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客家人敬奉祖宗的地方,是客家族系的根脉。当今倡导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客家祠堂文化在礼规教育、敬老感恩教育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客家人注重忠孝,为念祖议事,祖上普遍建有私厅、众厅、厅堂、祖堂、祠堂。当今,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再度兴起,祠堂不仅是光宗耀祖的精神阵地,更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
自从有了宗族,人们就有了家族认同感,同样就产生了宗法思想。同宗同祖成为中华民族宗族脉系认同的依据,族规、礼仪、忠孝、贤德教化从而产生。
祠堂是宗法精神的物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如在我们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常听老人说,不能做坏事,不可做恶事,否则,以后死了灵魂会进不了祠堂。这几句话,就道出祠堂教化的思想,祠堂的教化无疑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传承了客家人的仁德教育。如蕉岭蕉城镇金山街钟氏祠堂楹联是:家承至德,里处怀仁。
祠堂除了可用以祭祖、教化,还是商讨家族重大事情的“公共场所”,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等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甚至还有做乡村“道德法庭”的作用,是处理家庭内部事务、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可谓“上奠祖先之灵,下规后嗣之则”。蕉岭广福乐干钟氏竹溪祠的“善”“孝”两字对族人有教化之作用,蕉岭新铺霭岭钟氏祠堂的“忠、廉、节、孝”字对其裔孙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很多客家人的家训宗规写刻在祠堂,对族人后辈的鞭策约束有很大的影响。
大致概纳,传统的祠堂文化具有如下四种教化作用:教化功能,指以祠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族众教育、感化的活动;规范功能,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维系功能,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调节功能,通过祠堂文化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如:蕉岭广福叶田钟氏兴旺公楹联是:存仁世第,至德家声。这对后辈仁德、从善有深刻的教化。又如:蕉岭广福钟氏谦益庐祖祠楹联是:谦怀处世,益寿延年。这教育子孙要诚实做人,以谦虚的态度处理事情,才能益寿延年,保健康、保平安。
祠堂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中心。祠堂在我国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祠堂文化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它涵盖有祠堂、祠产、祠约、祠堂建筑规制、祠堂陈列格式、祭祀礼仪、宗族家乘、行派世系、传记事略、名人节士等广泛领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现在倡导国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祠堂是最好的教化课堂。
我国乡村辽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文化建设是重要的地方,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祠堂文化的教化十分重要,有待不断加强提高。在电视剧《于成龙》里,清朝大臣于成龙勤廉办案,成绩卓著,虽在异地为官,而旨封的牌匾敲锣打鼓送到其家乡挂在祠堂,这无疑是对子孙后裔的教化鞭策作用。祠堂的庙会、唱戏、倡学、议事、聚会、族规家训的祠堂文化都有积极的作用。祠堂里陈列的对象虽为逝去的先祖先辈,然而重要的目的却在影响后生者和看不见的未来人。于成龙旨封的牌匾送到其家乡对裔孙周围的民众族人及看观的未来人真是影响作用很大,笔者看这部电视剧后,深受启迪。
总的说来,祠堂是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贵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是安放祖宗神牌的殿堂,祭祀先祖的圣地,缅怀祖德、启迪后人的课堂,也是联络宗亲情谊的纽带,宗亲相互交流的平台。祠堂文化是教人、育人的学校,客家祠堂文化是客家人崇尚祖德、传承仁德、德化教育的基地。(钟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