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隍镇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加力提速推进典型镇建设。(吴腾江 摄)
丰顺县美聪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上线的全自动化设备拉开了企业新一轮技改提能、智造焕新的序幕。(受访者供图)
汤坑镇横东村聚焦“山水田园,和美横东”规划布局,全力以赴推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高讯 摄)
建桥镇郑屋村满目新景,面貌日新月异,美丽蝶变的背后,是群策群力推深做实“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的生动实践。(王锐 摄)
在丰顺县法院诉讼中心,以人齐,物齐,制度齐,推出了多元调解便民利民服务。(高讯 摄)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加快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绿色化改造;留隍镇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加力提速推进典型镇建设;汤坑镇横东村聚焦“山水田园,和美横东”规划布局,全力以赴推动典型村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建桥镇郑屋村为穿村而过的206国道沿线“赤膊房”穿衣戴帽,一栋栋房屋扮靓了精致“妆容”……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丰顺县紧扣产业集聚发展、基础设施短板补齐、人居环境优化等关键议题,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努力在消薄县中走在全省前列。
智能制造 推动工业产能跃升
一台台精密仪器高效运转,机械手臂不时挥动,取、夹、放等操作一气呵成……走进丰顺县美聪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10余台自动点胶机“手舞足蹈”,一伸一曲间快速完成鼓纸边材的抓取、上胶等动作,技术人员配合机器进行操作和巡检工作,现场繁忙而有序。
美聪电子生产车间新上线的全自动化设备,拉开了企业新一轮技改提能、智造焕新序幕。“它的优势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能和品质,以前是一个人一天做一万个左右,现在自动化设备一天产能在三万个左右,今年产值预计增长20%。”丰顺县美聪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志雄说。
美聪电子是一家以从事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企业,过去主要采用传统生产方式,依靠的是工人的经验和技术,效率低、利润少,品质也不稳定。如今,企业通过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逐步实现从“制造”到“智造”,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单纯靠人力的话,企业在市场上没有任何优势。”郭志雄说,依靠自动化设备,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彰显企业特色。下一步,企业还将进行全面改造,例如建设无灯工厂等,实现全面自动化,用创新去赢得市场,不断提高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培育壮大更多新兴产业,也需要对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据了解,自启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以来,丰顺县聚焦智能制造、电子电声、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和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需求摸排,精准制定分类分行业服务举措,支持企业围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改善生产环境等方面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推动设备更新升级,以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与此同时,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丰顺产业园区坚持产城融合、城产一体的发展思路。凭借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卓越的区位优势,经过多年深耕,园区分块布局了电子电声和装备制造产业、绿色饲料和食品加工产业、新型电子产业、绿色低碳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以及绿色钢铁产业。目前共引进年产值达35亿元的立讯精密和双十科技、威富集团、立能派等工业企业146家。
集聚合力 共绘振兴“同心圆”
凤凰山下,韩江一水似带穿过留隍镇。丰顺县留隍镇地处梅州与潮州、揭阳交界处,扼韩江、潮梅的水陆要冲,钟灵毓秀,物阜民丰。
加快推进东留堤岸综合整治工程和S227线道路升级改造,扎实推进骑楼古街改造和东留街道环境提升、穿衣戴帽;规划建设口铺新埔乡村振兴示范点、乡村产业社区、新凤凰溪康养中心等项目,打造温泉度假旅游发展区;规划建设茶背新型绿色建材产业园,打造生态工业经济发展区……
留隍镇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以来,深挖典型镇村的特色和优势,围绕坚持党建引领、完善镇村规划、强化产业培育、集聚社会资源等方面,聚力建设“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绘就城乡发展新画卷。近年来,一个个社会投资项目、实体经济项目在丰顺县留隍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留隍的建设离不开外出乡亲的财力支持,更离不开他们的智力支持。”留隍镇党委书记许能洪表示,引导外出乡亲助力社会公益,鼓励他们反哺家乡、造福桑梓成了留隍镇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力量。
