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米,也称熟米、蒸谷米,是以稻谷为原料,经过清理、浸泡、蒸煮和干燥等一系列水热处理后,再经常规碾米工序得到的一种主食类大米,据《五华县志》记载,五华县安流以上片区均有制作食熟米的习惯。民间传说客家先民辗转来到了五华琴江两岸扎根,由于粮食紧缺,青黄不接,经常饿死人,一个年轻少妇欲收割半成熟的稻穗做饭充饥,恰好一个老太婆看到并告诫五华地处山区,湿气较重,吃这还未成熟的稻谷会引发肠胃疾病,水肿而死,须先将未成熟的稻谷煮熟,再舂米吃。少妇回家按法炮制吃了不但无事,而且口味还独特。感恩像菩萨一样的老太婆,于是把这种熟制的稻谷叫“菩谷”,其米叫做“菩米”,由此可见菩米是五华客家祖先南迁时为了防止水土不服而制作而成的一种熟米。
五华菩米传统制作经过清理、浸泡、蒸煮、干燥、砻谷工艺流程,先除稗、去石除去杂质,然后把稻谷倒入事先烧好开水的大锅中,开水浸过谷面浸泡约六小时,接着翻锅烧火蒸煮,直至谷壳开裂时起锅滤水,把滤水后的熟稻谷挑到晒谷场上晒干成“菩谷”,最后把晒干的“菩谷”砻去谷壳即成“菩米”。
五华菩米传承历史久远,它的出现是五华客家祖先适应生存环境劳动智慧的结晶,它的吃法随着历史发展越来越丰富,深深影响着五华乃至其它客家地区的饮食文化,对研究五华客家传统饮食文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蒸谷米对血糖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表明,稻谷加工成菩米后,会成为低血糖指数食物,原因是加工过程中米的淀粉结构和消化率发生变化,降低了食用后的血糖反应,淀粉结构改变表现为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消化率下降是因为淀粉中缓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的含量升高。此外,菩米还具有抗氧化应激、高脂肪和高蛋白质含量,饱腹感强等特点,具有健脾胃祛寒湿、减肥、抑制血糖升高、清润肠胃、消食开胃、解渴消暑等食膳功效,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和高风险人群。由此可见,菩米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
五华菩米随着时代的进步,除了煲粥这一传统吃法外,还开发出菩米甜粄、菩米酿粄、菩米米橙等食品,对提升稻谷附加值,做好“土特产”文章,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对菩米日益需求不断提高,以及现代生产环境的影响,五华菩米传统制作工艺生产菩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从事菩米传统制作传承人年岁已高,传承已出现断层局面。2024年,五华菩米被批准列入五华县第十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