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旅游梅州 > 民俗节庆
广东汉乐
来源: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时间:2025-09-01 16:25:22  浏览:-
字号:

图片1.png

  

  广东汉乐在粤东已有七百多年的流传历史,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大埔县历来是广东汉乐最为兴盛的县份。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大埔县最早的县志记载:“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以后的县志亦同样载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或“比屋弦书”。可见,广东汉乐在大埔源远流长。

  清代,广东汉乐活动在埔邑显现高潮。罗淑予、杨瓒烈、张振南等进士、举人均雅善琴箫。张振南全家十余口知乐,一时传为佳话。清光绪壬午年,秀才饶君谷好弹三弦和琵琶,手抄乐谱,乐谱名为《消遣集》,收入汉乐汉曲182首,该书距今有110多年的历史。

  民国时期,汉乐在大埔极为盛行。据记载,当时大埔有汉乐中军班近100个。较有名气的有“同艺国乐社”“同益国乐社”“保定国乐社”“儒乐轩”等。这一时期,大埔涌现出了何育斋、饶托生、钱热储、饶淑枢、饶从举、罗九香、饶碧初、李蓝田、李芝田等一大批艺术成就很高的艺人和音乐家。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汉乐活动蓬勃开展。各地纷纷成立了以演奏汉乐为主的俱乐部。当时,较大的组织有“大埔县中军班艺术工会”“大埔县民间音乐研究会”。整理出版了《大埔县民间音乐》(第1、2、3集)以及《汉曲集·唢呐曲牌》《锣鼓经》等汉乐乐谱。埔籍汉乐高手饶淑枢、饶从举、罗九香、余敦昌、罗琏、李德礼等曾分别赴北京、西安、广州等地进行演奏和录音灌片活动,为宣传、推介广东汉乐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8年11月,大埔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2011年11月,大埔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2013年)”;2014年12月,大埔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2018年5月,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2018—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2021年8月,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2021—2023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

  2006年,广东汉乐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