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公文 > 市政府文件
索 引 号: 753001/2022-00282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发布机构: 梅州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1-25
名  称: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01-25
文  号: 梅市府〔2022〕2号

梅市府〔2022〕2号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应急

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现将《梅州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应急管理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5日


梅州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工作现状和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的问题 

  (三)发展形势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目标 

  三、工作任务和实施措施 

  (一)健全完善应急指挥机制,不断提升应急指挥能力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切实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 

  (三)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加强安全综合监管工作 

  (四)持续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 

  (五)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随时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六)推进森林防灭火基础建设,努力防范火灾事故。 

  (七)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维护矿山安全发展。 

  (八)强化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持续保持安全稳定 

  (九)持续开展工贸行业安全治理,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十)不断推进“四个一”和“十个有”建设,筑牢镇村两级应急管理基础 

  (十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执法效能 

  (十二)加快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 

  (十三)加强宣教培训,全力提升应急管理意识和能力 

  (十四)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打造过硬应急管理队伍 

  四、重点工程 

  (一)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 

  (二)防汛抗旱重大工程 

  (三)气象灾害防御重大工程 

  (四)防震减灾重大工程 

  (五)测绘保障重大工程 

  (六)森林火灾防控重大工程 

  (七)综合减灾重大工程 

  (八)广东省矿山救援梅州基地建设 

  (九)广东省梅州森林航空消防基地建设 

  (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二)完善保障措施 

  (三)引导全民参与 

  (四)严格责任考核 

  附件:梅州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工程项目表 

  依据《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梅州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现状和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梅州市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应急管理决策部署,围绕梅州苏区振兴发展大局,统筹做好促改革、防风险、保安全各项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生产“基本盘”不动摇,压实责任,健全机制,强化监管,守住底线,有效保障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应对自然灾害有力有序有效。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控制指标在全省地级市中位居前列;2020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7起,死亡28人,同比下降36.2%和17.6%,其中较大生产安全事故1起,同比持平,自然灾害安全可控,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指挥体系基本形成。重大节日实行“一日一研判、一日一报告、一日一调度、一日一抽查、一事一处理”的值班值守机制,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等重点单位在特别防护期实行“零报告”制度。有效整合原安监、三防、应急、国土、林业、气象等应急资源数据,初步形成“扁平化”的高效指挥网络和纵向贯通国家、省、市、县、镇、村联动的“一体化”指挥平台。制定《梅州市应急救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一个指挥中心、一个前方指挥部、一套工作机制、一个窗口发布”应急处置机制;建立“10公里警戒、5公里管制、1公里核心区禁入”的交通管制机制。

  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制订市级专项预案31个,部门预案180多个,操作手册70多个,其中编修了《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工作预案》《森林火情应急处置预案》和《梅州市森林防灭火工作导则》,基本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了生产安全事故、建筑施工、隧道施工、石油化工事故联合应急演练、森林火灾应急实战演练等市级演练。

  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建成三防应急视频系统专用网络和防火监控网络,镇村配备卫星电话,依托公共通信网、政务专网、微信、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保障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机构间的通信畅通。制定物资调拨流程图,明确平时救灾物资采购、调拨、使用等程序,确保救灾物资高效调运。全市共设立应急避难场所1357个,其中梅州城区16个,总面积22.8万平方米,可容纳30多万人。出台《梅州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全市共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共有85支,共3200多人,建立市级专家库共有97人,应急救援力量基本覆盖了全市各城乡。

  基层应急体系稳步推进。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建设的指导意见》,采取“四个一”措施(即:有一个健全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有一支应急救援队伍、有一个应急指挥平台、有一个应急救援物资仓库),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建设,打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最后一公里。以农村防灾减灾“十个有”(即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形图、有明白卡、有应急通信、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工作为抓手,全面加强村级防灾减灾救灾建设。

  应对自然灾害有力有效。初步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群众广泛参与、预报预警及时、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各类应急指挥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立了应急响应专题会商机制,气象、水文、自然资源、水务等相关部门和专家共同研判天气动态,及时掌握天气情况、雨情、水情及地质灾害情况。

  科技强安不断深化。扎实推进非煤矿山安全信息化建设,对112家矿山企业实施可视化监管,有序推进3家在用尾矿库“天眼地眼”安全风险预警预测系统。1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基础信息接入梅州市应急管理局危险化学品预警预测系统。

  应急宣传不断加强。在梅州电视台开设“应急之窗”栏目,在梅州日报设立应急管理专版,通过邮政视频播放科普宣传,运作好梅州应急管理“南方+”和微信公众号,多形式举办安全巡回宣讲和应急宣传培训,推动宣传教育“七进”活动,营造了大宣传的浓厚氛围,让应急知识普及到基层单位和群众,大大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面临的问题。

  ⒈应急管理基础依然薄弱,尤其是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基层基础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应急管理改革还有待深化。“破”与“立”、“改”与“建”、“管”与“放”等任务还十分繁重,有些领域的改革还只是简单的“物理相加”,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有些机制体系、规章制度还没有成熟定型,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强化。

