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姑娘双手在茶树间飞舞,一片片鲜嫩的茶叶将变成满杯的清香。(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高讯 摄) 春茶吐翠绿 满园茶飘香 阳春三月,春风送来阵阵暖意,梅江大地裹上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春茶采摘、春耕备耕……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市民们或携老扶幼,或呼朋引伴,纷纷外出踏青,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初春的茶园,千山翠绿,丛丛茶树如五线谱般延伸开来,各地茶企和茶农纷纷抢收“头盏好茶”。 近日,在西阳镇清凉村的信德家茶庄园里,一垄垄茶树竞相吐露新芽,青翠欲滴,采茶工人们身背竹篓,穿梭在层层叠叠的茶田中,勤快的双手在茶树间飞快舞动,一片片鲜嫩的茶叶被装进竹篓。茶农们以纯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示着杀青、复火等工序,展现茶农的匠心和技艺。“清凉村种茶历史悠久,基本家家户户都种茶,村里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茶田。”西阳清凉山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信德家茶庄园负责人苏平告诉记者,在盛行机器炒茶的年代,传统手工炒茶的技艺也没有被抛弃,她家茶园的特色产品便是选取野生茶和古树茶,从杀青到回锅都是纯手工制作,通过用传统柴火炒制和用手掌感知茶叶温度,制作炒米香浓郁、滋味甘醇的清凉山茶。 同样忙碌的还有位于西阳镇桃坪村的梅州市源自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茶园,茶场工人们正忙着晒青,为将嫩芽变成满杯的清香做足准备。负责人陈海珠说,该茶园自有基地500亩,3月中旬便进入春茶采摘期,第一批头春茶产量预计有1.5万斤,经过晾晒、杀青、揉捻、烤干、炒制、色选、筛选、复烤、包装等数十道工序,最终成为人们手中的一杯好茶。据介绍,源自然公司作为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重点农业龙头茶企,将以生态茶园建设为基础,结合乡村旅游,大力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梅江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提质增效、品牌创建、茶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全力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不断注入动力。 春耕管护忙 充盈“米袋子”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为打好新一年农业生产的基础,梅江区的田间地头处处呈现“人勤春来早”的景象。 走进三角镇龙上村,只见经过耕地机翻耕松土的农田,犹如被梳子梳过一样整齐,村民们正以机械、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播种秧苗。不多时,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间铺展开来,像是为这片黄土地披上了新的“绿装”。 记者了解到,龙上村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非常适合发展种植产业。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党群议事厅的作用,集约闲置土地,大力宣传惠农政策和春耕备耕知识,提高村民发展种植的积极性。“今年我们提前做好了土地平整、水利修复等准备工作,并且聘请了近10名有经验的农户,从3月下旬开始插秧,计划种植200多亩。”龙上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双南告诉记者,春耕完成后,将着力做好春季农业生产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增产增收。 在西阳镇新联村,耕地机来回穿梭翻耕土地,抛秧机则在田野里播下春的“希望”。据了解,农业合作社承包了新联村350多亩水田,在种植、管护、销售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新联村借助机械与技术,当地的春耕犹如按下了“快进键”。“从开始打田到插秧,单靠人工需要1个多月的时间。如借助机械力量,可以缩短到20天左右。”新联村党总支书记丘建青说,如今,机械化作业已成为春耕主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仓廪实,天下安。梅江区统筹协调粮食生产和稳产保供工作,围绕目标任务及早谋划部署,从农资供应保障、惠农政策落实、良种推广普及、农技指导服务等方面入手,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巩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攻坚成果,确保全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我们将继续开展农技服务下乡,做好农资保障工作,保障春耕工作顺利完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梅江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林人为说。 春游赏美景 尽享好时光 春和景明,惠风和畅,在这个舒适的季节,市民们纷纷与亲朋好友结伴出行,共度休闲时光。 