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6月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保持较快增长
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95.57亿元,同比增长8.7%,比去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6.2%)高2.5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排第5位。主要特点如下:
(一)县域工业稳步发展。1—6月,8个县(市、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20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比1—5月回落 0.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5.3%)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正增长的有五个县(市、区),按增速从高到低排序:蕉岭县实现工业增加值7.69亿元,同比增长18.0%;梅县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42亿元,同比增长13.3%;梅江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93亿元,同比增长10.2%;兴宁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06亿元,同比增长2.1%;平远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24亿元,同比增长1.4%;负增长的有三个县,按增速从高到低排序:五华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31亿元,同比下降0.6%;丰顺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36亿元,同比下降3.0%;大埔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19亿元,同比下降12.7%。
(二)六大产业支撑作用明显。1—6月,我市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7.84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45%。增速比上月回落3.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1.7%)提高8.4个百分点。六大产业继续保持正增长,其中:烟草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85亿元,同比增长13.6%;建材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52亿元,同比增长12.8%;电子信息实现工业增加值14.47亿元,同比增长15.2%;机电制造实现工业增加值6.78亿元,同比增长5.5%;矿产加工实现工业增加值2.49亿元,同比增长0.5%;电力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72亿元,同比增长0.6%。
(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超半数正增长。十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卷烟、水泥、移动通信手机、彩色电视机、饮料酒、印制电路板等六大产品产量正增长,增长较大的有:移动通信手机同比增长1116.4%。彩色电视机产量同比增长39.9%,水泥产量同比增长22.1%,饮料酒产量同比增长21.6%,印制电路板产量同比增长11.2%,卷烟产量同比增长8.0%。服装、家具、电子元件、发电量等4大产品产量负增长,下降幅度较大的有:电子元件产量同比下降22.9%,服装产量同比下降10.2%,家具产量同比下降8.6%,发电量同比下降0.2%。
(四)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06.83亿元,同比增长8.9%,产品销售率为101.13%,产销衔接较好。其中,出口交货值累计465.15亿元,同比增长0.7%。
(五)列统骨干企业快速增长。1—6月,列入统计监测的25家骨干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8.29亿元,同比增长17.7%,增速比1—5月回落3.8个百分点。
(六)制造业PMI指数位于荣枯线上。6月份,我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1,比全省制造业(PMI)指数(50.6)高2.5个百分点;5项权重指数中,生产量、产品订货、雇员、库存均在荣枯线以上,配送时间在荣枯线以下。
(七)工业用电量持续增长。我市工业用电量完成24.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82%。其中,规上工业用电量完成18.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规上采矿业用电量507万千瓦时,同比下降3.2%;规上制造业用电量15.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6%;规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用电量2.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
(八)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24亿元,同比增长10.1%;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34亿元,同比增长7.3%。另外,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9.45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0亿元,同比增长2.6%,保持小幅增长。
二、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进度缓慢
1—6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55.05亿元,同比下降30.4%,增速在全省排第19位;技改投资11.48亿元,同比下降62.9%,增速在全省排第21位。
从县域看,工业投资正增长的有3个县(区),按增速从高到低排序:丰顺县工业投资5.64亿元,同比增长52.0%;大埔县工业投资7.78亿元,同比增长45.3%;梅江区工业投资3.27亿元,同比增长3.6%;负增长的有5个县(市、区),按增速从高到低排列:五华县工业投资18.54亿元,同比下降27.6%;兴宁市工业投资5.21亿元,同比下降28.6%;梅县区工业投资7.66亿元,同比下降34.4%;平远县工业投资4.32亿元,同比下降44.1%;蕉岭县(含蕉华园)工业投资2.13亿元,同比下降82.7%。