  ⒉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压力更大。主要表现:一是安全责任有待强化,特别是在企业主体责任方面,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职责不到位,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安全生产基础有待夯实,部分地区未建立救援资源共享、事故应急救援补偿机制,未开展跨区域演练、联席会议,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滞后。三是安全预防力度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仍需完善,部分地区和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存在“重检查、轻处罚”现象,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力度不大,部分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力度不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力度不够。

  ⒊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梅州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正式组建,全面履职才2年时间,应急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部分地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滞后,应对各类复杂繁重的突发事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三)发展形势。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应对和处置突发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为实现梅州苏区振兴发展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任重道远。

  ⒈应急管理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艰巨。围绕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这个总体目标,深入推进应急指挥体制、部门管理体制、安全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一是要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权责清单,正确处理好“统”与“分”、“防”与“救”、“上”与“下”的关系,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有关部门的专业优势;二是要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全面完成综合指挥系统建设,搭建信息齐全、便捷高效、上下融通的指挥网络;三是要全面加强执法监察规范化建设,继续推进以县级监管部门为主体的常态化执法工作;四是要建立应急宣传常态化机制,打造应急管理宣传品牌,持续推进应急宣传“五进”活动。

  ⒉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压力大。从安全投入看,调结构、转方式过程中部分传统工业、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短期下滑,会带来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降低的风险;从生产要素看,大量农村劳动力加快转化为产业工人,人员安全技能和素质短期内难以快速提升,事故风险增加;从产业结构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非传统高危行业安全风险加大;从商业生态看,互联网、电商的快速发展,隐蔽性、流动性、关联性风险增加。随着我市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加快,高速公路总里程、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大,大项目建设逐步增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产业安全风险,安全生产监管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综合预期,“十四五”时期事故总量将保持稳定下降,但部分行业领域和部分地区事故会有所反弹,生产安全事故预计呈现诱因多样化、类型复合化。应急管理工作进入以实现安全发展为目标,健全应急管理法治体系,严格安全监管执法,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创新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和市委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以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核心,以风险防范与应急准备为主线,着力防风险、保稳定、建制度、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做好全市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面推进创建国家安全示范城市活动,完善安全生产诚信体系,构建安全生产法治环境,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梅州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为梅州建设生态发展区先行示范市,奋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二)规划目标。至“十四五”期末,全市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实现如下目标:

  ⒈基本建成与公共安全风险相匹配、与我市中心任务相适应、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机制更加完善,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性、权威性更加强化,突发事件防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切实增强,应急预案管理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部门预案将更加有效衔接,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高。

  ⒉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为全梅州苏区振兴发展提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控制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等目标指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一致。

  ⒊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调查评估工作机制,不断推进我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

  ⒋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建立完善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有效降低学校、医院、工矿及危险化学品企业等设施因灾造成的损毁及影响程度。建成市、县、镇、村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害发生8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⒌建设动态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更新,丰富防灾减灾地理信息资源,进一步提升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基本具备抗御6.0级左右地震、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综合能力,完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体系,进一步提升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应对能力。新建、改建、扩建的所有建设工程均应达到国家防灾减灾标准规定的要求。

  ⒍建成与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森林防灭火体系,形成完备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预警响应规范化、火灾管理法治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标准化、装备建设现代化、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人力灭火和机械化灭火、传统防灭火和科学防灭火有机结合,森林防灭火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显著提高,实现森林防灭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4小时火灾扑灭率达到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内,重点区域监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达标率95%以上,生物防火林带密度每公顷有林地增加0.5~1米的目标。

  ⒎非煤矿山法治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安全监管效能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淘汰关闭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10座(含尾矿库销库),矿山企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普遍增强;非煤矿山视频信息采集、尾矿库在线监控系统和智慧矿山建设得到全面推进;全力推进闭库尾矿库销库工作,消除“头顶库”;推进中介技术服务机构与矿山企业深度融合,提升矿山企业技术支撑水平;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一般事故继续减少,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⒏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镇村两级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夯实镇(街道)应急管理“四个一”(有一个健全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有一支应急救援队伍、有一个应急指挥平台、有一个应急救援物资仓库)基础。以农村防灾减灾“十个有”(即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形图、有明白卡、有应急通信、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工作为抓手,全面加强村级防灾减灾救灾建设,真正发挥村(居)委会神经末梢和保安作用。

  ⒐进一步加强市、县、镇三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力争全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人员、装备配备率和执法信息系统使用率达100%。

  ⒑应急管理与文化有机融合,开辟更为广阔的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新平台,打造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群众性安全文化阵地,增强安全文化在全市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让群众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熏陶和感性共鸣,增强理性思考,达到自觉接受的效果。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形成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