在梅城剑英公园内,洋紫荆树开出了粉色、白色、淡紫的小花,一簇簇、一团团,花姿优雅,色彩绚丽,吸引市民纷至沓来观赏。微风拂来,满树的花儿,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别具风韵,人们纷纷掏出手机、拿起相机,留住这浪漫的美景。在绿轴花园广场,缀满枝头的花儿、随风摇曳的格桑花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泥土的芬芳,市民们或是在跑步健身,或是闲逛观景,好不惬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着春天而来的,除了明媚的春光,还有一场场春雨。朦胧的春雨笼罩着梅江大地,万物都感受到了雨水的滋润,空气也变得清新起来。在清凉山郊野公园,不少市民沿着枫林湾或是长亭漫步,在山幽水雅的自然美景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尽情享受悠闲惬意的恬淡时光。“随着绵绵春雨的落下,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边散步边听雨滴落在石板上,心情很是愉悦。”在市民邹楠看来,伴着细雨出游也是春日应有的打开方式。 道路旁、绿地上、公园内,处处花团锦簇、绿树相拥,绘就了梅江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今年,梅江区将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实施绿美梅江生态建设“八大工程”,进一步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强绿效,构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城乡高品质绿美生态环境,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美丽家园。(撰文 张莹娜 钟戈 钟伟才 陈绮冰)
新路蝶变成康庄大道。(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近日,新圩镇“振兴路”揭牌仪式举行。影响村民出行的泥泞路蝶变成康庄大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不复存在,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走进连接省道 225 线和新圩镇莲塘、蓝二等村的主干道“振兴路”,只见道路宽阔整洁,6米双向两车道上人来车往,路边新种的紫花风铃木树苗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一旁的大棚西瓜里更是一派繁忙景象。“这条路以前很难走,晴天扬尘土、雨天泥泞,村民出行非常不便,周边的土地也没人耕种,极大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新圩镇党委书记陈静说。“振兴路”原来路面宽只有 3.5 米,其中约 1 公里是砂土路,受之前省道 S225 线兴宁火车站至水口路段公路改建工程和漳龙铁路跨线桥拆除重建的影响,加上排水不畅,路面受损严重,变得坑坑洼洼、颠簸难行。修路成了周边群众热切关注的问题。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民有所需必有所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联合新圩镇党委政府在广泛征求周边村民和在外乡贤意见的基础上,将道路升级改造项目提上日程。作为新圩镇的帮扶单位,梅州市委办公室领导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事项。在梅州市委办领导的积极沟通协调下,该道路被成功纳入交通部门“单改双”升级改造项目和专项资金支持。 2021年 12 月该项目开始动工,2023年 3 月全面竣工,原来3.5米路面被拓宽至6米双向两车道,并进行了硬底化。近日,梅州市委办还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到该处开展“绿美梅州”植树暨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共同为振兴路植树增绿。“现在道路、环境都改善了,还引进了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进驻,村民们可以在家门口务工,这条路成了名副其实的振兴路、幸福路、致富路、希望路。”陈静说。 振兴路旁成片的大棚西瓜基地原是撂荒地,2022年10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成功引进了农业企业,将闲置了20年的167亩撂荒地打造成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基地年产值预计超200万元。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不仅让50多名本地村民享受“出租土地、在村务工”双收益,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实现了产业兴旺带动村民、村集体、专业户多赢的良好局面。 接下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带领群众在“振兴路”上迈阔步、向前进。(记者 王丽莉 通讯员 张芳)
