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公文 > 市政府文件
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814
发布机构: 梅州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9-06-03
名  称: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 发布日期: 2019-06-03
文  号: 梅市府〔2019〕11号

梅市府〔2019〕11号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

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的部署,加快培育我市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现就加快推动我市绿色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按照市委七届六次全会要求,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积极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合作,推动绿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路径,在深入推动“一区两带六组团”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全省生态发展创新区,打造成为中国生态谷,为构建“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新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世界客都•长寿梅州”提供新动能,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统筹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将自然生态优势和客家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降低发展的环境负荷,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脱贫奔康的有机统一。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主动对接大湾区乃至全国、全球绿色产业创新资源,大力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技术能力提升、促进创新人才集聚,围绕重点产业、新型业态、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绿色产业加速形成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的新局面。

——全链联动,融合发展。强化建链、补链、强链,推动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第二产业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环节延伸,做好“生态+”“文化+”“旅游+”和“体育+”等文章,推动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多业态融合,以“互联网+”推动智慧融合,构建全产业链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内引外联,借力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及客属地区产业合作,加快融入大湾区,实现“三进一出”,即人进来、新产业进来、龙头企业进来、货出去,增强发展的外部支撑。

(三)主要目标。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七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形成“5311”绿色产业引领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格局,绿色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产业链更加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成长,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绿色产业的总产值力争达到4000亿元,大文旅和特色现代农业分别达1000亿元,大健康、互联网、电子信息分别达500亿元,建材、机电制造分别达200亿元,体育、烟草、电力分别近100亿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五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烟草、电力、建材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绿色低碳新型发展,持续巩固传统产业支柱性地位。

1.推动烟草产业提质发展。

积极争取稳定产能,调整优化烤烟种植布局,打造优质烟区镇、烟区村,实施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生产,打造广东省生态型精品卷烟生产基地。以梅州卷烟厂等企业为龙头,持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在优质烟草品种选育、卷烟调香、特色工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2.推动电力产业优化发展。

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升火电、水电等传统能源行业运行水平,鼓励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支持广东电网在我市发展,重点做好梅州五华(琴江)50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帅乡输变电、梅汕高铁梅州西、丰顺东牵引站供电工程等电网建设及改造项目,大幅提升电力消纳及外送能力,畅通我市和大湾区之间的能源传输。

3.推动建材产业转型发展。

以塔牌集团、皇马水泥、油坑建材等企业为龙头,依托国家水泥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推动传统建材向节能、环保新型方向转型。支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及室内装修构件、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等为重点的装配式建筑材料。

4.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发展。

主动顺应大湾区通讯产业向5G转型、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总体趋势,大力发展以电子基材和智能视听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创新平台,提升自主设计能力。

推动电子基材产业加速升级。以博敏电子、超华科技、嘉元科技等企业为龙头,以东升工业园为重点,加大整合升级力度,推动形成以科技型大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发展格局。依托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梅州高端电路板产业)基地,主动对接大湾区5G通讯、智能驾驶和智能家电产业链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创新平台,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共同研发和同步设计等,加快由中低档产品向高档产品为主转型,从制造加工向设计制造一体化为主转型,推动电路板产业进入大湾区产业链前沿技术领域。

加快发展智能视听设备产业。立足丰顺电声产业集群,打响“丰顺电声”自主品牌,创建“中国电声之都”。充分发挥电声产业集群技术标准联盟在集智创新、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和推进产品标准化中的积极作用,稳步推进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应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智慧发展水平,推动电声产业向电声核心元器件制造和终端产品制造转变,由扬声器配件为主向多媒体音响、汽车音响、手机、微电声器件等智能视听产品布局。以汤坑镇电声(汽车音响)产业特色小镇为依托,加快中国(丰顺)电声产品国际采购中心、中国(丰顺)国际电声博览中心建设,提升电声产业国际化水平。

