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公文 >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索 引 号: 753001/2025-00352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发布机构: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5-06-28
名  称: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 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5-06-29
文  号: 梅市府办〔2025〕5 号

梅市府办〔2025〕5 号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推进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5—2027 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 各单位: 

  《梅州市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 —2027 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 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交通运输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 年 6 月 28 日


梅州市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实施方案(2025—2027 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精 神,认真落实《广东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 —2027 年)》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全方位提升梅州交通互 联互通水平和运输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交通强市建设,为梅州苏 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当好先行,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 2027 年,我市总体建成“西融、东进、北拓、南畅”的现 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融湾入海的综合大通道更加便捷通畅,城 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更加均衡协调,运输服务更加舒适高效, 交通发展更加安全可靠。

  ——融湾入海的综合大通道更加便捷通畅。高速公路网环射 相连密度更大,铁路形成“米”字形网络,航空运输快速连接国 内外重点城市,梅州粤闽赣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夯 实,基本实现“1122”交通时空圈和“123”快货物流圈。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更加均衡协调。高水平实现乡 镇、3A 级以上景区通三级路、行政村通双车道。县城、中心镇、 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快速连接高速公路。

  ——运输服务更加舒适高效。打造“二主九辅”铁路主导型 客运枢纽体系,建成普惠城镇乡村、衔接高效的邮政快递网络, 物流持续降本增效,交通运输组织一体化融合发展。

  ——交通发展更加安全可靠。交通运输安全与风险管控体系更加完善,交通网络韧性和应对各类重大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 重特大事故发生率持续下降,重要物资运输更加安全可靠。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快捷的出省出市综合运输通道。

   1.提升出省出市干线公路通行能力。推进潮州至南昌国家高 速公路平远至武平段、大埔至平远段规划建设,争取梅县至永定 (上杭)、梅州至潮州高速等项目纳入“十五五”建设计划,加快 构建“二环十四射三加密”高速公路网。推进省际边界干线公路 升级改造,加快国道 G206 平远段、G205 蕉岭段,省道 S223 蕉 岭至梅县段、S226 兴宁段等项目建设,提高路网技术水平和通行 能力。

  2.强化“融湾入海”交通互联互通。全面建成汕梅(汕昆) 高速改扩建项目,推动大埔至丰顺高速启动建设,争取五华至惠 东、五华至紫金高速等项目纳入“省高网”规划,谋划济广高速 五华段、梅河高速等扩容改造,强化苏区与湾区的快速连接。推 进锡坑、转水、白渡、黄陂等互通立交规划建设,增强高速公路 对周边乡镇、产业园区等的辐射带动。

  3.加快建设高效便捷的铁路网。全面建成瑞梅铁路,加快武 平至梅州高铁建设,争取梅州至漳州高铁纳入上级规划,开展广 州经梅州至长三角高标准铁路通道研究,畅通横贯东西、连接南 北的高快速铁路大通道。推动广梅汕铁路电气化改造,加快推进 蕉岭货运铁路、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铁路等前期工作,建设便捷高 效的铁路货运通道。积极争取开通中欧班列或集结中心,开通梅 州至汕头港、厦门港等沿海港口班线。

  4.拓展辐射国内外的航空航运网。推进梅县机场迁建选址研 究,推动五华、大埔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拓展加密梅县机场通 往长三角、京津冀及东南亚等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启动韩江航 道扩能升级工程,推进汀江航道复航及韩江航道扩能上延工程前 期工作,规划建设梅州港三河、高陂码头和留隍作业区。 5.探索布局低空交通运输网络。结合省级综合飞行服务平台 和市县需求,研究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统筹低空基 础设施网络布局,按需推进无人机起降点建设。发展无人机城乡 运输及末端配送应用,推动无人机融入县镇村三级寄递网络体系。 加快无人机在交通疏导、应急指挥调度、养护巡查、路政巡查等 方面的推广应用。

  (二)建设广覆盖的城乡交通网。

  6.打造市县和相邻县高快速交通网。完善梅州中心城区与县 城及相邻县之间的公路网络,推进毗邻县路网一体化规划建设, 全面建成梅县区东、西部快线,推进梅州城区外环路、五华县城 环城路等过境公路规划建设。加快省道 S223 梅县至蕉岭段、S242 兴宁至梅县段、S225 平远至兴宁段、S239 平远至梅县段等县际 对接项目建设。