(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高讯 摄) 春回大地,百花争艳。在梅县区松口镇横西村,有着“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美誉的金花茶茶花悄然绽放,传递着春天的气息和增收致富的新希望。这是横西村发展的林下经济,花朵盛开时就是丰收季。 走进横西村金花茶种植基地,只见一片松树林下套种着金花茶,一朵朵金黄色的花耀眼夺目,花瓣有杯状的、壶状的或碗状的,村民们忙着采摘盛开的茶花。 “金花茶的花期一般在春节前后两三个月内,新鲜茶花摘下来后就要马上放进真空冷冻干燥机里进行加工。”横西村党支部书记、金花茶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建元说。 横西村从2009年开始种植金花茶。李建元接手后,从2016年开始陆续扩种,目前种植规模达到了100亩、8000多棵金花茶。“金花茶含有大量维生素,极具观赏和药用价值,因此经济价值也高,市场前景可观。”李建元告诉记者,金花茶树龄达到10年以上的,一棵树能产鲜花10斤左右,树龄几年的往往只能产鲜花两三斤左右,产量是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增加的。10年树龄以上的,亩产值可以达到5万元左右。 金花茶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管理上特别需要注意。“金花茶喜半阴和湿润的生长环境,不耐强光直射,特别是幼苗期的金花茶更不可阳光暴晒。在日常养护过程中,阳光过强会造成叶片晒伤,抑制其正常生长,平时要喷洒水雾保证环境不干燥。”李建元说,虽然金花茶对环境要求比较高,但梅州森林覆盖率高、山地条件好,不少地方都适合林下套种金花茶。 如今,李建元通过冻干技术把金花茶制成干花用于泡茶,还利用提纯技术提取精油及纯露用于护肤等,并注册了“恒溪初品”商标,谐音“横西出品”。“目前我准备在村里建冻库,推动金花茶就地采摘、就近加工,最大限度保障金花茶品质,提升产品附加值。”李建元表示,下一步,将在深加工方面不断探索,开展好金花茶系列产品研发,把金花茶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富民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记者 吴丽伶)
棉洋·天池茶叶综合提升示范基地内,工人正在对茶叶进行杀青处理。(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机器轰鸣,茶叶飘香。历经4个月的建设,位于五华县棉洋镇的棉洋·天池茶叶综合提升示范基地近日正式投产。崭新的摇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设备整齐排列着,工人们在车间来回穿梭,将新鲜采摘的茶叶晾晒、摇青。 棉洋镇是远近闻名的茶乡,现有茶叶种植加工类经营主体86个,茶叶种植面积约2.8万亩,年产量300多万斤、产值超3亿元。近年来,棉洋镇紧紧围绕“醉美茶乡 和谐棉洋”的发展定位,实施茶叶基地标准化创建、品牌创建、制茶工艺升级、茶文化培育“四大工程”,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 广州番禺驻镇帮扶工作队2021年7月进驻棉洋镇后,对棉洋茶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尽管茶产业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品牌杂乱、销售困难、技术参差不齐、种植随意等瓶颈问题。为推动棉洋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队邀请相关协会、高校、企业前来“会诊开方”,与棉洋镇共同确定了“引进知名企业、培育区域品牌”的发展思路,并促成棉洋镇与广东天池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棉洋·天池茶叶综合提升示范基地。 “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分两期建设。第一期由棉洋镇和天池茶业共同投资700万元,目前已完工投产,预计今年可以消耗当地茶青50吨以上,产值可达600万元。”广州番禺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宋阳新介绍说,这个占地面积近2300平方米的茶叶综合提升示范基地,曾是闲置多年的原桥江镇政府办公大楼,现在不仅盘活了闲置物业,而且将成为棉洋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去年11月动工、12月中旬完成原建筑拆除,今年1月建成主体结构、2月购进机器设备和签订租赁协议、3月初投入使用……“此次项目推进得很顺利,棉洋镇和工作队安排专人对接,及时帮助我们解决了用水用电等问题,并协助合同签订和企业注册,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广东天池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协龙说,作为国内单丛茶第一家上市企业,天池茶叶已建立起遍布全国的销售渠道体系,拥有覆盖80多个城市的500多家经销商,相信一定能够推动棉洋茶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这是棉洋镇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关键尝试。”棉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清华说,棉洋镇正努力推动茶产业从以售卖茶青为主转变为以销售毛茶、精制茶为主,将茶叶加工的产业链留在当地并向品牌化发展,为打造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茶叶产品和品牌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刘巧 通讯员 李伟荣)