5.推动机电制造产业集群发展。

抓住汽车工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机遇,重点发展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为重点的机电制造产业,加快融入广深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打造大湾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以广汽零部件产业园为重点,加大对广汽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动力总成、底盘(传动系统、行驶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架等)等关键零部件企业,继续引进纯电动、车载通讯、车载娱乐等汽车电子类企业,加强上下游配套,促进产业链延伸完善。支持BPW车轴、风华环保等骨干企业增资扩产、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机器人及智能设备应用。

(二)加快培育三大新兴特色产业。

以大文旅、互联网、体育三大新兴特色产业为重点,走新产业新业态引领发展的道路,深挖文化底蕴,对接创新创意资源,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与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同步发展。

1.推动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全面开展“美丽梅州•美好家园”行动,建设生态美、环境美、产业美、人文美、生活美的美丽梅州。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多种文化旅游业态,提升景区经济,推动精品景区创建5A行动,形成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高水平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市,打造华南地区一流旅游目的地、全省文化高地、岭南生态之美体验地。

发展文化旅游。支持应用山水实景演出、舞台表演、影视摄制、新媒体展示等方式传播“客家印象”。培育文化旅游演艺市场,以鼎盛翼天“客都人家”等文投项目为龙头,引进国内外知名创作及项目运营团队,开发集客家风情演艺、民间艺术创作、民俗节庆等为一体的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支持演艺项目走出梅州,走向世界。支持依托客家山歌、广东汉剧、广东汉乐等发展特色节庆活动,打造一批新型城市品牌节庆。推动“丰顺县埔寨火龙”“兴宁市径南镇星耀村元宵火把节”“平远六月六民俗文化节”等民俗文化活动与旅游深入结合,提升游客参与度,塑造梅州节庆品牌。发挥客家文博会、客都文创智库等作用,推进客家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海丝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交流和传播。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动漫游戏、广告设计和创意研发等新兴文化产业,推进与旅游相关的文艺创作、文化创意发展,把梅州变成文化内涵丰厚的城市。

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以山水生态旅游为主的景区经济,以五指石、雁南飞、八乡山、熙和湾、长潭水库等景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景区,提升旅游产品、线路、品牌,支持精品景区积极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与5A级景区。依托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发展水利观光旅游,带动韩江水文化观光带发展。以南台山、神光山、镇山及梅县阴那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重点,探索森林探险、森林康养等森林旅游新业态,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发展红色旅游。依托叶剑英纪念园、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九龙嶂等红色经典景区、景点,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挖掘《寻乌调查》等新红色文化资源,突出红色文化底蕴,打造古驿道沿线景观特色,发展古驿道体验红色旅游。推进三河坝干部学院建设,加强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和现场教学点建设,把梅州打造成为华南地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和干部培训基地。

发展工业旅游。鼓励产业园区、集聚区发展特色工业旅游,支持大埔依托高陂青花瓷小镇,挖掘“青花”文化,拓展陶瓷文化游路线。培育梅州工业产品旅游购物品牌,鼓励开发特色农产品、工艺陶瓷、客家娘酒、文化纪念品等文化旅游商品,鼓励设立文化旅游商品专营店和展销区,畅通销售渠道。

发展都市旅游。以梅州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园(基地)、梅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攀桂坊文化创意街区、客天下、时光梅州、珠宝小镇等项目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集旅游接待、文创研发和交流、体验为一体的城市旅游项目。推动江北老街区、百侯古镇、松口古镇等城市重要节点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客家美食街、风情步行街、文化创意街。以主题城市、山水城市、田园城市新理念,把江南新城、芹洋半岛建设成为城市客厅、梅州美丽经济样板。