  ⒒打造具有梅州特色“大应急”“大指挥”“大联合”的智慧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打造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急指挥大厅、应急管理融合通信系统、应急视频汇聚系统、专家会商室等多功能场所。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依托应急指挥中心,打造汇集所有业务系统、应用支撑和数据支撑所形成的综合性集成平台,面向所有用户提供“一站式”访问入口。建设应急感知网络,围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应急救援等领域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动态数据采集汇聚的需要,建设包含生产安全感知、自然灾害感知、城市安全感知、应急处置现场感知网的应急感知网络。持续推进应急卫星通讯网络建设,在原有手持终端的基础上,增加VSAT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天通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卫星窄带应急通信系统、高通量卫星应急通信系统。

  ⒓推进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吸纳优秀人才,优化干部队伍,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等业务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坚持严管厚爱结合,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精气神,为全面依法履职提供坚强的组织人才保证。

梅州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指标表

序号

类别

指标

指标值*

指标

属性

1

安全生产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0%

约束性

2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0%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9%

约束性

4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下降6%

预期性

5

较大事故起数

每年不超过省下达控制指标

预期性

6

非煤矿山一般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下降10%

预期性

7

非煤矿山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0%

预期性

8

非煤矿山从业人员千人死亡率

下降10%

预期性

9

防灾减灾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1.3%]

预期性

10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3%]

预期性

11

重点区域林火瞭望监测覆盖率

≥90%

预期性

12

森林火灾受害率

≤1‰

预期性

13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

<8小时

预期性

14

应急救援

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95%

预期性

15

灾害事故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率

100%

预期性

16

森林消防应急队伍达标率

≥90%

预期性

17

应急航空救援力量到达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区域时间

<1小时

预期性

18

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

≥95%

预期性

19

综合

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

100%

预期性

20

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

100%

预期性

21

应急管理执法信息系统使用率

100%

预期性

  注:1.[  ]为“十四五”平均值;2.根据《应急管理部规划财务司关于做好〈“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核心指标衔接工作的函》(应急规财〔2020〕165号)文件要求,2020年受新冠疫情原因,事故指标数值波动较大,安全生产类指标以2019年数据为基准值。

  三、工作任务和实施措施

  (一)健全完善应急指挥机制,不断提升应急指挥能力。建立健全跨县(市、区)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切实提高区域合作处置水平。完善军地应急联动机制,构建情报信息共享体系,制定军地联动预案,加强军地应急联合训练演练。强化应急管理部门之间业务联系,努力实现调度有序、资源共享、应对有力。加强现场指挥官的统筹协调能力,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辅助决策作用,全方位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决策支持水平,提高现场应急处置水平,实现指挥调度一体化、现代化、扁平化。健全应急管理专家工作制度,开展应急管理专家的选聘工作和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健全“行政专家”和“业内专家”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处置水平。完善政府与社会救援力量的协同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搭建协作服务平台等形式,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企业自建的应急救援队伍提供社会化救援有偿服务,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加强与粤闽赣毗邻九市应急联动合作,进一步提升跨区域、跨流域协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切实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以突发事件分类为标准,细化完善各项应急预案,推动全市应急预案系统化,进一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以情景构建为方向,编制梅州市基于情景构建的应急预案。开展专项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编制(修订)工作,指导县级政府制修订相应预案。定期组织开展桌面演练、“双盲”演练和示范性专项预案演练,根据演练结果,落实演练评估制度,加强对应急预案动态进行修订更新,确保应急预案的持续科学性和实用可操作性。

  (三)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加强安全综合监管工作。

  ⒈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动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及我市实施意见,组织修订《梅州市党政部门及中央、省属驻梅有关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厘清新业态新领域监管职责,优化完善安全生产、消防工作考核机制,组织开展年度全市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消防工作考核。启动全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用好约谈通报、警示曝光、建议提醒等“组合拳”,落实属地、行业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严格落实事故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强化事故警示教育,健全完善并落实事故整改评估制度,跟踪评估较大以上典型事故调查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⒉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监督指导企业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规定配齐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员工培训合格上岗制度,加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企业员工安全培训合格上岗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企业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建立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明确岗位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督促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深入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加大对事故企业及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推行企业负责人事故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

  ⒊创新安全监管方式。落实行业领域重大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制度。推行实施分类分级监管执法制度,全面落实企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建立完善“互联网+安全监管”工作制度,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强与“放管服”改革相配套的事中事后安全监管。坚持严格执法与指导服务并重制度,推动落实对高危行业领域重点企业执法检查全覆盖,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等工作。建立“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鼓励企业职工、社会公众等检举重大风险隐患和企业违法行为,推进落实举报奖励政策。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推动高危行业企业规范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督促高危行业企业全面依法依规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落实安责险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技术规范。研究建立安全生产信用分级分类制度,发挥好“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和警示作用。

  (四)持续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狠抓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工作机制落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道路运输安全整治。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巩固提升县乡公路安全隐患治理效果,推进实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依法加强对老旧客车的重点监管,加强对货车辅助制动装置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治超信息监管系统,严格落实治超“一超四罚”措施,基本消除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等违法违规突出问题;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督促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运输车辆和驾驶人动态监管,督促客运车辆司乘人员规范使用安全带,对存在重大隐患的运输企业实施挂牌督办,持续深化“离危风险企业“终生兼驾人员”等曝光行动;依法严查严处客运车辆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动态监控装置应装未装、人为关闭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清查“黑服务区”“黑站点”“黑企业”“黑车”。