平远县八尺镇,酒乡元素装点了焕然一新的圩镇。(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钟小丰 摄) 坑坑洼洼的积水路面,改造成地下管网齐全的硬底化道路;街巷统一风格的商店招牌和精美墙绘赏心悦目;打通断头路为群众出行和农产品运输提供便利;新增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题……去年来,平远县全力实施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统筹驻镇帮镇扶村、债券等资金约4.1亿元,将11个圩镇建成宜居圩镇,工作做法得到省、市推广。 2023年,平远认真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要求,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着眼民生堵点,接续实施美丽圩镇建设,进一步提升圩镇人居环境和对外形象,推动惠民富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新时代要求。 疏通民生堵点 服务产业发展 平远县八尺镇,“酒乡”元素的墙绘和酒壶景观出现在道路两旁;硬底化路面平整开阔,店肆整齐排列,热闹非凡。商家韩先生站在店门口,热情地招呼顾客。 “以前这条路雨天坑洼积水,晴天尘土飞扬,我都不乐意出来吆喝。现在路面漂亮多了,晚上的路灯也更亮堂。”韩老板笑着说。去年来,八尺镇党委政府结合群众反映的道路坑洼、排水不畅等问题,集中开展圩镇路面提质工程,建设2.11公里排水和1.73公里排污工程,为圩镇中路和背街小巷铺设1.88公里沥青路面,同时推进1.6公里圩镇河堤路和休闲步道建设及1公里金溪路扩建工程。 近年,小镇里的车多起来,停车难也成为群众反映的热点。“为此,我们新建设一个生态停车场,并在路面科学规划停车线,全镇新增车位50多个。”八尺镇镇长黄建明介绍说。此外,该镇聚力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从群众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及有利于提升圩镇公共服务能力的角度出发,还接续推动了农贸市场改造、垃圾中转站等民生项目。 随着美丽圩镇项目实施,不少圩镇断头路被打通,更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助力。今年,八尺镇新开辟一条进士路连接起圩镇中街和国道206线,方便了客家娘酒等农产品的运输。在东石镇,内街道路状元路也刚刚通车,不仅便利了周边学校2000多名学生上学,还利于花生等农特产品销售。 扮靓小镇颜值 凸显客家特色 在美丽圩镇改造过程中,各地镇党委政府不仅实打实解决了一部分民生问题,还着重提升圩镇风貌、凸显文化特色。日前,家住石正圩镇西湖商业街的居民凌裁华看着家门口统一外立面风格的沿街民居,越看越觉得舒心。该镇通过实施客家风格外立面改造、安装统一商店招牌、实行专业实时保洁等方式,对全镇300多家商铺进行美化升级。 “圩镇的商贸环境也更好了,逢圩日也少了乱摆乱卖的。”凌裁华笑着说。在石正镇,小镇赴圩文化沿袭至今,每逢农历一四七,来自周边赣州寻乌等地超过100家商贾云集,带来热闹繁荣的同时,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等现场也层出不穷。石正镇党委副书记曹锋玫介绍说,为进一步引导商贩文明经营,该镇今年将推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扩容增加800平方米的市场面积,并专门设置圩日临时摊位,保留圩日文化的同时,改善过去“拥堵挤”的面貌。 不少乡镇还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小镇景观,如河头镇结合“美丽宜居水乡小镇”定位,为主街道民居装饰了客家传统民居风格的灰白色外立面,打造碧水蓝天、童年回忆为图景的乡村美景墙绘,突出古色古韵。当前,全县美丽圩镇建设仍在接续推进,将不断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持续完善圩镇道路、排污排水、农贸市场、文教卫体等公共基础设施,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记者 傅思林 特约记者 朱双玲 袁志鹏 吴辉燕)
黄蜂窝茶山上采茶忙。(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高讯 摄) 时下正值春茶采摘期,兴宁各地茶农纷纷抢抓晴好天气,采摘第一批春茶,茶田里一派繁忙景象。 春茶飘香采茶制茶忙 走进位于径南镇浊水村的黄蜂窝茶山,放眼望去,满目碧绿,一排排茶树错落有致,竞相吐露新芽。采茶工人们身背竹篓,穿梭在层层叠叠的茶田中。随着一双双巧手在茶尖翻飞,一片片鲜嫩的茶叶被装进竹篓。“目前黄蜂窝基地有茶田上千亩,主要种植的是优质白叶单丛、奇兰、黄金桂等。”广东明珠养生山城茶文化产业链有限公司相关业务人员黄峰介绍说,2月底该基地开始采摘春茶,目前每天有30多名工人采摘。去年该基地生产的头春茶产量达4万多斤,今年春茶产量相对略低。“我们采用自然农法种植和返祖古法制茶工艺,茶叶品质佳,春茶开采前早早就接到了订单。”黄峰说。 山上采茶忙,山下制茶忙。在苑青茶坊、国辉茶坊等茶坊,晒青、晾青、做青(半发酵)、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各个茶坊,不时可见村民陆续前来售卖茶青。“一亩茶田大概能采摘1000斤茶青,我家仅种植了几十亩茶树,种植的茶叶不够卖,常常收购其他村民的茶青。近年来茶产业发展势头好,我也正在不断扩大茶田种植面积。”梅州市宝林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茂江说。 据了解,浊水村是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茶叶基础良好,目前村里有茶坊20多家,茶产业已成为浊水村的主导产业。“为了鼓励发展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径南镇政府印发了《径南镇金融贷款贴息专项资金规定(试行)》《径南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奖补办法(试行)》,给予政策奖励、支持。”