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村屋、美丽村道、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河溪等“五美”乡村,深入推进“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发展,大力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果园变乐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实现农村景区化。以雁洋、留隍国家级特色小城镇为重点,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农耕体验、农田观光、民宿客栈、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创建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美丽山水田园综合体、科技园、创业园,打造一批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实现美丽经济化,全力推进乡村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提升旅游品牌。借助世界客都、叶帅故里、国际慢城、长寿之乡、足球之乡、温泉之城等旅游名片,积极参与和策划申请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等高品级的、含金量高的品牌创建活动,完善梅州旅游品牌体系,加大梅州旅游城市形象宣传推介力度,扩大梅州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加快市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主城区高端旅游接待能力。着力招引旅游配套产品生产企业与我市开展合作,开发系列旅游配套产品。大力支持旅游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围绕重点景区,完善吃、住、购、游消费服务体系,加强景区间、景区内游乐元素联动和消费功能整合,打造具有强综合效应的景区经济。以“客家菜师傅”工程为重点,弘扬客家饮食文化,扶持一批客家菜名企、名店发展,积极以连锁等形式向全国各地辐射。扶持大埔小吃和蕉岭三及第、梅县腌面等客家小吃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把梅州打造成客家美食之城。以广州酒家汤膳类食品研发项目落户我市为契机,示范推广“知名品牌+生态种养基地”模式,加强与大湾区餐饮名店名企及连锁机构合作,共同打造粤菜供应链服务平台,加强食材采购、食品加工、物流配送、人才培训、菜品研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2.推动互联网产业全链条发展。

推进大数据存储、处理、应用、智能硬件及配套信息基础设施等全链条发展,把梅州打造成为大湾区大数据后台、粤北智慧产业基地。

建设大湾区大数据后台。争取推动我市成为大湾区金融、商贸、航运、物流、海关、通讯等数据的大数据备用存储后台,稳步发展云计算服务中心。以广梅共建省级大数据产业园为主要载体,以广东115科技为先行者,充分利用穗梅共建等契机,大力招引互联网企业在我市设立数据存储中心,将大数据存储环节向我市转移。

发展互联网下游产业。以广梅园大数据产业园、兴宁互联网产业园、东升物联网小镇为依托,以梅州乡贤互联网从业人员为重点对象,招引汇聚一批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加工、软硬件配套企业,稳步发展大数据产业链。以紫晶存储等为龙头,积极发展智慧硬件设备制造产业。以金山云、台湾智邦、北大方正等一批知名企业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提供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服务外包、数字创意、电子商务等增值应用和衍生服务企业,打造“互联网+”新业态。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推进“宽带梅州”“光网梅州”等行动,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建设,加大互联网产业在各领域各行业的推广应用。支持大湾区互联网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在我市建设教育实践和培训基地。

3.推动体育产业多元发展。

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二甲一超”足球队的地级市的号召力,以打造中国“足球特区”为引领,发展“足球+”大产业,带动“体育+”产业多元发展,拉动体育消费,做大体育经济。

发展足球产业。以足球产业为核心,构建足球俱乐部运营、足球赛事、足球教育、足球培训等产业链条,打造中国足球特区和国内一流的足球运动城市。积极推进足球人才事业发展,以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足球培训业,积极争取一批国家队、省队培训基地落户我市,大力发展青少年夏令营与冬令营体育休闲活动。依托世界球王李惠堂故居、足球博物馆、足球小镇建设梅州足球文化展示平台。引导以足球为核心产品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支持足球(体育)类企业积极从事足球运动器材、设施装备研发等。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足球(体育)生活云平台及足球(体育)电商交易平台,打造足球(体育)产业运营商集聚地。

发展赛事经济。构建以“客家杯、青年杯、球王杯、足协杯”四大杯赛传统赛事及“校园、职工、镇村、草根”四大足球联赛为主的梅州特色品牌赛事体系。以足球职业联赛为龙头,结合一县一特色品牌赛事,重点打造丰顺国际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平远站)、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梅州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利用梅县区曾宪梓体育场、梅县文体中心和五华县奥体中心等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引进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国际顶级赛事和举办国际重大赛事(如“一带一路”客家杯国际足球邀请赛、四国女子足球邀请赛等),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全国性、区域性品牌赛事。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专业社会力量举办城市马拉松、足球、篮球、自行车、徒步、自驾露营等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体育品牌赛事体系,提升梅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展运动休闲多元业态。大力发展攀岩、漂流、定向越野、户外拓展、山地自行车等探险类户外体育运动,着力引进山地户外营地、自驾车房车营地、划船、登山等休闲体育,稳步推进推动一批羽毛球、网球等竞技体育,鼓励支持太极、武术等养生体育发展,形成多业态并举的体育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快全国首家足球特色小镇—五华县横坡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结合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打造一批乡村体育旅游综合体,形成一批新型健康休闲场所。加强体育技术培训、咨询等健康运动服务市场培育。围绕训练和休闲群体,发展VR制作、健康档案、运动分析、体质监测、康复方案等健康管理新业态。

