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产业村长”罗仕奎在察看鸽子情况。(吴丽伶 摄)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近年来,梅县区“产业村长”、广东大坪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仕奎瞄准肉鸽养殖这一特色产业,在梅县区大坪镇上和村大力发展肉鸽特色养殖,带动村民共同养好“大坪鸽”、拓宽致富路,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咕咕咕,咕咕咕……”未近鸽舍,先闻鸽声。在上和村肉鸽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一排排鸽子笼摆放整齐,每层有多个小笼子、大小适中,鸽子在各自的“巢穴”里悠闲啄食,个个活力满满。“这些鸽子就如同我的宝贝一样。我们采用自动喂料,还安排了工作人员每天检查它们的健康状况、产蛋率等。只有精心饲养,鸽子才能长得好。”罗仕奎介绍道。
在鸽子笼前面,还有一张写有“房间号”的白色卡片。“这张白色卡片是鸽子笼的RFID标签,通过我们手持的工具采集信息,‘嘀一下’就能把鸽子笼里的情况记录上去,然后自动上传到系统,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鸽子今天是否有下蛋、种鸽是否达到了要淘汰的标准等,这样既替代了纸质记录,也能让后台更直观看到所有数据。”罗仕奎说,有了这套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支撑,饲养员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一个人便能轻松管理4300对种鸽,比传统的养鸽方式带来了一倍以上的效率提升,并实现精准信息化管理。
为养出品质更佳的肉鸽,罗仕奎在配备先进的数据管理系统、中央供料自动喂料系统的同时,在饲料的选配上也下了不少工夫。“我是学动物医学出身的,比较懂用一些中药保健,所以在肉鸽饲料上也采用了一些中草药,通过营养的搭配,尽量减少或者避免使用抗生素,客户也反馈我们这样养出来的肉鸽品质比较好、口感更鲜美。”罗仕奎告诉记者。
鸽子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想养出品质优良的肉鸽,繁育也是一门大学问。“每个鸽子窝看似都有两个‘蛋’,但这些‘蛋’实际上是为了模拟自然孵化环境而放置的假蛋,能起到缩短种鸽回蛋周期、减少种蛋污染及环境气候影响,提高出雏率,从而达到高产的效果。”罗仕奎说,历经18天,雏鸽成功出壳,再由亲鸽哺育18天至20天即可上市。
如今,罗仕奎养殖的“大坪鸽”已走上了规模化、科技化、品质化发展的道路,目前年产约60万只肉鸽、产值约2000万元,既带动了村里肉鸽养殖产业的发展,每年为上和村增加五六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我在基地负责鸽场日常管理,只要把鸽子养好了收入就不错,上个月到手工资有5000多元,我很满足。”上和村村民温金霞说,肉鸽养殖基地按“底薪+绩效”形式计算酬劳,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上和村肉鸽养殖基地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总占地面积1300亩,分三期建设。项目一期建设于2021年动工,已累计投入资金5200万元左右,养殖肉鸽3万对;二期主要是建设饲料研发加工中心及二级种鸽扩繁区;三期主要是建设深加工工厂、预制菜研发中心和电商销售网络铺设,目前项目均有序推进中。
“养鸽子也能养出‘大名堂’。作为梅县区‘产业村长’,下一步我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拓宽鸽子销路,进一步打响‘大坪鸽’品牌,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下将肉鸽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村民发家致富,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在谈到未来发展时,罗仕奎充满信心。(记者 吴丽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