径南镇党委委员黄平忠表示,该镇作为省级茶叶专业镇,茶叶基础好,接下来该镇将以产业强镇为抓手,以浊水村作为乡村产业社区的建设试点为契机,通过改进茶叶加工技艺、升级生产配套设施、提高茶叶附加值、发展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径南镇茶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茶叶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业务人员告诉记者,兴宁是广东省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茶叶品种以白叶单丛、梅占、黄金桂等为主,主要分布在径南、合水、永和、叶塘等镇。现有茶园总面积4万多亩,2022年生产成品茶6000多吨,实现10亿多元的毛茶产值,其中单丛茶(乌龙系列)产值约占75%。2021年,兴宁单丛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目前兴宁共有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1个、省级茶叶专业镇1个、省级“一村一品”茶叶专业村11个、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示范基地4家、省级“菜篮子”基地4个、“粤字号”农业品牌示范基地2个等。 “我们正在全力推进现代茶叶加工厂和兴宁单丛茶集散中心建设,通过打造现代茶叶加工示范厂、发展兴宁茶品展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业务人员表示,该局将全力推进乡村产业社区的试点建设,加强茶叶种植、制作工艺的技术指导,深入挖掘产业链,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升兴宁市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记者 王丽莉 实习生 潘楚明)
(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高讯 摄) 春风送暖,桃花盛开。近期,蕉岭县广福镇豪岭村桃花源山庄的万株桃花竞相绽放,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赏游玩。 山庄蜿蜒的盘山公路两旁栽满了桃花树,枝蔓相接,花影重重,朵朵粉桃在阳光的映照下更显得娇艳欲滴。一阵微风拂过,沁人心脾的花香扑鼻而来。不少游客或三两漫步、或拍照记录,尽情穿梭在桃林里。“桃花花期一个月左右,目前每日桃园接待游客超千人。”山庄负责人钟明雄说。 据了解,山庄桃园面积350亩,所产优质鲜果销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欢迎。山庄内还设有鹿园,游客可以与梅花鹿亲密接触。“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山庄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在改建提质道路的同时引进了一些儿童游乐设施,优化游客休闲体验。”钟明雄表示,蕉岭鹰嘴桃已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接下来,山庄将继续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和观光经济,并深度挖掘产学研和生态等项目,逐步形成“春赏桃花,夏品脆桃,闲时观鹿住民宿”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农旅融合、绿富双赢,从而推动更有成色的乡村振兴。(丘琼)
(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黄科 摄) 为深入贯彻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动员大会精神,日前,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朝晖率队到市政协机关挂点联系的梅县区梅西镇开展调研。市政协秘书长吴晖参加调研。 杨朝晖一行先后来到梅西镇宜塘村“农光互补”项目现场、罗墩村文体活动广场实地调研,详细了解梅西镇在乡村产业规划发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随后召开座谈会,听取梅西镇党委、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对梅西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镇村高质量发展提出工作建议和要求。 杨朝晖希望,梅西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按照省委、市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加快乡村振兴和镇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为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贡献力量。杨朝晖指出,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凝心聚力、创新举措,把各类资源要素汇集到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上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调查研究,摸清镇村基本情况,做好规划、谋定而后动,要立足产业、生态等资源禀赋优势,找准目标定位,因地制宜引进培育特色产业,力促更多“打粮食”项目落地见效,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要强化基层党建,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服务发展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推动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担当作为、建功立业。要充分发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作用,强化沟通协作,借助各帮扶单位的资源和力量,围绕防返贫动态监测、镇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工作,落实落细各项帮扶对策措施,切实提高实际效益。(记者 黄科)