(三)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

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扩大优化南药种植、拓展延伸中医药产业链条,促进中医药、医疗服务、健康养生产业加快发展,把梅州建设成为粤闽赣边重要的医疗康养高地、全国知名的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基地、职业休养疗养和拓展培训综合中心。

发展特色南药种植。积极发展以梅片树、红豆杉等龙头产业为重点的特色南药产业,加大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划分区域和品种,推进中药材主产区种植业发展。发挥南台南药种植基地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大中型制药企业、通过GAP或GMP认证的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药材基地。全面推行中药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大力发展特色药材,突出特殊品质、特色质量和声誉,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发展生物制药及医疗装备制造业。壮大中医药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广药大健康产业园中药资源储备中心、现代中药炮制中心、中药检测配送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推动各种生产要素聚集。支持绿十字、科伦药业等企业发展,重点推进生物制药、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芯片、基因技术等重点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支持嘉应制药、康奇力、新南方青蒿药业等本地企业发展,积极开发中药饮片、植物提取物、特殊用途化妆品、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加强与中国医药集团、广药集团、康美药业等大型医药企业合作。支持引入一批中医药科研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推进特色原料技术创新,延伸发展辅料药,提升中医药制造技术水平。积极引进数字化医疗装备、智能康复装置、可穿戴医疗设备等新型医疗器械产业。

打造医疗服务产业高地。继续加强市、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加强镇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市人民医院、粤东医院等为龙头,不断提升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引入高端医疗人才,提高诊疗和服务水平,提升医院运营水平,争取新创2—3家三甲医院,打造成为粤闽赣边的医疗高地。加快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完善居民健康信息管理,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的精准管理。

打造健康养生特色平台。以丰顺隍潮客小镇、兴宁玖崇湖温泉小镇等为龙头发展医疗温泉,着力建设高端康养基地。支持华清园梅片树基地、南寿峰南药小镇、桂岭硒谷小镇依托南药、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打造集科研、种植、观赏和养生体验为一体的森林康养基地。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产品,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建设一批集居家生活、医疗护理、文娱健身等为一体的智慧化、高品质医养社区。

发展康养康复新业态。大力发展以病(术)后康复、运动损伤康复、健康管理等新型康养业态,加快开发森林康养、温泉康养、药膳美食等特色养生项目,引导发展健康管理和康养专业检验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培育军民融合康养和行业职业培训、拓展训练、休养疗养、减肥塑身等产业,发展中医保健、健康养老等产业,努力打造一批健康基地,形成康养康复丰富业态。

(四)壮大特色现代农业。

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依托,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格局,把梅州建设成为大湾区长寿食品、食材等优质农产品主要供应地。

发展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梅州柚、嘉应茶、平远脐橙、客都米、客乡菌以及甘薯、油茶、花卉等优势农产品,优化良种繁育和推广,提升设施化种植、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水平,实现优质化发展,争创国家、省名牌产品及名特优新农产品,打造一批“梅字号”农业区域品牌,打响“梅州山品”“梅州农品”“梅州硒品”特色品牌。创建一批精品橙园、星级柚园、生态茶园、主题花园、特色菌园、优质稻园等示范基地,高标准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世界客都•长寿梅州”品牌效应,建设一批富硒长寿食品基地,推出一批富硒水、富硒蔬菜、富硒果品、富硒蛋、富硒稻米、富硒茶叶等品牌长寿食品,培育更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一批精致农业、订单农业、立体农业、创意农业等农业新业态。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优势农产品种植基地,引入和培育一批精深加工及附属产品综合利用开发企业,培育领军企业,发展相关配套服务,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示范园区。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推动新建、扩建柚果、茶叶、脐橙等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形成鲜果、粗加工、深加工产品相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鼓励梅州金柚康等企业积极开发生产甜味剂、精油、果脯、饮料、果胶等系列产品。