  消防安全整治。组织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指导各地制定实施“一城一策、一区一策”综合治理方案,分类分批完成督办整改。针对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轨道交通、石油化工等重点场所,制定实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方案,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聚焦老旧小区、电动车、外墙保温材料、彩钢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三合”场所、城乡接合部、物流仓储等突出风险以及乡村火灾,分阶段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全面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教育、民政、文化广电旅游、卫生健康、宗教、文物等重点行业部门建立完善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整治目标任务,推动本系统单位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等信息技术,推动建设基层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建成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分级建成城市消防大数据库。

  建筑施工安全整治。完善建设各方主体安全责任制,建立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强制培训制度。制定完善适合装配化施工特点的安全管理及监督检查标准。开展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达标活动,推行安全行为标准化和安全防护控制标准化。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完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用信息数据库,在资质审查、备案登记、评优、评奖等市场运行和监管环节中作出差异化管理,强化社会监督,及时公开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管理信息。

  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安全治理。规范民用爆炸物品生产和流通环节危险源管理。推广智能制造设备,推动智能化、少(无)人化生产线建设,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整治。深化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特种设备监测、评估、预警、处置机制。加强中小学生电梯安全教育,推进电梯安全教育进学校。加强电梯安全公益宣传,向公众普及电梯安全知识。

  民航、铁路、邮政、水上和渔业船舶安全整治。强化可控飞行撞地、跑道安全、空中相撞与危险品运输等重点风险治理,深化机场净空保护、鸟击防范等安全专项整治。落实铁路沿线环境安全治理各方责任,依法查处违规行为。加强寄递渠道安全整治,升级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位一体”防控模式,坚决将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等禁止寄递物品堵截在寄递渠道之外。加强“四类重点船舶”和“六区一线”重点水域安全监管,开展船舶渡口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严厉打击渡船超航线、超乘客定额、超核定载重线、超核定抗风等级冒险航行,加快推进巡航救助一体化船艇和海事监管、航道保障装备设施、船舶应急设备库建设。开展渔船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渔船超员超载、超风级超航区冒险航行作业行为。

  农业机械安全治理。建立农机市场准入、强制淘汰报废和回收管理制度,推进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免费实地安全检验。严格查处无牌行驶作业、无证驾驶操作、假牌假证、酒后驾驶、违规拼装农机等行为。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推广应用移动式农机安全技术检测和农机驾驶人考试装备。推进农机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全市农机安全监理网络信息系统。

  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整治。完善工业园区等功能区监管体制机制,落实园区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明确职责分工,配齐配强专业执法力量。推进工业园区智慧化进程,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率100%。制定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规范工业园区规划布局,严格进园入园项目准入,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内企业,完善公共设施,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工业园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开展工业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按照“一园一策”原则,限期整改提升,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封闭化管理。

  危险废物等安全整治。全面开展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排查,对属性不明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鉴定,重点整治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确保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建立部门联动、区城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督促企业对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组织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和隐患排查治理。

  深入开展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按照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要求,深入推动实施大型综合体、地下管廊火灾隐患综合治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专项整治,完善城镇建成区消防站、消防装备、市政消火栓等基础设施,推动老旧小区、城中村更新改造,强化城市公共场所供用电设施防水防触电措施落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加强城市道路桥梁防灾安全管理,强化城市绿化防风防护,持续深入开展临时建(构)筑物专项治理,有效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损失。全面梳理排查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区域、老旧管网集中区域、地下人防工程影响区域主要道路的塌陷隐患,加强地下工程施工现场周边沉降变形监测监控,有序推进存在渗漏隐患的老旧管网改造,完善城市道路塌陷的巡查防控常态化机制,加大道路、市政管网等城市重大公共设施的检查力度。

  (五)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随时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⒈加强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识别和立体监测能力。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城市内涝风险预警、风险信息共享与发布,整合全市通信、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信息系统基础资源,建设多平台、多通道、多终端的应急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提高应急预警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传输、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公众覆盖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不断更新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图集。健全灾害风险管理的标准、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体系,提升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灾害综合研究,建立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制度,面向重大工程、重点区域(城镇)开发等开展自然灾害区域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工作。

  ⒉加强防御工程建设。严格落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9306—2015)和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把抗震设防贯穿于工程选址、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验收、使用、管理的全过程。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工程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地质灾害治理、防汛抗旱、避让搬迁安置、城市防洪排涝、森林火灾、火灾高危区(高风险区)综合治理等防御工程建设。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落实建设工程防灾减灾设防标准,提高城乡建(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灾害防御能力和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推动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加强包括应急避难(险)场所在内的基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城市和重点工程活断层探测。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