  7.增强县域普通国省干线服务能力。推进普通国省道低等级、 瓶颈路段提档升级,推动国道 G235 大埔至丰顺段、省道 S242 梅 南段等一批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实施国道 G205 蕉岭段、省道 S242 程江段等一批国省道穿城镇拥堵路段扩容提质,全面提升干 线公路通行能力。

  8.提升县城联结重要节点的路网。改善县城到高速公路出入 口、重点产业园区路段交通品质,推进国道 G205 梅县段、省道 S333 龙坑段等项目建设;提升县城与镇(街)交通便利性,实施 国道 G205 广福段、省道 S333 兴宁岗背段等项目建设,实现省道 三级路“镇镇通”;推进省道 S225 至岭南国防教育基地连接线等 一批旅游路产业路建设。

  9.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八 大提升行动”,推进县道低等级路改造、通行政村公路“单改双”、 1000 人以上自然村通双车道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旧桥梁 改造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双车道覆盖范围,实现三级及以 上公路“镇镇通”、行政村通双车道“村村通”。加大交通基础设 施建设和管护以工代赈推广力度。持续打造一批美丽农村路,实 现镇(街)、典型村都有“美丽农村路”。

  10.构建交旅融合旅游公路网。以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 为重点,谋划实施长潭水库环库公路、大埔青溪旅游公路项目建 设,力争 3A 级以上景区通达三级以上公路,加快构建“二环五 道”旅游公路网络布局;从新(改)建绿道、观景台、服务区、停车区等路域环境入手,不断完善公路休闲旅游功能,打造“快 进慢游畅行、文旅深度赋能”的交旅融合新格局。

  11.建设特色公路服务区。以“助农兴业”理念全面推进高 速公路服务区微改造,完成水车、横陂、平远、蕉岭、北斗、棉 洋等高速公路特色服务区建设。谋划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 区、收费站广场等充换电设施建设。推进普通干线公路服务区、 停车区等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构建“人享其行”的客运服务体系。

  12.建设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构建梅州“二主九辅”铁路客运枢纽体系,推进梅州站、平远站、蕉岭站、雁 洋西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及梅州兴宁站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加强多 种运输方式的接入,打造客运换乘“零距离”。完善梅州国际陆港 货运枢纽功能,推进梅州站、平远站货运枢纽站场等项目建设, 规划建设梅州城区综合物流园、县城专业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 加快构建“两主四辅”铁路货运枢纽布局。

  13.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推动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 加强铁路、公路、民航与城市客运的协同衔接,提升城市公交对 高铁、航空等枢纽场站的客流疏导。推进道路旅客运输“一票式” 联程联运,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落实老年人、中小学生 等群体免费(优惠)乘坐公交车政策。持续优化公交线路站点班 次,加强中心城区与工业园区、重点景区的衔接。

  14.深化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优化客运枢纽站场功能 和布局,建设镇村综合运输服务站,拓展客运站场旅游集散、商 贸服务、物流中转等增值服务功能。深化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 范县创建,推动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总体水平维持 5A 级。 建立健全网约车、共享单车、网约货车等新业态治理体制机制, 有效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有序理性发展。

  15.创新城乡客运发展新模式。推进“互联网+”交通运输 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定制班车、网约公交、校园专线等,持续 巩固建制村 100%通客车率。深化交通强国“交通与旅游融合发 展”试点成果转化推广,推动旅游客运服务扩大至 3A 级以上旅 游景区全覆盖。打造省级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和国家级客 货邮融合发展服务品牌,加快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四)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16.进一步完善城乡物流基础设施。推进交通、邮政、快递、 商贸、供销、电商等城乡物流资源融合和集约利用,加快县镇村 三级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打造城乡物流共配中心,构建以县级物 流中心为核心、乡镇物流服务站为骨架、村级物流服务店为延伸 的三级物流网络。创新高铁快运、共同配送、农村客货邮融合等 物流组织新模式,多方共建完善城乡交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 现跨行业、跨部门的物流信息互联共享。

