专项)项目4项,经费17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经费60万元;高新区及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领域项目2项,经费400万元。2016年度,受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医研类161项、科教类7项,经分类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分两批次下达149项。

【产学研合作】发挥梅州籍院士资源优势,成功举办“凝聚人才智慧力量,助力客都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粤东西北院士专家行暨2016年梅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咨询会”,借力梅州籍院士智慧力量,探索苏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市政府与广东院士联谊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国首个院士团队创新创业驿——广东院士团队创新创业(梅州)驿站落户梅州。饶芳权院士团队与广东鸿源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廖万清院士与嘉应学院医学院、汪懋华院士与振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孙大文院士与分子态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陈志杰院士与冠锋科技有限公司、丘冠周院士与广东番石榴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分别达成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协议。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16年年底,有5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其中成功入库23家;存量高新技术企业87家,其中2016年新增31家。市高新企业分布的地域相对分散,各县(市、区)均有认定,其中又以省级高新区、梅县区和兴宁市占的比例相对较大。领域涵盖国家重点支持的除航空航天技术外的7大领域,其中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占的比重较大。

组织认定高新技术产品根据省科技厅《关于组织申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的通知》精神,市科技局组织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申报,全市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产品认定64个。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贯彻落实好《梅州市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实施办法》,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截至2016年12月,有6家机构进行孵化器登记。

众创空间登记贯彻落实好《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截至2016年12月,有12家机构进行众创空间登记,其中5家成功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试点。

专业镇建设全市有省级专业镇45家(其中工业类19家、农业类22家、第三产业(旅游)4家),市级专业镇20家。同时,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市科技部门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召开由专业镇党委书记(镇长)、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以及相关负责人80人参加的培训班,探索加快专业镇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促进专业镇的协同创新发展。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针对全市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平台有序推进,成立大埔陶瓷产业、丰顺电声产业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市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9家。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实施“扬帆计划”等人才计划专项工作。“扬帆计划”实施以来,全市立项7项,包括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节能与环保等多个领域,总金额1526亿元,其中省专项经费2100万元、自筹经费1.316亿元,为梅州引进人才40人,其中博士26人、硕士9人、本科5人。二是做好省、市两级专家入库推荐工作。推荐146名专家进入省科技厅阳光政务平台省级专家库,其中57名专家通过审核入库;同时做好市级科技人才专家库储备工作,截至2016年年底,市科技局专家库有1046名专家。

【科技成果转化】广东分子态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天然植物有效成分高效分离纯化集成系统及应用(PLEESIT系统)”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6年,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受理项目45项,其中农业类10项、医药卫生类13项、工业类22项,根据《梅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梅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和程序,评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7项、缓评2项。

【科普宣传】一是2016年,市科技部门开展全市科普统计,对174家单位进行包括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及科普活动等方面数据统计和检查。二是科普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场馆类科普场地2个、科普画廊143个、农村科普活动场地819个、年度科普经费使用额1446.8万元。三是科普队伍日益壮大,全市有科普专职人员566人,比2015年略有增加。四是科普宣传手段进一步增强,全年电视台、电台播出科普节目约1000小时,开展科普活动105次,参与人数近4万人,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502次。全市有8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知识产权】

专利申请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146件(其中发明186件、实用新型1084件、外观设计876件);专利授权量1544件(其中发明授权量74件、实用新型792件、外观设计678件)。广东宝丰陶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16年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电解铜箔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广东华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一种高威力乳化炸药及其制备方法”2个项目获得2016年广东专利优秀奖。全市有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3家、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获得广东专利优秀奖8个。

质押融资将金融与知识产权融合发展作为知识产权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抓好2016年广东省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促进计划项目的落实工作。继续以梅县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为抓手,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对运用自主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融资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重点支持,截至2016年10月,梅县客家村镇银行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1000万元。

执法维权制订《梅州市知识产权局2016年专利行政执法工作计划》,把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作为重点查处对象,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市知识产权部门联合各县(市、区)知识产权局出动专利执法125人次,受理专利纠纷案件1宗、结案1宗;调解并结案专利纠纷案件1宗;办理省局移交的假冒专利案件1宗、结案1宗;查处假冒专利案件6宗、结案6宗,涉案金额2.13万元;全市出动“双打”执法3520人次,立案查处各类案件125宗,涉案金额49.19万元。全市范围没有出现集中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专利商品的行为事件。

政策宣传在第16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结合“4·26”宣传周活动,围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加快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主题,组织梅州市电视台、梅州日报社等新闻媒体深入企业采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的情况。活动期间,市、县科技部门联合举办50多家企业代表参加的知识产权讲座。同时,市知识产权部门与省知识产权研究和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知识产权侵权典型案例分析以及无效应对”知识讲座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培训班,全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企业代表等200多人参与。

【防震减灾】

地震监测预报加强2个测震台、1个强震台、12个预警台、32个流动重力点和6个地震前兆观测站的日常管理工作,执行各项观测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保障台站观测工作正常运行。建成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梅县区梅西镇柱坑(粤1井)、龙虎(粤2井)两口国家级、省级地震地下水观测井实现与省地震局视频互联互通、台站运行情况实时监视、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等,进一步提升梅州市地震应急救援的指挥能力。

法规宣传围绕“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主题,结合“防震减灾日、宣传周”“科技进步活动月”“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开展防震减灾宣传,举办《不要随便摸我》《地震来了怎么办》等示范宣讲,开展送宣传挂图进校园、进乡镇、进医院、进社区活动等。3月,在梅州城区院士广场举行城市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活动。由42个单位、15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组成的3500人参与演练,发放宣传小册1000多份。

示范社区创建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做好梅州市2016年十项民生实事,提高城镇社区地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市地震部门深入红光社区检查指导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市、区地震局和红光社区三级部门的共同努力,红光社区于9月被省地震局认定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全市建立5个省级示范社区,分别是大埔县湖寮镇城北社区居委会、梅县区锭子桥社区、蕉岭县城西社区,梅江区长沙镇墟镇社区、梅江区江南街道办红光居委社区。

(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