  ⒊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救灾应急装备建设,重点配备应急通讯保障设备和高精度灾情信息获取装备。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统筹建设乡、村救灾物资储备点,建成市、县、镇、村四级协调联动救灾物资信息管理平台,提升物资储备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应急处置和救灾保障能力建设。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建设。

  ⒋提升防灾减灾科技能力。积极开展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加大对防灾减灾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防灾减灾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协同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培养,组织开展防灾减灾评估技术、生态环境功能评价体系研究。

  ⒌做好救灾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地方为主、上下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发展改革、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共同参与以及军地联动的救灾物资紧急调运应急联动机制。加快建设救灾物资储备网络。遵循就近存储、调运迅速、保障有力的原则,统筹推进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形成规模合理的“市—县—镇”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全面落实救灾物资分级储备。市、县两级储备具有区域特点的救灾物资,镇(街道)和城乡社区视情储备一定数量的棉衣、棉被等生活物资以及简易的应急救援工具。

  (六)推进森林防灭火基础建设,努力防范火灾事故。

  ⒈推进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完善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升级改造现有的火险要素监测站和可燃物因子采集站,新建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30个、森林因子电子显示屏20块、配备手持森林火险监测仪50台。加密林火视频监控和高山瞭望,实现森林火情24小时不间断监测和自动报警。新建视频监控系统300套,并接入市森林防灭火视频监控网络系统。在适宜人工瞭望监测的林区,新建瞭望塔(台)10座。

  ⒉推进森林防灭火信息管理与指挥系统建设。重点加强森林防灭火指挥中心、森林防灭火业务软件应用系统和运维保障系统的森林防灭火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全面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森林防灭火指挥管理能力。

  ⒊加强森林防灭火队伍能力建设。森林消防专业队伍标准化建设,实现新建和现有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化。加强以水灭火设施设备建设,配备森林消防水车30 辆、森林消防水泵1000台、设置森林消防水池400处,使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具备以水灭火能力,提升控制森林火灾的效果。完善专职护林员队伍装备建设,为专职护林员配备摩托车1000辆,望远镜2000台、红外探测仪300台、巡护服5000套。

  ⒋推进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设。配合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升级扩建1个航站,建设4个中心基地、6个驻防基地、112个机降点”的发展布局,推进驻防基地、机降点、通讯装备和无人机建设,不断推进广东省森林航空消防中心基地在梅州市落地建设工作。

  ⒌推进林火阻隔系统建设。重点加强生物防火林带维护和建设,推动各县(市、区)结合实际自行建设森林防火应急道路、防火线等阻隔系统。

  (七)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维护矿山安全发展。持续推进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非煤矿山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⒈强化源头治理。提高非煤矿山安全准入门槛,严格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实施淘汰关闭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三个一批”措施,全市关闭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企业及尾矿库销库销号10座以上,强制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确保金属非金属矿山第一批和第二批禁止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全部落实到位,全面完成安全风险综合评估、安全生产风险“一张图”“一矿一策”工作。梅州市智慧矿山管理系统全面建成运行,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完善,切实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有效遏制事故,明显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整体水平。

  ⒉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非煤矿山企业主动报告安全生产风险制度,推动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承诺制”。督促企业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推动非煤矿山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升级和安全生产规范化工作。严格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发布非煤矿山安全监管权力责任清单,明确相关部门非煤矿山安全责任边界,大力消除监管盲区和制度漏洞。建立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和会商研判机制,加大对重点地区非煤矿山安全工作督导力度,推动落实重点地区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全面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深化“三项监管”工作机制。

  ⒊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将打击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贯穿三年行动全过程,重点打击整治整合后的矿山管理不规范、整合不到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履行不严格、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未办理延期手续、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照抄照搬、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未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或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不全面、不按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建设生产、未及时填绘图纸、现状图与实际严重不符、《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中规定的重大事故隐患等突出问题和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强化典型事故防范措施落实,提升非煤矿山本质安全水平。

  ⒋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支撑能力。严格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能力考核及特种作业人员安全资格管理,实现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借助微信、“一键通”等便捷高效的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非煤矿山从业人员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着力构建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和监督机制。推动技术力量不足的非煤矿山企业与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签订长期服务协议。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在非煤矿山领域全面落实。

  (八)强化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持续保持安全稳定。

  ⒈严格安全准入制度。在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推动实施多部门联合审批。落实禁、限、控措施,严格执行《梅州市危险化学品禁止、限制和控制目录(试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严格实施源头治理。配合统筹安排危险化学品行业产业布局,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企业周边安全距离。

  ⒉加强危险化学品风险点危险源排查管控。督促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部接入广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对危险化学品风险点危险源实现全市“一张图”监控,对危险化学品风险点危险源的安全现状、证照情况、隐患排查、执法检查情况收集和实时监控,实现信息化管理。根据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点危险源的底数、分布和安全状况,按照“分区域、分级别、网格化”原则,实施差异化管理。落实企业安全内部分级管控岗位责任,重点加强对城市危险化学品企业、石油储罐区等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管控。加强“两重点一重大”安全管控,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建立应急管理部门与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实现专业监管人员配比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的要求。

