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今日风采 >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2014)
来源:梅州年鉴(2015)  时间:2016-08-17 10:07:36  浏览:-
字号:

【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市科技局组织推荐由广东银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市客都金柚专业合作联合社、梅州金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承担的3个项目列为“2014年度国家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2013年组织推荐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的立项。根据省科技厅2014年度申报指南要求,完成2014年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受理99项,其中产学研合作项目26项、农村科技领域项目11项、社会发展领域9项、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12项、其他项目41项。申报实施国家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014年,有6个项目获创新基金立项,获得资金120万元。

梅州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医研、科教类)市科技工作部门针对全市医研、科教类自然科学等特定领域的科研工作,受理193项2014年度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医研及科教类),经分类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分二批次下达166项。

科研经费至2014年底,市结转下达2013年度省级科技项目86项,立项经费3121万元。其中产学研项目18项,经费1460万元,产学研重大专项1项,经费300万元;结转下达“扬帆计划项目”3项,经费900万元。与市财政局联合完成下达结转“2013年度梅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科技经费)”,批准“梅州市金科网络改造”等37项,合计250万元,列入本年度市级科技专项经费项目。

【科技成果】2014年,市科技局组织评审梅州市科学技术奖项目4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1项。按行业分:工业14项,农业16项,医疗卫生12项)。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累计新增产值99402万元,年新增利税8350万元。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暨科技奖励大会,对2012~2014年度市级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进行表彰。

【产学研合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对接联合市科技工作部门结合企业技术需求和发展战略,利用派出单位的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条件,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和联合,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2014年,新引进9个高校专家进驻企业。至2014年底,190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设有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16个,产学研创新联盟5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个,223名科技特派员与市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市自主创新的发展。

创新团队项目管理市科技工作部门对2013年度已获立项的广东昌隆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高品质日用陶瓷技术创新团队”,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天然右旋龙脑创新开发团队”及广东振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山地果园机械研发创新团队”3个创新团队项目,督促企业重点做好项目的实施工作,根据合同签订的时间节点,适时组织专家进行检查,确保项目按照工作进度实施好。

扬帆计划”申报按省科技厅2014年度“扬帆计划”申报工作安排,市科技局组织8家有意向申报2014年“扬帆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的企业参加专题培训会,详细了解项目申报的要求,完成申报工作。

重大项目管理市科技工作部门跟踪产学研重大专项《资源节约型自强化青花瓷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后续进展。由大埔县陶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要骨干企业,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联合申报2013年产学研重大专项“资源节约型自强化青花瓷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通过引入创新资源及人才团队,以“青花瓷”产业改造升级为切入点,重点做好重大技术难题的联合攻关,以点带面突出示范为市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效解决途径,项目获省科技厅批准立项,下达经费300万元。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2014年市科技局组织广东赛翡蓝宝石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金森林实业有限公司、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家获得认定;组织超华、嘉元、富远稀土等9家公司进行重新认定。同时,组织6家企业复审并通过。截至2014年底梅州市有高新技术企业49家,高企分布的地域相对分散,除五华县外,其他各县(市、区)均有认定,其中又以高新区、梅县区和兴宁市占的比例相对较大。领域涵盖国家重点支持的除航空航天技术外的7大领域,其中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占的比重较大。市、县科技局还组织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申报,全市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产品认定21个,经评审、公示,全部通过认定。

【专业镇特色产业】市科技局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每个县(市、区)做强2-3个专业镇”的决策部署,确定18家省、市专业镇为2014年重点支持发展的专业镇。根据广东省专业镇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制定出“梅州市专业镇建设目标管理体系统”,通过召开专业镇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发展重点任务方向、措施和各项有关管理的目标体系等,为市专业镇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打下基础。2014年,推荐平远县差干镇、丰顺县小胜镇、大埔县桃源镇3家市级专业镇申报省级专业镇并获得省厅认定;评审认定五华县双华镇(板栗)为市级专业镇。至2014年底,有省级专业镇38家(工业类17家、农业类17家、第三产业类4家);市级专业镇24家。2013年全市省级专业镇特色产业产值214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0%。32家省级专业镇建设有59个中小微服务平台(含一家以企业为主体建设)。按照2013年与省村村通公司签订的“联合推进梅州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框架协议,依托省科技建设专项,以梅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大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集中省、市科技资源,继续建设完善“客都汇”电商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客都汇”平台建设,拓展市专业镇的农产品企业的农产品交易渠道,减轻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企业的综合效益,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科普宣传】梅县区科技馆建设市科技工作部门协助梅县区科技局、科协做好设立梅县区科技馆的申请工作,根据梅县区实际,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把该区图书馆与科学馆结合起来,在图书馆四楼建立梅县区科学馆。

农业科普生态园建设市科技局与市农科所合作共建农业科普生态园,并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宣传作用,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普及工作,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该基地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累计接待广大学生10余万人次。2014年该基地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是梅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普基地。

青少年科普工作市科技局与市科协、市教育局在梅县区中小学生中联合开展“第29届梅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对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活动起到重要的作用。市科技局与农科所达成协议,在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期间,青少年科普基地向全市学生免费开放,年开放时间在300天以上。

全国科普日活动市科技局在2014年9月份与梅州市科协、梅县区科协等10多个单位在梅县华侨城广场联合开展201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活动现场,科普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健康生活方式,讲解柚类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公共安全应急防范知识,开展环境保护、养生保健、农村实用技术咨询,为市民义诊,举办梅州籍院士风采科普图片展览等一系列科普服务活动,向市民发放《科技知识集萃》、《公共安全应急防范》、《梅州金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科普书籍手册宣传资料4000多份。

【知识产权】专利申请严格执行《梅州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落实对专利权人的资助,促进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五年实现平均增长37%以上。201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271件(其中发明174件,实用新型1316件,外观设计781件),同比增长347%,比全省平均增幅高2937%;专利授权量1609件(其中发明81件,实用新型1074件,外观设计454件),同比增长28%(其中发明授权量同比增长9756%),比全省平均增幅高2241%;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幅均超全省平均数。专利电子申请率93%,从全省排名倒数第一,跃居全省地级市前8名。2014年引进专利代理机构2家(其中1家为分支机构,1家为办事处)。

专利检查全市知识产权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30多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场所200多家,检查商品8000多件,立案并结案处理假冒专利案件10宗,专利侵权案件结案1宗。此外,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获得第二批“正版正货”承诺活动的授牌。

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工作市科技局在创建知识产权试点区域县的基础上,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2014年梅县区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成为市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防震减灾】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建设,全市现有2个测震台、15个预警台、32个流动重力点和6个前兆观测站,为市进行地震预报提供第一手可靠的观测数据。配合电视、报刊、电台等主流媒体,开设防震减灾专栏、专题节目。512防灾减灾日期间,在梅县东山中学举行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及地震应急避险演练。8月份,市地震局联合市科技局举行科技系统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活动,活动以模拟丰顺县八乡发生48级地震为背景,演练震情处理、预案启动、应急指挥、协调联动等方面。建设完善梅州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在原有指挥中心的基础上,投入30万元装备“地震信息反馈系统”等,指挥中心可以实时监测台站的工作情况、与省地震局实现视频的互联互通、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工作情况的展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