技改投资正增长的有2个县(区),按增速从高到低排序:丰顺县技改投资1.75亿元,同比增长173.3%;梅江区技改投资1.48亿元,同比增长6.8%。技改投资负增长的有6个县(市、区),按增速从高到低排列:大埔县技改投资3.15亿元,同比下降12.0%;平远县技改投资1.39亿元,同比下降39.9%;梅县区技改投资1.78亿元,同比下降58.5%;兴宁市技改投资0.58亿元,同比下降59.1%;五华县技改投资0.65亿元,同比下降92.6%;蕉岭县(含蕉华园)技改投资0.46亿元,同比下降93.5%。
三、园区(集聚地)工业平稳增长
1—6月,全市共引进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项目累计25个,计划投资总额83.16亿元,完成省下达30个目标任务的83.3%。其中,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企业项目的单位有梅州高新区8个;五华县6个;蕉华管理区3个;梅县区2个;平远县2个;蕉岭县2个;丰顺县1个。1—6月,共推动亿元以上产业共建项目落地建设累计16个,完成省下达20个目标任务的80%,在全省8对共建结对市中排名第3。其中,推动亿元以上产业共建项目在园区落地建设的有梅州高新区7个,兴宁市和丰顺县各2个,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和五华县各1个。
1—6月,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43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1.37亿元。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38.58亿元,同比增长8.6%。全口径税收11.23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0%目标的产业园区(集聚地)有2个,为梅县区集聚地和蕉岭县集聚地。全口径税收增速达到25%目标的产业园区(集聚地)有5个,分别为:蕉华园、蕉岭县集聚地、广(梅)园畲江园区、兴宁园和梅县区集聚地(规上增加值为统计数据,其他为园区报送)。
1—6月,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新签约企业项目36个,计划投资额88.2亿元;新增落地项目37个,新建成投产项目28个(数据为园区报送)。
四、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后劲不足。一是受梅州卷烟厂生产前高后低影响大。梅州卷烟厂在全市工业经济中比重大,该厂生产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全市工业生产的稳定。1—6月梅州卷烟厂工业总产值增速(13.8%)比1—5月增速(22.7%)减少8.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3.8个百分点,比1—5月减少1.7个百分点。受全国控烟和烟草消费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预计该厂全年保持持续较大幅度增长的压力大。二是电力产业预计全年难于实现正增长,拖累全市工业增长。火电行业受省下达指标减少影响大,其中省下达广东粤电大埔电厂指标14.28亿千瓦时,省下达宝丽华荷树园电厂指标60.4亿千瓦时,省下达两大电厂指标合计74.68亿千瓦时,比上年减少3.58亿千瓦时。同时,受天旱降水量连续大幅减少影响,水电企业实现产值普遍大幅下降,预计全年整个电力行业难有增长。
(二)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难以实现稳定增长。1—6月,全市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同比下降30.4%、62.9%,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低了50.2、82.3个百分点,与省下达目标增速相差值分别为-30.4%、-67.9%,投资下滑严重。同时全市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完成率分别为22.7%、14.2%,低于时间进度要求,且各县(市、区)完成率普遍较低,工业投资完成率最高的为五华县(40.3%),技改投资完成率最高的为大埔县(45.0%)。
(三)园区提质增效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园区固定资产投资乏力。1—6月,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1.37亿元,占全年预期目标的26.35%,离时序要求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园区新落地企业项目投资少、项目推进不快,个别园区至目前仍无新增落地企业项目。缺乏大项目投资拉动,在今年新动工的企业项目中,计划投资额亿元以上有19个,10亿元以上的仅有1个,园区大项目较少,缺乏有效投资拉动;同时,今年新投产项目的投资已接近尾声,投资额较少。二是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缓慢。1—6月,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6%,比1—5月下降2.5个百分点,与全年预期目标相差约11.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育规上”“保规上”工作推进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今年以来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新上规企业(含纳入园区统计)共有28家,下规企业共有15家,至目前仍有个别园区无新增上规企业。同时,受市场等各种因素影响,个别骨干企业规上增加值增速下滑较快,明显拖累园区规上增速,外贸出口类规上企业效益呈下滑趋势。三是招商引资压力大。1—6月,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新签约项目36个,计划总投资88.2亿元,但也存在着个别园区签约项目少,投资额不大的情况。同时,仍有个别园区无引进承接珠三角地区梯度转移企业和亿元以上产业共建项目落地。
五、下一步主要工作措施
下来,我局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强化“重实体、兴实业”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立足生态功能区的新定位,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培育绿色低碳新型工业,认真按照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落实工业经济督导,促进经济稳定运行。一是严格按照《2018年梅州市工业经济专项督导工作方案》要求,积极会同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中小企业局,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专项督导工作,每季度对各县(市、区)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等情况进行督导。二是落实我局领导挂钩联系县(市、区)制度,每月进行督导,尤其是对重点项目、未动工项目的跟踪服务。