  ⒊健全烟花爆竹经营、运输、储存和燃放各环节安全监管机制。优化烟花爆竹经营单位规划布点,严格实施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准入,大力推进烟花爆竹仓库改造提升,全面推行应用烟花爆竹流向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烟花爆竹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深入开展烟花爆竹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推进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加大部门联合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烟花爆竹领域非法违法行为。

  (九)持续开展工贸行业安全治理,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工贸行业企业接入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和隐患排查信息系统,对工贸行业企业风险点危险源实现全市“一张图”监控,运用安全生产不良行为“黑名单”制度和联合惩戒机制,大力推进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督促企业应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辨识、排查安全风险,建立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

  ⒉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继续深化粉尘防爆、氨制冷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等专项整治,督促企业完善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素质,杜绝违章违规作业行为。

  ⒊扎实开展执法检查和明查暗访工作。继续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持续做好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检查和明查暗访,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公开通报有关事故案例和典型问题,警示约谈发生事故和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负责人,推动专项整治工作有效落实。

  (十)不断推进“四个一”和“十个有”建设,筑牢镇村两级应急管理基础。

  ⒈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适应“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四个一”建设为抓手,打造过硬的镇村应急管理体系。一是健全一个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明确镇级应急管理机构职责,构建应急管理网格化管控体系,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纳入网格重要工作内容,实行网格化管理措施,打通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二是组建一支“一专多能”“全灾种”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提升队伍的实战能力,着眼大应急开展工作,坚持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打通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三是搭设一个应急指挥平台,通过借助政法系统的综治网络平台,将应急指挥平台进一步延伸到村(社区),融合对接三防、气象、森林防灭火、综合治理、喇叭村村响、应急视频会商等信息系统,实现省到村五级互联互通,打通应急指挥“最后一公里”。四是高规格建设一个应急物资仓库,实行信息化、制度化、社会化管理,打通应急保障“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护网,努力实现顶层设计与应急管理末端的融会贯通,进一步打造过硬的镇村应急管理体系。

  ⒉以农村防灾减灾“十个有”(即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形图、有明白卡、有应急通信、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工作为抓手,全面加强村(居)防灾减灾救灾建设,确保日常有宣传、风险广知晓、灾前有预警、灾中可避险、受灾得救助,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真正发挥村(居)委会神经末梢和保安作用。

  (十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执法效能。

  ⒈按照中央、省的统一部署,推进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创新监管执法方式,全面推行信息化移动执法。以信息化技术推动科学化监管,通过广东省安全生产执法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健全安全执法管理、案件办理、事故处理等一系列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深入推进执法终端、现场视频执法、大数据处理,从而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

  ⒉推动安全生产执法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生产执法“八个统一”(队伍牌匾名称统一、队伍管理制度统一、执法装备服装统一、执法检查标准统一、执法办案流程统一、执法文书填写统一、执法案卷归档统一、执法礼仪和用语统一)。

  (十二)加快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

  ⒈按照规划引领、集约发展、统筹建设、扁平应用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思路,从实战需求出发,瞄准融合指挥、应急通信、短临预警、全域感知、数据智能“五大主攻方向”,加强市、县、镇三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和集约建设。市、县充分利用省厅统建系统,重点开展感知网络联网和应用系统对接集成。

  ⒉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力量建设,充分利用各类应急通信保障资源,以消防救援队伍为主提高重大灾害事故前方指挥部和救援现场通信保障能力;建立全灾种应急通信手段,实现视频会议系统、手机、固话、卫星电话、移动指挥车、手持单兵等多种通信终端融合联通,确保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条件下通信畅通。

  ⒊建设应急感知网络。将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应急处置现场等方面感知数据接入广东省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和隐患排查整治信息系统。同时,持续推进卫星通讯网建设。通过应急指挥信息网与部级天通统一接入服务系统对接。获取梅州市天通卫星终端的位置、设备状态、资费情况等信息,实现对本市天通卫星移动终端的管理。

  (十三)加强宣教培训,全力提升应急管理意识和能力。

  ⒈健全应急管理宣传“五进”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全市应急管理宣传“五进”工作。充分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森林防火宣传周、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⒉组织开展全市应急管理大培训,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利用现代宣传媒体,进一步加大应急管理培训教育宣传和应急知识传播力度。建设安全文化体验场馆,构建市民安全文化教育培训新体系,提升全民安全文化意识。开展应急管理文化精品创作和推广活动,不断提升公众应急意识和能力。

  ⒊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强安全生产理论考试点和特种作业操作证(低压电工、高处安装、维修、拆除作业和登高架设作业)实操考试点的管理和维护。规范安全培训机构监督检查,严把安全培训考核关,全力提升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操作人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四)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打造过硬应急管理队伍。

  ⒈认真贯彻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在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组织开展政治忠诚教育,教育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⒉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效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干部职工文明程度和人文品位。

