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岩“顶平、身陡”的丹霞地貌特征明显,附近库湾及石窟里仍有不少丹霞岩壁。(陈的明 摄)
不久前,兴宁方志办郑桂元先生向我爆料:“兴宁应该也有好些丹霞地貌,如和山岩、乌仙岩、国泰岩……”郑先生口中的“乌仙岩”实为龙田镇高陂村的“武仙岩”,是丹霞地貌;国泰岩,笔者闻所未闻。我赶忙向郑先生追问国泰岩的位置,并叫他发几张照片过来。看了郑先生发过来的照片,笔者认定国泰岩是丹霞地貌。
虽然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却依然阻止不了我们奔赴探寻丹霞的渴望。日前,笔者从梅城驱车约一小时至兴宁市合水镇,在镇政府寒暄片刻过后,曾副镇长引领我们前往目的地——国泰岩。
国泰岩,位于兴宁市合水镇著名的合水水库旅游区内,离水库主坝约8公里,途经235、236乡道和四五村委会,大约20分钟车程可达。车子在一山前的空地上停了下来,四五村的两位村干部已经在此迎候。由于久无人至,停车场和游览道都长满了人头高的野草。几分钟的“披荆斩棘”过后,我们来到崖壁前观察。此处丹霞崖壁东西宽50余米,高约30米,呈弧形发育,系由两组缓倾斜的岩层交互而成。岩层的组成物质以褐红色砾岩和砂砾岩为主,层间多见凹槽,为软岩风化侵蚀所致;因有风化碎屑层发育,崖壁的上层散布着乔木、灌木、草木等各种植被,下层则大部分裸露,岩面附着不同颜色的地衣和藻类而呈五彩斑斓。位于弧顶位置的岩脚发育一大型洞穴,此洞洞口宽有20余米,进深约10米,向内收缩为5米宽,洞高1-3米,洞底已整平铺以水泥,内置神龛、石桌和案台;洞顶还吊一花灯,凸显花灯文化在兴宁民俗的重要。洞左侧修一“岩屋”,用以堆放杂物。据说一年中的四大节日,附近信众有好几十人会前来“做斋子”,洞内可见他们使用过的灶台和桌凳等。我好奇地问当地镇村干部,“为什么叫国泰岩呢?”他们都说不上来,大概是取“国泰民安”之意吧。说话间,村支书似乎对丹霞地貌头头是道,后来才知道他曾经在韶关丹霞山景区工作过十几年,怪不得呢!
笔者仔细观察着洞内岩层发育情况,洞顶有人工开凿的痕迹,可见黑色砾石胶结其中,分选性和磨圆度都较差,砾石大者粒径达10厘米,小则几毫米。猛然间,笔者发现洞的右侧像是有一条幽深的暗洞。村支书介绍说,这个神秘山洞曾吸引一些探险爱好者们寻幽探秘,用熏烟方法吹烟进去,有火烟从山的另一边(岩背村)流出来,可见深邃莫测,后来再没人敢进去。
走出洞口,过左侧一段斜坡,又见上方一规模略小洞穴,洞口约宽15米,高2米左右,洞深3米余,由泥砖接驳续砌,边条镶以红色瓷块而成一间近10平方米的小屋,内置小型佛像,屋顶亦挂有花灯。右侧一杂物棚内栖息着上百只倒挂的蝙蝠,左侧的几扇残墙仿佛诉说着国泰岩的前世今生……
看罢丹霞崖壁和两层洞穴,我问村干部能否登上山顶观察整个山形全貌?回答是曾经有路上山,因长期无人问津,原来的登山路早已荆棘丛生,难以攀越了。
沿着库湾行进五分钟左右便来到了岩背村。显然,这个岩背村的“岩”指的就是国泰岩。国泰岩主峰呈东西走向,宽百余米,相对高度约50米,用手机软件测得山脚海拔150.1米。与山的另一边(岩洞所在的崖壁)相反,这里的石山上半部分基本裸露,近水平岩层清晰可见,并有岩凸发育,“顶平、身陡”的丹霞地貌特征明显;而下半部分为植被覆盖,乔灌相间,竹影婆娑,引人入胜。此山为目前兴宁所见最具规模和观赏价值的丹霞地貌景观,附近库湾及石窟里仍有不少丹霞岩壁,如果结合水库风光、自然村落和附近古民居建筑以及古驿道加以科学规划,开发前景可期。
有关资料介绍,合水水库库区原有一条连接江西和广东的古驿道,是粤赣两省商贸交易和政令传递的要冲。明嘉靖《兴宁县志》记载:“(县北)四十里曰国泰岩……嘉靖庚戌年(1550)十月,邑令国奎履任,道经岩下,一登亟称奇胜。”邑人张天赋(嘉靖十一年贡生,署县事)曾留下《乙卯春游国泰岩》诗作:南有神光北泰岩,连年游遍看红纤。啼莺掷柳随高下,流涧飞泉半碧蓝。佛日光辉昭古壁,禅心清净印寒潭。刹那未尽登临兴,欲赴年年大会三。诗中把国泰岩与神光山南北并称,足见其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其实,在兴宁市的官方网站上,早已把国泰岩列为合水水库风景区的一个景点,其与宁中镇和山岩以及龙田镇武仙岩并称“兴宁三大岩”。只因国泰岩位置较为偏僻,多年来鲜有人迹。
合水水库旅游区不仅有迷人的湖光山色,丰饶的物产美食,还有更多的历史人文等待我们去探究。(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