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乡村振兴 > 镇村发展
梅县区“产业村长”邓荣生带领村民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石扇咸菜腌出致富路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3-07-27 11:46:54  浏览:-
字号:

梅县区石扇镇松林村党支部书记、“产业村长”邓荣生(右)在介绍石扇咸菜等产品。(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吴丽伶 摄)


  梅县区石扇镇松林村,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山区村庄,却凭着一道“不起眼”的农家咸菜,成为远近闻名的“咸菜村”。近年来,在石扇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松林村党支部书记、“产业村长”邓荣生立足当地资源,带领大家将以往村民单一小作坊小规模生产制作升级为“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大力发展石扇咸菜特色产业,让石扇咸菜变成村集体经济增收和村民致富的“香饽饽”,推动乡村振兴。

  扩大种植规模

  产业发展添动力

  走进松林村的咸菜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有序忙碌着,把从瓮中取出来的石扇咸菜分袋打包,一包包散发出诱人香味的咸菜准备销往全国各地。“松林村已有百余年手工制作咸菜历史,每年入冬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咸菜,打开咸菜瓮的那一刻就是咸菜最香之时。”邓荣生介绍道,用来制作石扇咸菜的芥菜是季节性蔬菜,村民们利用每年秋收后的冬闲田种植芥菜,收成后制成咸菜,既好吃又易保存。

  石扇咸菜在梅州几乎家喻户晓,但想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还存在一定难度。“要想把石扇咸菜产业做大做强,光靠单家独户小打小闹是不太可能的,必须要走规模化道路。”2021年,邓荣生有了这样的意识。松林村成立了榕绿专业合作社,集约了100多亩村民的土地种植芥菜,并统一全村的咸菜制作流程,包括种、收、腌、包装、销售等,既带动村民增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在合作社“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经营模式下,石扇咸菜实现了从过去的小作坊生产到如今的规模化发展,2022年石扇咸菜种植面积达200亩,年产咸菜30万斤、梅菜干5万斤,产值约300万元。

  在发展壮大石扇咸菜产业的同时,合作社联农带农100多户,发展咸菜厂社员100多人,并为村民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农户人均增收6000多元,2022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有了合作社,我们都不用担心种的芥菜卖不出去,反而种得比以前多了。”村民刘丽娇告诉记者,农闲时还可以过来打零工,挣点钱补贴家用。

  “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村庄种植芥菜,并通过‘传统渠道+互联网+新零售’三位一体的销售模式把石扇咸菜等产品推向全国各地。”邓荣生干劲十足地说。

  抢抓发展机遇

  跑好预制菜赛道

  走进松林村的预制菜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煸炒切好的五花肉片,加入些许调料,然后把五花肉整齐码好放在特定的碗里,加入梅菜,一份梅菜扣肉便初步成型。“最后一定要高温蒸透,一方面是为了味道融合,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高温锁鲜,可以保留口感和美味。”邓荣生说,梅菜扣肉的食材很常见,但制作过程繁杂、耗时长,很少人愿意花时间去做。因此,结合石扇咸菜产业的发展,他们决定打造预制菜,将客家传统美味更加方便地送上大众餐桌。

  近两年来,预制菜成为发展新风口,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合作社发挥松林村盛产芥菜的优势,成立了咸菜研发项目部,成功研发出梅菜扣肉、咸菜肉包、梅菜干肉包、梅菜牛肉酱等预制菜产品。“通过发展预制菜产业,可以延长石扇咸菜产业链,把季节性农作物打造成常年可销售的产品,增加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邓荣生说,2022年预制菜产值达50万元。

  今年6月,梅县客家预制菜(石扇)产业党支部在松林村正式揭牌成立,积极探索“1(党支部)+1(“产业村长”)+N(公司、合作社、种植基地)”的客家预制菜产业发展模式。据介绍,结合产业发展主要环节,该党支部下设种植端、生产端、市场端3个党小组,各党小组按职能分工发挥所长,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注入“红色动力”。

  目前,合作社建有6条生产线及一个100立方米容量的冻库,其中预制菜日加工量可达1000多斤,“为了跑好预制菜这个新赛道,我们正在加快推进二期厂房建设。”邓荣生说,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春风,他今后将努力履行“产业村长”的职责,发挥自身力量寻求产业发展新思路,继续打响“石扇咸菜”品牌,带动产业健康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一份力量。(记者 吴丽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