大力发展园林花卉产业。以梅江区城北片区、梅县区等为主优化壮大花卉产业,充分挖掘本地花卉资源,大力发展兰花、樱花、桂树、沉香、罗汉松等观赏花木和种苗,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拓展花卉种植、园林工程、精深加工、绿化养护、花艺服务、花卉交易等全产业链,推进园林花卉生产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推进休闲观光、体验创意等多种新业态,推动花卉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发挥花卉行业协会桥梁中介作用,借助樱花嘉年华、兰花节、国兰精品展等各种以花卉为主题的活动,不断扩大我市园林花卉产业品牌影响力。

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食品、康养、体验等融合,推进建设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示范项目,高标准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建设,构建“一镇一特”“一园一景”“一村一型”的乡村休闲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建设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进森林碳汇工程、生态景观林带建设,鼓励发展林果、林药、林蜂、林菌等林下经济,推进林业产业与南药种植、花卉种植、森林康养旅游等产业紧密结合,打造万亩柚海、万亩橙海、万亩茶园、万亩花园、万亩药园等景观。推动各县(市、区)加快发展有地域、民俗和文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健全服务功能,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五)加快布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紧盯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我省优先发展产业目录及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布局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布局人工智能、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增材制造与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结合“机器换人”趋势,积极布局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智能视听及物联网产业基础,积极培育人脸识别、虚拟现实与可穿戴设备等数字经济产业。依托梅州新材料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向超导新材料、军民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树脂复合材料、碳纤维材料、石墨烯材料等高端延伸。加强与国内外顶尖医疗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发展以高端医疗、康复疗养、基因检测、养生保健、中医理疗、药膳美食、健康管理为主的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积极引进行业内有核心竞争力的轻资产成长型优质企业、重点项目、研发机构和创业团队,积极培育区块链、手作文创、新医疗、新农业、新餐饮、新金融、新物流、新零售、直播平台等轻资产新业态,为我市产业升级全面赋能。把握梅州梅县机场迁建的机遇,加快发展通用航空,鼓励发展航空运营、航空物流、航空教育、航空培训、航空维修、航空旅游等航空指向型产业。

三、推进措施

(一)深化区域协作。

1.推动多层次区域合作。深化区域合作交流,推动我市与大湾区、粤东沿海经济带、海西经济区、粤闽赣十三市协作区主要地区政府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产业合作、市场共建。拓展与大湾区各城市合作,探索构建与前海、南沙、横琴等自贸片区协同发展机制,在农产品供给、休闲旅游、公共服务、青年创业等方面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合作,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技术转移。发挥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客商社团作用,借助世界客商大会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客属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梅州华侨文化旅游经济合作试验区规划建设。搭建企业、行业协会、商会、技术联盟以及社会组织等层面的合作交流网络,畅通金融、人才、技术、产业和产品流通机制。

2.加强产业合作。深化穗梅产业共建,对接广州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吸引更多企业向我市转移。加强与大湾区互联网产业、深莞电子信息、佛山汽车零部件、中山智能家居、香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合作。与大湾区农业、中医药等重点领域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交流与合作,推动技术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支持大湾区农业批发市场、大型商超、知名餐饮企业和品牌果蔬连锁经营企业设立“梅州直供”,在梅州发展农产品种植、加工和供应基地,畅通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渠道。支持以大湾区为重点开展旅游和体育休闲宣传推介活动,招引大湾区企业深度参与我市旅游和体育休闲等资源开发。

3.创新共建机制。建立完善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以深化穗梅产业共建为抓手,继续探索借园招商、园区托管、合作共建园区及“飞地经济”等模式,积极吸引大湾区各级政府、园区管委会和城市运营商参与全市城市片区和产业园开发,搭建优质服务平台,扩大产业共建深度,推动我市生态资源、绿色产品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资本、科技、市场品牌紧密对接,招引更多大项目和优质企业落户我市。