  17.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打通铁路直达沿海港区、 重点园区、大型企业“最后一公里”,促进铁水联运、江海联运发 展。推进中长距离和大宗货物运输向铁路、水运、管道等运输方 式转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持续降低交通 物流全链条运行成本。鼓励运输企业与大型厂矿、园区之间深度 合作,引导企业向多式联运业务拓展延伸。

  18.推进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机场、铁路站场、公路 站场等枢纽,推动与城市、产业聚集融合发展,打造“站产城一 体化”高铁新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等新业态。有序推动无人 机配送、游览观光和无人驾驶等应用。

  (五)推动交通运输绿色智慧发展。

  19.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美铁路、美丽公路和路 域环境整治,持续提升干线公路绿化建管养水平,打造绿美广东 梅州交通样板。推进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实现城市公交、 巡游出租车领域 100%电动化。推动交通与能源、水利等领域融 合发展,合理共建光伏发电、储能和充电设施。推广应用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布局建设重点干线公路超充站、换电站、加氢站等 充换电设施,鼓励发展零碳排放货运车队。

  20.科技赋能推动智慧交通发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新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推进蕉岭、五华智慧公路等项 目建设。依靠科技引领养护,不断提高公路的服务水平、应急处 置、安全保障能力,逐步提升公路数智化建设管理水平。 (六)强化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21.完善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制机制。建立双重预防 机制,压实相关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持续开展交通基础设施 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推动安全规章制度修订,健全并严格落实安 全监管工作责任规范,推进安全监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精细 化。加强应急预案统一规划、衔接协调,高质量完善交通运输应 急预案体系。优化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协同联动机制,构建完善应 急物资储备体系。

  22.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深入推进平安百年品 质工程创建示范,引领推动工程质量持续提升。强化公路管养质 量监管,推进施工安全管理标准化,推进管养平台质量安全监管 系统应用,推动平安工地建设全覆盖。进一步提升造价管理水平, 合理确定、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23.强化交通运输安全与服务管理。落细落实重大节假日“三 十条”硬措施,全力做好路网保畅保通等重点工作。深化数据融 合应用,强化“两客一危一重”车辆智能监管系统应用,推动道 路运输安全智能监管标准化。深化危险品运输电子运单全过程全 链条管理,优化新业态联合监管机制。加强水路客运安全监管, 纵深推进规范水路客运船舶船岸靠泊问题整治。

  24.加强公路养护管理与行政执法。建立重点管控的边坡、 桥梁、隧道清单,积极推动应用自动化监测和预警新技术,提升 防灾抗灾能力。建立健全汛期公路灾害天气防御应对工作机制。 持续推进危旧桥隧改造、安全提升、灾害防治、桥隧和边坡监测 等专项工程。深化完善闽粤赣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加强交通行 政执法及跨区域联合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执法全过程记录(指挥 调度)系统应用。推进执法站所标准化升级改造,加强公路超限 不停车监测点管理维护,不断提升执法效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县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 发展工作机制,统筹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市级强化统筹协调、督 促落实,加强行业监管和技术指导。各县(市、区)落实项目建 设主体责任,加大资金、用地等保障力度,制定县级实施方案, 细化重点任务分工和年度工作安排,加强组织实施。

  (二)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交通重点项目纳入国家、省重大 项目清单,争取由国家和省配置计划指标,加强用地组件报批和 征迁协调等工作。推动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上位规划统筹建 设,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 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保障重大项目合理融 资需求,鼓励民营资本等参与我市交通项目建设。

  (三)加强实施督导。狠抓综合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合理制 定年度工作目标,明确关键环节时间节点、责任领导和责任人, 强力推进实施。2025—2027 年全市综合交通全口径(含铁路、机 场)计划完成投资约 360 亿元。加强督导调研,强化并联审批, 及时跟踪建设进展,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四)做好宣传推广。加大新闻宣传、政策宣贯和舆论引导 力度,加强交通运输安全、文明、绿色、智慧发展等方面成效的 宣传,讲好梅州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故事,凝聚加快建设交通强 市的强大合力。 

  附表:1.梅州市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表(2025—2027 年)

  2.梅州市普通国省道建设项目表(2025—2027 年)

  3.梅州市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表(2025—2027 年)

  4.梅州市铁路建设项目表(2025—2027 年)

  5.梅州市航空水运建设项目表(2025—2027 年)


文件解读:《梅州市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