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振兴足球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梅州再次敢为人先,提出创建中国足球特区。
2019年,是梅州足球承上启下的一年。1月,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将创建足球特区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创建足球特区列为政府重点工作。6月,全市足球工作会议召开,吹响创建中国足球特区号角。
敢为天下先 实力做后盾
梅州足球在历史的长河里滚动着,曾经焕发出万丈光芒,也经历过黯然失色,但是,敢饮“头啖汤”的梅州人不甘落后,在足球发展低潮时期,2009年梅州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提出“振兴足球十年规划”,先后出台实施意见、足球改革方案、三年行动计划等17项政策文件,不断理顺足球发展体制机制,保障足球事业发展。经过不懈努力,振兴足球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梅州创建中国足球特区和打造国际国内一流足球运动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实,创建中国足球特区,梅州有底蕴,也有实力,更有信心和决心。
历史底蕴深,美名扬天下
梅州有140多年的足球发展历史,是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1956年,梅县被原国家体委誉为“足球之乡”,1976年被原国家体委确立为全国16个足球重点地区之一。我市2013年被评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城市 梅州•足球之乡”,201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被中国足球协会授予新周期青训中心,拥有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首批特色运动休闲小镇中唯一的足球特色小镇。
人才代代出,球乡招牌金
梅州是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乡。新中国成立以来,培育出曾雪麟、池明华、王惠良、郭亿军、谢育新等一大批足坛精英。据不完全统计,梅州先后为各级国家队、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超过300多名优秀足球运动员,名列国内各输送城市的前列。
五华奥体中心世界球王李惠堂雕像。(连志城 摄)
足球进校园,强基又固本
目前梅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00多所,其中拥有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83所,广东省级校园足球学校138所,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86所,市级以上足球传统项目学校24所。获得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个,省级试点县(区)3个。参与校园足球的学生人数超过25万人,占全市中小学在校人数的40%以上,近年来向各级职业俱乐部输送高水平后备人才100多名,输送到高等体育院校足球专业大学生100多人。全市拥有各类足球场800多个,平均每万人1.8个。
职业化效果,啸傲地级市
2015年9月26日,梅州客家队成功冲甲;2017年10月28日,梅县铁汉队成功冲甲;2018年10月21日,女甲梅州辉骏队(现更名为梅州五华队)成功冲超,梅州成为国内同时拥有“两甲一超”职业球队的地级市,成为中国职业足坛的亮点。
创立新模式 特色是关键
创建中国足球特区,是一场梅州自下而上的改革和突破。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
虽然梅州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好,但从足球之乡到中国足球特区,梅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主要还存在足球人才支撑不足,足球场馆配套建设不完善,足球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梅州足球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努力走出一条体现南派特色、梅州特点的足球发展新路子,为广东乃至全国足球工作创造新经验,让足球之乡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在创建中国足球特区中,梅州将大胆先行先试,创新城市足球发展模式,依靠和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区域足球发展特色。
在2019年6月13日举行的梅州市足球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陈敏强调,推动足球改革、创建足球特区,要用激情追逐足球“两个梦”,一是追逐中国足球强国梦,争当中国足球改革的“试验田”,为实现中国足球强国梦作出梅州贡献;二是追逐球乡振兴梦,在创新足球体制上勇担当、勤实践,在加快足球发展上用实招、出新效,在破解足球难题上敢斗争、求突破;要用热情办好足球“三件事”,一是发展足球产业,二是建设足球场地,三是培育足球文化;要用感情踢好足球“四类赛”,一要踢“强”职业足球,二要踢“精”青训足球,三要踢“大”校园足球,四要踢“火”社会足球。
陈敏表示,我们是振兴足球的追梦人,创建足球特区的建设者,将与张爱军市长一道带头当好足球书记、足球市长,带着热情服务足球,带着激情振兴足球,再展梅州球乡雄风。
敢闯更敢试 春风频频吹
梅州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精神得到了国家、省的大力支持。
在梅州市足球工作会议上,省体育局局长王禹平希望我市在机制举措上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以问题为导向,努力解决足改瓶颈问题,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足球发展新模式,为全国、全省足球改革发展奉献梅州智慧,发挥梅州力量。省体育局将集中优势资源,全力以赴支持梅州足球改革和创建足球特区工作。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副巡视员史强说,2018年广东省向国务院汇报足球工作时,多次提及梅州,杜兆才等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领导多次肯定梅州足球工作。足球改革发展需要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国家体育总局将更加关注和支持梅州足球发展,全力支持梅州创建足球特区。