(二)优化空间布局。

1.构建“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新格局。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和梅州高新区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建设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打造新的经济增长之星。推动平远打造优山美水生态之星,蕉岭打造寿乡品牌之星,大埔打造康养文旅融合发展之星,丰顺打造梅州融入沿海经济带之星,推动四组团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县域特色发展“四星”。深化“一区两带六组团”建设,推动五华组团、兴宁组团与“一区”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以广梅园为地理联结点的半小时经济圈,建设协同发展、连成一片的新城区,辐射带动其他四个组团即四颗“小星”发展,着力构建 “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新格局。

2.建设重大产业平台。推进梅州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梅州综合保税区申建和跨境电商清关中心运营等项目进程。提升各县(市、区)产业转移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打造成为对接优质资源、引领产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围绕特色现代农业、文旅、大健康、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旅游度假区、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重大平台。

3.打造新型发展载体。依托特色产业和特色资源,推进潮客小镇、足球小镇、花灯小镇、珠宝小镇、物联网小镇、温泉小镇、南药小镇、科教小镇规划建设,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聚集、创新创业活跃、功能融合完备的特色小(城)镇,打造一批产城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型载体。

(三)激发企业活力。

1.培育龙头标杆企业。制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争取每个绿色产业引入或培育若干处于产业链重要环节、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标志性龙头企业、“独角兽”“蹬羚”企业,引领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发展。支持本地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技术改造等方式做大做强,组建技术、标准、产业和应用联盟。

2.支持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切实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建立重点小微企业培育库,推动和促进一批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发挥市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市企信融资担保公司、市促进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基金等三大融资平台作用,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3.鼓励发展众创空间。支持依托产业集群发展专业化众创平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多种模式,重点在互联网、电子信息、特色现代农业、文旅、大健康等领域建设专业众创空间。推动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微企业、创客等协同共建众创空间。支持新农汇、广东壹号众创空间和众创汇等众创平台做大做强,创建省级双创基地。

(四)提高创新能力。

1.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构建检验检测、研发设计、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等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支持企业新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将专利战略运用嵌入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积极对接大湾区优质知识产权专业服务资源,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激发创新能力,鼓励发明创造。

2.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引进若干国家级“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在我市设立新分校、新校区,创办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争取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应用。依托军民融合院士工作站,做大做强“民参军”产品及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依托院士牵头的科技项目发展。支持依托互联网、电子信息、机电制造、农业、大健康等产业集群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丰顺电声和大埔陶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发展,争创国家级创新联盟。

3.推进科技孵化体系建设。发挥中梅互联网科技孵化器、广东壹号孵化器和五华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围绕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不同需求,做实专利技术孵化产业园、世界客属青年创新创业中心、院士团队创新创业(梅州)驿站“三大平台”,建立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

(五)完善产业链条。

1.加强产业链招商。绘制绿色产业全产业链招商图谱,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强、上市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实施补链、强链、扩链招商,补齐新兴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强化传统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扩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精准招引产业链引擎性项目,加快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具有话语权的优势产业集群。

2.推动产业全链发展。推动各县(市、区)围绕优势产业,以产业转移园、产业集聚区等为载体,通过产业扩能强链、科技创新补链、园区招商扩链、服务配套延链等方式,着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推动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首尾相连、上下相依、集约集聚的产业生态系统,力争各县(市、区)形成一至多个全链发展的绿色产业。

(六)推动品牌建设。

1.加强公共品牌建设与管理。支持脐橙、食用菌、南药等加快申请区域公共品牌。深化“世界客都•长寿梅州”称号统领各农业品牌,推进“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梅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实施严格认证加盟的公共品牌授权使用制度,加强质量监管和品牌监管,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声誉,以良好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探索建立以区域公共品牌为母品牌、企业自有品牌为子品牌的“母子品牌”战略,政企联动不断提升梅州品牌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2.鼓励企业创名牌。深入实施“广东优质”工业企业培育品牌专项行动,鼓励企业争创行业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自主品牌等。