  ⒊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系统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约束力,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加强经常性纪律教育,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扎紧制度笼子,有效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四、重点工程

  (一)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全面推进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以及应急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完成各县(市、区)比例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成果整合集成工作。开展雁洋镇、高陂镇和隍镇3个重点镇比例尺1∶1万地质灾害勘查示范项目。建成统一领导、部门联动、上下协调、机制灵活、职责明确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成集监测、预警、预报和采集为一体,连接省、市、县、乡镇四级的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完善群测群防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健全群测群防“三查”工作制度,加强人员配备,为群测群防人员配置巡(排)查终端。完善各县(市、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完善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库及排查系统,完成与市排查库及排查系统对接。积极筹集各方资金,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工程治理和专业监测的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整治全市在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全市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的排查,建立风险点管理台账,制定综合治理措施,大幅降低农村削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技术指导体系以及应急专家队伍建设,通过信息系统升级和应急装备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演练和科普宣传,提高群众防灾避险能力。

  (二)防汛抗旱重大工程。健全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体系,进一步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完成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抗旱水源建设,完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增强重点区域和城乡抗旱能力。继续推进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继续推进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完善监测和预警系统平台,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及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加强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和防汛抗旱能力建设,编制重点城市洪水风险图和重要流域洪水调度方案,逐步建立流域联合防洪调度机制。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构建市、县两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体系和覆盖全市的防汛物资储备网络。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基层体系,建设水库联合调度体系和防汛抗旱决策支撑体系。建设完善水文基础设施,提高水文站网测报信息化水平,提升水资源监测能力。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重点规划建设益塘水库、凤池水库等一批水源应急工程。

  (三)气象灾害防御重大工程。优化和升级区域自动气象站网,推进村村有气象观测站建设,在地质灾害多发区、高速公路重点路段和服务区等关键区域监测盲区加密建设自动气象站。面向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交通、旅游、电力、重点单位等建设完善行业气象观测站。建设基于精细化GRAPES数值预报系统的梅州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平台和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平台。升级完善梅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影视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靶向发布系统,调动社会资源拓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扩大信息覆盖面。建设集灾害实况、定量评估、影响预报、风险预警为一体的智能化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平台,健全镇村应急气象综合服务体系。有序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编制市县级1∶5万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加强现代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和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建设基于影响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评估系统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四)防震减灾重大工程。完善地震监测点网布设,提升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提高地震监测预警水平与应急救援能力,重点提升以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地震监测预报、城镇地震灾害风险防御、地震应急救援响应与处置等为主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继续建设梅州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新建有关技术系统,新建与改建基准站8个、一般站37个。实施预测预报能力建设和实验场平台建设。开展防震减灾基础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地震灾害风险防御与应急处置一体化工程。实施全市城镇地震灾害风险防御工程、地震科普教育与应急救援培训能力建设。

  (五)测绘保障重大工程。建设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实施灾区现场影像获取等应急测绘,开展灾情监测和空间分析,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深度应用,为常态化减灾和灾害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和紧急救援等提供测绘保障服务。每年定期更新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继续测制与更新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建设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监测城市生命线,构建智慧地下空间。开展城市燃气管网、排水管网以及长距离油气干线隐患排查,摸清地下管线结构性隐患和危险源分布,建立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并每年定期更新,为城市地下管线隐患整治、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提供基础保障,切实提升城市灾害监测和地下空间安全管理能力。

  (六)森林火灾防控重大工程。强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火灾应急处置机制,推进预警响应规范化、火源管理法制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装备建设机械化、基础工作信息化。实施重点火险区大型装备建设和防火应急道路建设项目;实施森林重点火险区以水灭火设施设备及专业队营房建设项目,完善林火预警监测系统、森林防火通信系统和信息指挥系统。

  (七)综合减灾重大工程。推进综合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建设,完善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功能,提升基层减灾救灾信息化水平,增强技术保障与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实现救灾物资储备库市县全覆盖,灾害多发和边远乡镇全面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提升救灾物资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加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设市、县、镇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全市救灾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县(市、区)新建避难场所,在每个镇(街)建设能够满足居民较长时间避难的应急避难点。建设30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全市应急广播系统,实现与国家、市应急广播平台、其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互联互通,向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服务。

  (八)广东省矿山救援梅州基地建设。按照梅州市人民政府与原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签订的《共建广东省矿山救援梅州基地框架协议》,省、市共同建设广东省矿山救援梅州基地。该基地集救援、培训、演练为一体,适应全天候、多灾种、服务粤东五市、辐射闽、粤、赣三市的应急救援队伍集训基地,为粤东五市的矿山企业提供应急救援、矿山预防性安全检查、应急知识培训等技术服务。整个项目分四期建设,已完成综合业务用房、围墙、水沟、值班室、门楼、室内训练场等一、二期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正在三期建设工程项目高温浓烟训练巷道和室外训练场的建设。四期建设工程项目主要有职工饭堂、职工宿舍、应急物资仓库、基地供水、供电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并依托矿山救援基地打造全市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