“龙头”带“两翼” 耕好“地”和“田”
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将创建足球特区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创建足球特区列为政府重点工作。
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建设中国足球特区为龙头,以梅州足球十年发展规划(2020-2029)和梅州足球发展重大改革方案为两翼的“一个龙头,两翼齐飞”的发展方针,以及打造传承中国南派足球技术的高地和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足球人才丰产田、足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田“一地三田”的总目标,明确特区建设的总体方向。
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陈敏任组长的梅州市创建足球特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市22个相关成员单位共同推进特区创建工作,为足球特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梅州市足球工作会议上,签订了创建足球特区责任书,明确了创建足球特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
同时,我市积极开展特区规划,聘请专家团队,并与专家组多次沟通、反复讨论、细致研究特区策划方案及建设规划方案,为足球特区发展提供科学指南。
去年8月8日召开了成员单位会议对《梅州创建中国足球特区规划》进行评审,并报省体育局、省足协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也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对规划给予肯定及提出建议。10月17日我市在北京召开规划专家评审会,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
政策来护航 项目作抓手
我市积极通过出台改革创新的政策解决制约梅州足球发展的瓶颈问题。去年以来,市体育局牵头拟定了引进足球人才等6项政策,市人社局等9个单位也起草了11项足球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文件初稿,目前正在不断修改完善,以改革推进足球发展。同时,我市积极谋划推进梅州国际足球训练基地(包括梅州市青训基地、冬训基地、南方足球场地草坪研究中心、足球大数据研发中心)、梅州五华女超足球基地、足球特色学校等产业项目规划建设。
探索新路子 早圆特区梦
2019年8月22日,市长张爱军当选新一届中国足协执委。去年,我市被国家住建部定为全国6个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被国家发改委定为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中国首支沙滩足球国家希望队落户梅州五华县。
2019年5月16日,五华县与中国足球协会签约,合作共建全国首支沙滩足球国家希望队。(林翔 摄)
去年6月,张晨副市长率代表团考察巴西、秘鲁和阿根廷等三国足球运动,并与巴西桑托斯市签署合作协议。
我市在去年引进两支葡萄牙足球外教团队的基础上,今年又引进巴西桑托斯足球俱乐部两个外教团队,分别进驻梅江区15间学校和市体校。目前,我市共有40名外教指导青少年足球培训。
伊利客家杯国际足球邀请赛开幕式现场。(连志城摄)
同时,去年我市还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四国女子足球锦标赛、棕榈客家杯、伊利客家杯国际足球邀请赛等国际赛事,促进国际化足球交流。
万事开头难。我市在创建中国足球特区进程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准确定位发展新路子。按照“一个龙头、两翼齐飞”的总体思路推进足球改革,以争创足球特区为龙头带动足球事业和产业发展,以编制梅州足球发展新十年规划和梅州足球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文件为助力,切实做好“特”字文章。明确“一地三田”的总目标落实工作任务,打造传承中国南派足球技术的高地和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足球人才丰产田、足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田。
探索足球特区国际合作新路子。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交流合作,以与巴西桑托斯建立友好城市为突破口,加强与足球发达国家、城市的足球训练、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学习吸收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
现场球迷热情似火,五华惠堂体育场看台成为一片红色的海洋。(林翔 摄)
探索足球特区青训发展新路子。继续巩固和提升青训中心、市县体校、校园足球、职业足球、社会俱乐部具有我市特色“五位一体”青训休系,突出抓好青训向幼儿延伸,深入构建幼儿——体教——职业(大学)——向国家输送的青训通道。
创新体教融合新路子。着重抓好青少年足球发展,夯实足球特区创建基础,重点在体教融合、完善足球青训体系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效。积极引进高水平国际教练充实队伍,推进青训向幼儿延伸,发展12家青训试点幼儿园和4家县级青训分中心,完善冬夏令营活动的各项措施和制度,选拔优秀足球苗子到国外深造,实现“造星工程”。
创新职业和社会足球新路子。做大做强梅州职业足球俱乐部,打造职业足球百年老店;构建市县镇村足协、俱乐部组成的社会足球组织体系,开展多元化的社会足球赛事,让足球成为梅州人的时尚年俗活动及生活方式的同时,让足球走向市场化。
创新产业融合新路子。抓好体育新兴产业发展,营造全国领先的足球产业营商环境,推动梅州成为以足球为核心的“体育+”健康休闲产业、优秀足球人才和现代足球产业的聚集地。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梅州创建足特区各项工作正顺利推进,梅州足球明天会更辉煌。
本报记者:张少邦
通讯员:丘黎明
编辑: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