市民在望海家庭农场体验采摘台湾青枣的乐趣。(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丘林强 摄) 日前,记者走进蕉岭县三圳镇招福村望海家庭农场,一颗颗被小塑料袋包裹着的“绿宝石”缀满枝头,长势喜人。果农或穿梭于枣林间有序采摘,或在选果、打包、发货,赶抓时机“抢鲜”上市。 “今年是我们种植台湾青枣的第6个年头,目前枣园总种植面积约20亩,年产量约为5万斤。得益于自然条件优渥以及科学管理,今年预计产量比往年增加三分之一,总产值能达到近30万元。”据农场负责人黄海荣介绍,果园致力打造青枣种植标准示范园,通过采用绿色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技术,不断提升果品质量。“我们还积极探索绿色种养模式,在青枣树下散养生态走地鸡,让走地鸡啄食害虫、杂草,并将其产生的有机肥用以增加土地肥力,促进枣树生长。”黄海荣说。 “上新”青枣引来了周边游客采摘尝鲜。“趁着闲暇,特地带孩子到这里来放松一下,顺便让孩子体验一下田园生活。”市民徐莹莹告诉记者,孩子很爱吃清甜爽口的青枣,所以专门从县城驱车前来寻“枣”乐趣。 “主要销售方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主,其中线下以游客自主采摘居多。采摘期可以延续至3月中下旬。”黄海荣告诉记者,他一共集约了120亩土地,除青枣园外,还种植了西瓜、香水柠檬和特色蔬菜,计划走农旅观光相结合的路线,争取实现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及采摘体验服务,实现以农兴旅,以旅带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发展壮大、提质增效的特色青枣产业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条件。“修枝、施肥、除草、疏果、抹芽、采摘等都需要劳动力,目前共有5名村民在枣园务工,每天薪酬为110元。”招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钟永增表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立足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依托家庭农场等特色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做好“特”字文章,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让当地群众尽享共享产业增值收益。(记者 丘琼 特约记者 廖静宜 丘林强 汪敬淼 徐志宝)
农户们正在起好垄的地上播种。(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种植豆类农作物的良好时节。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在转水镇矮车村的鲜食毛豆标准化种植基地里,农户开始忙碌起来,纷纷抢抓当前晴好天气,开始春耕春种工作,田间地头呈现出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美丽画卷。 在基地里,农户们正在田间地头低头忙碌着,喷封草剂、种植毛豆,动作一气呵成。一垄垄的毛豆就完成了种植,静待阳光雨露的滋润。 据基地负责人介绍,以前这里是一片撂荒地,通过前期对转水镇域的实地考察,决定在矮车村这块荒地发展鲜食毛豆种植。在转水镇、番禺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于去年年底就集约了100亩的荒地并进行了土地平整,发展鲜食毛豆种植,并签订购销合作协议。为抢抓农时,春节刚过基地就开始组织农户投入到毛豆种植中。矮车村种植基地今年1月份开始筹备,100亩的土地几天的时间里就集约完成,年初六就开始种植,每天基本上都有12个工人在干活。一天种植20亩左右,4到5天就能种植完成。 据介绍,目前粤东地区毛豆种植比较少,而且毛豆种植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生长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如果五华的气候、土壤等各方面条件都能够适宜毛豆种植,接下来将继续推广,扩大种植规模,通过“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带领更多的群众增加收入,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接下来,转水镇将以此基地为示范,紧抓撂荒地开发的契机,打造丝苗米、花生、毛豆等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商品化,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张广南 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