  (九)广东省梅州森林航空消防基地建设。按照《广东省森林防火规划(2017—2025)》《广东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行动方案》要求和市应急管理局的统一规划,在梅州建设广东省森林航空消防区域性中心基地,进一步发挥梅州在粤东、粤北地区的森林航空消防作用。该建设项目包括起降场地主体工程、油库、机降队宿舍、物资仓库、室外训练场、临时停机坪、道路、门卫室及相关生活公用设施等,预计用地总面积200亩以上。

  (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按照国家、省有关工作部署,结合梅州实际,组织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安全、应急、爱路护路宣传教育“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推进安全文化宣传公园、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区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让广大市民在休闲中学习、体验安全知识,增长防御自然灾害知识能力。强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与演练,提升公众识灾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本规划由梅州市应急管理局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加强市、县应急管理部门及市有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动。各县(市、区)建立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县(市、区)应结合实际组织编制本规划的实施方案,分解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规范有序推进。市级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加强指导、组织、协调以及监督、评估规划实施情况,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顺利实现。

  (二)完善保障措施。完善应急管理投入保障体系,建立政府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专项资金与安全监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相适应的投入保障制度,统筹各级资金专项用于相关工作。督促企业保证安全投入,加强隐患治理、安全生产教育、安全设施和装备投入。深入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政策,大力推动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建筑等高危和重点行业领域有序开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加大安全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对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的资金支持,依靠科技推进安全生产水平提升。积极拓宽安全投入渠道,加强对社会和金融资本的引导,构建政府、企业及社会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

  (三)引导全民参与。拓宽和畅通安全生产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信箱,统一和规范“12350”“12345”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公众的公开监督。完善与规范应急管理信息发布制度,发挥新闻媒体对应急管理宣传和监督作用。加大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普及应急知识的力度。引导媒体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宣传报道,加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曝光。发挥群众举报投诉有功奖励制度,鼓励和调动广大群众发现和举报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发挥工会、共青团、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对安全生产监督作用,保障劳动者正当的安全生产权益,确保劳动者正常行使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四)严格责任考核。完善责任指标体系,严格责任考核,把安全生产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县级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推动建立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其考核制度。

  附件:

梅州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工程项目表

序号

名称

建设项目内容

1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⒈.8个县(市、区)比例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成果整合集成项目

2

⒉梅县区雁洋镇、大埔县高陂镇和丰顺县隍镇3个重点镇比例尺1∶1万地质灾害勘查示范项目

3

⒊全市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4

⒋全市在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项目

5

⒌全市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排查治理项目

6

⒍全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

7

二、防汛抗旱工程

⒈全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项目

8

⒉全市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抗旱水源建设项目

9

⒊大埔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

10

⒋全市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项目

11

⒌全市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12

⒍全市防汛抗旱能力建设项目

13

⒎益塘水库、凤池水库、丰顺教堂水库等水源应急工程规划建设项目


14

三、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⒈区域自动气象站网优化和升级项目

15

⒉行业气象观测站建设完善项目

16

⒊梅州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平台和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平台建设项目

17

⒋梅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影视气象服务系统升级完善项目

18

⒌智能化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19

⒍市县级1:5万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地图编制项目

20

⒎现代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建设项目

21

四、防震减灾工程

⒈梅州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项目

22

⒉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建设和实验场平台建设项目

23

⒊防震减灾基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24

⒋地震灾害风险防御与应急处置一体化工程建设项目。

25

⒌全市城镇地震灾害风险防御工程、地震科普教育与应急救援培训能力建设项目

26

五、测绘保障工程

⒈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项目

27

⒉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建设工程项目

28

⒊城市燃气管网、排水管网以及长距离油气干线隐患排查治理项目

29

六、森林火灾防控工程

⒈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项目

30

⒉重点火险区大型装备建设和防火应急道路建设项目

31

⒊森林重点火险区以水灭火设施设备及专业队营房建设项目

32

七、综合减灾工程

⒈综合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建设项目

33

⒉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34

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35

⒋县(市、区)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36

⒌30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项目

37

⒍全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项目

38

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⒈感知网络联网和应用系统对接集成项目

39

⒉应急通信保障力量建设项目

40

⒊应急感知网络建设项目

41

九、广东省矿山救援梅州基地建设项目

⒈高温浓烟训练巷道建设工程项目

42

⒉室外训练场建设项目

43

⒊职工饭堂、职工宿舍、应急物资仓库、基地供水、供电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项目

44

⒋全市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45

十、广东省梅州森林航空消防基地建设项目

⒈建设项目包括起降场地主体工程、油库、机降队宿舍、物资仓库、室外训练场、临时停机坪、道路、门卫室及相关生活公用设施等

46

十一、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项目

⒈安全文化宣传公园建设项目

47

⒉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区建设项目

48

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项目


政策解读:《梅州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解读

政策图解:关于《梅州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媒体解读:《梅州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出炉 实施14项任务10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