对任务完成相对滞后的县(市、区),查明原因,强化措施,精准施策和服务,力争按时间进度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落实项目管理服务,促进项目高效对接。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市领导和市直机关干部挂点服务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融资、用工、用地等困难和问题,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二是强化省、市、县三级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项目和“三个一批”项目台帐管理,加强跟踪督查、服务指导,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加强与统计、发改、园区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加强工作台账与统计数据、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对分析,对未达到统计条件的项目尽快完善相关手续,纳入统计项目库,做到科学统计、应统尽统。三是持续做好扶持政策宣贯到位,充分利用经信部门“规上企业运行监测与服务平台”,做好重大产业扶持政策的宣贯和专项资金的申报等工作,全力为项目提供服务,实现高效对接。四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主动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烟草、电力等行业龙头企业生产指标,促进传统产业发展。
(三)落实扶持政策兑现,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一是落实省“实体经济十条”、市“实体经济十二条”,按省要求将普惠性事后奖补政策享受范围扩大至主营收入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进一步加大宣贯力度,帮助企业熟悉政策、用足政策,推动企业降低成本,促进工业投资有效增长。二是深入实施梅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尽快兑现落实每年市财政5000万元的扶持专项资金,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扩产增效、设备更新、银行信贷和小升规等工作,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促进项目加快建设。三是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育上规”工作,每年新上规企业数量不低于河源、潮州、清远等市水平,做到抓大不放小。同时,对现有主营收入2000万元至3000万元的110家规上企业,建立台账,每月重点跟踪服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规上”。四是鼓励各县(市、区)在全面落实省、市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
(四)落实生产要素保障,促进项目协调推进。一是着力保障企业土地需求。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力度,制定用地计划,合理使用土地。全面摸清现有工业用地使用情况,盘活用好闲置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投资强度。二是着力保障企业资金需求。认真研究省产业发展基金相关政策,积极筛选项目、报送项目,争取一批优质项目入库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用好用活省专项资金,今年已争取省支持技术改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产业共建与产业园发展等专项资金,下一步将通过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形式,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撬动作用,把有效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有力推动我市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深化政银企合作对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投资优质工业项目。三是着力保障企业用工需求。认真贯彻落实人才新政“20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五)落实平台设施配套,促进园区提质增效。一是统筹推进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将集聚地作为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工业的重要载体,推动园区绿色化改造、企业循环化生产、产业绿色化发展。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园、专利技术孵化产业园、广铁物流园等配套平台建设,争取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力争梅州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二是支持各县(市、区)突出产业特色做强主导产业,补齐延伸产业链条。以穗梅产业共建为主抓手,推动6个特色产业共建“园中园”建设,推进“总部+基地”的产业共建模式,打造跨区域产业链,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三是注重招商选资,坚持绿色发展。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坚持生态优先和低污染、低排放原则,做到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深入实施“乡贤回归投资兴业工程”,主动承接技术含量高的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项目,大力引进一批环境友好型、物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项目,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坚决不引进高污染和高耗能项目,确保完成省下达的亿元以上产业共建项目20个、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项目30个。四是结合省新实施的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绩效评价办法,研究制定《梅州市产业园区(集聚地)建设管理绩效目标评价实施方案》并开展园区绩效评价工作,落实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亿元以上产业共建等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