3.加强品牌宣传。支持企业组团参加国内外博览会和展销会,利用世界客商大会、世界客属青年大会等平台宣传梅州优质产品。鼓励发展“网红经济”“粉丝经济”,依托新型网络平台和传播工具,加强梅州精品旅游景区、优质商品的宣传推介。

(七)畅通流通体系。

1.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大力推行“物联网+商贸物流”,着力引进一批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扶持培育广铁物流园、海吉星商贸物流园等商贸物流平台和企业做优做强,提升商贸物流业集约化发展水平。

2.发展特色农产品智慧物流。推进与中石化、顺丰速运等的深度合作,搭建大宗供销、基地直采、超市专柜、社区直供等销售网络,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智慧农业物流体系。以与SPAR等企业的合作为契机,积极推动优质名牌产品拓展全国性营销网点和全球供应链市场。

3.创新发展电子商务。以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新三农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引领,推动发展一批“互联网+农业+旅游+社区+文化+金融+培训”的创新型电商孵化项目。支持规模电子商务企业(基地)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基地)。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提高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支持五华优品O2O体验馆等电商新模式发展,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八)推进智慧融合。

1.推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推进工业互联网技术在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工业产品、流程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等环节智能化方面开展示范,实现园区智能管理。推进“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鼓励企业通过生产线改造、智能化技术运用等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2.推动互联网与农业融合。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装备在农业育种、种植、管理等全产业链的应用。加快推动“益农信息社”等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覆盖,加快构建全市食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

3.推动互联网与其他领域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管理和医药产业深入融合,开展远程医疗、精准医疗、数字化健康管理。搭建智慧旅游平台,建立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智慧旅游监管体系、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智慧旅游营销体系,加快推进旅游数据共享。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智慧政府,大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九)健全标准体系。

1.推广应用先进标准。深入实施广东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行动,分行业建立完善的标准化推进机制,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不断推广先进标准体系的应用。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构建科学、先进、适用的地方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

2.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的制订。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争取更多技术和市场话语权。

3.加强标准管理。健全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利用标准化信息平台,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标准化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建立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推进标准化工作的部门联动,加大重要标准推广应用的协调力度,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与管理。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

探索建立政府部门、协会联盟、重大平台、重点企业、研究机构、咨询专家以及乡贤等共同参与的绿色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合力解决重大战略问题,推进配套政策制定、加快重大项目落地。

(二)改善营商环境。

推进“放管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落实省“实体经济十条”政策,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务服务“马上办”的改革,营造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参照图谱招商的新机制,把招引能够强链、补链的标杆性企业和引擎性项目作为招商工作的核心着力点,增强招商引资精准度。打造全领域的招商机制,将招引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创业团队、投资机构等列为招商引资目录,增强绿色产业的创新能力。

(三)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重点绿色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发挥人才驿站引才纳智的纽带作用,积极引进推动绿色产业人才。把绿色产业人才列为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健全人才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生活保障政策。完善绿色产业实用人才培训机制,支持企业与高、中等院(校)合作建立多种方式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建设实训基地,增强人才保障。探索人才工位、带土移植、科技联姻、智力嫁接、客座顾问、远程会诊等跨地区人才共享机制。

(四)拓展融资渠道。

发挥广东原中央苏区绿色发展投资基金的作用,支持绿色产业重点项目引进与发展。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我市绿色产业的信贷扶持。鼓励金融机构丰富绿色产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探索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与投贷联动融资创新业务。支持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发展。

(五)建立激励机制。

推进市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农业农村、林业、商务、文化广电旅游、卫生健康、体育等部门和各县(区、市)政府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形成“1+X”产业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基于全产业链的绿色产业统计与核算体系标准,加强绿色产业发展监测、适时开展绿色产业跟踪。支持绿色产业重点项目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在安排用地指标、基础配套、资金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



梅州市人民政府

2019年6月3日



相关政策解读:《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图解《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