为激发外出乡亲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今年以来,留隍镇党政“一把手”挂帅,多次走访外出乡亲,大力开展回乡投资兴业工程,2024年春节前后主持召开2次座谈联谊等活动,累计走访外出乡亲32人次。
今年4月,留隍镇成功举办丰顺县社会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总投资27.91亿元的韩江中学、留隍镇市民中心、饮水工程、迎宾大道、葛布中心公园、释迦山文旅项目集中开工,开启外出乡亲组团式投身“百千万工程”新篇章。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留隍镇累计发动外出乡亲捐资33.9亿元实施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项目35个。
环境整治 乡村“颜值”再提升
穿村而过的206国道,沿线“赤膊房”穿衣戴帽,一栋栋房屋扮靓精致“妆容”,白墙黛瓦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媚;三溪汇流,静水围幽,逐水漫步小道,绿植遍布其间,十里花溪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农家庭院错落有致,院内繁花盛开,绿意盎然,绘就村居美好“院”景……
走进“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丰顺县建桥镇郑屋村,满目新景,面貌日新月异,美丽蝶变的背后,是群策群力推深做实“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一直以来,郑屋村委会办公楼至郑屋桥段道路窄、会车难,困扰着周边住户出行,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站在郑屋村委会办公楼前,建桥镇党委副书记刘仪商指着村口宽敞的柏油路说。
路通人心通。“百千万工程”要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就必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今,该道路扩宽改造升级已基本完成,6米宽的硬底化村道彻底解决了会车难问题,实现小“让”促大变。
“村委会门口这条单车道是大家日常出行的主要通道,以前道路狭窄,两边都是围墙,遇到会车就麻烦。”村民郑春活告诉记者,村道升级改造变成双车道,大家出行方便了很多。
据统计,该村共有5户群众主动让地,3户自行拆除围墙,1户群众更是自愿拆房支持村道改造,以实际行动参与家乡建设。
农房风貌提升是典型村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
郑屋村在做好农房情况排查登记的基础上,全面摸清“赤膊房”底数并登记造册,通过重点先行、循序渐进、以线扩面的方式,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制定农房风貌提升方案。
“我们积极宣传发动乡亲参与房屋改造,由村委会牵头签订共建协议,由政府给予一部分资金支持,改造户筹集一部分资金,把房子墙体统一粉刷,进行外立面提升。”郑屋村党支部书记郑创军介绍道。
“截至目前,郑屋村已完成第一期国道和村主干道沿线的115栋房屋风貌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实现了大变样。”刘仪商说。
多元调解 筑牢社会稳定基石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出台奖学办法;在祠堂喝茶聊天中,敞开心扉,化解矛盾……近年来,汤西镇双湖村广湖寨五姓祠“敦和堂”成了当地村民的议事平台。“有事祠堂坐、矛盾谈笑解”成为该村村民的共识。
“客家祠堂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和村规民约,更是村民的精神家园。”丰顺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徐淑斌表示,村民对祠堂都怀有敬畏之心,再对祠堂注入新时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两者相辅相成,村里的事就能迎刃而解。
近年来,丰顺县按照省委政法委确立的“1+6+N”工作体系,创新“N”的新课题,充分挖掘“五姓祠”这个“N”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这一做法,深入贯彻落实“党建带群建”宗旨,确定五姓祠“敦和堂”为改革创新典型项目进行培育,对其做法进行总结提炼,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
“基层治理,我认为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通过实践走出一条符合高质量发展之路,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落实。”徐淑斌表示,“如今,五姓祠不仅是乡村治理和村民议事的‘主要战场’,还是乡村矛盾化解的‘前沿阵地’。”
“真没想到这么方便就把事情解决了,还不用交诉讼费,我给你们的服务点个大大的赞。”在丰顺县法院人民调解室,调解员正在与双方当事人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反复做当事人的工作。经过调解员耐心调解,最终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诉前调解形式方便灵活、程序简便,它的显著特征是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不像诉讼程序那么剑拔弩张,调解员居中沟通、情理交融,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丰顺法院审管办工作人员徐略军表示,诉前调解纠纷立“诉前调”案号,调解结案后,不收取受理费。经调解形成的调解协议具有约束力,双方可共同申请司法确认,符合法律规定的,由法院出具法律文书。
近年来,丰顺县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灵活便捷、及时高效的作用,着力在调解队伍、组织、方式、文化上下功夫,创新打造“有人解事、有地说事、有法办事、有效息事”的“丰调语顺”调解工作法,促进矛盾双方息争止诉,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就地化解,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打响丰顺“和顺之城”品牌。(记者 王锐 特约记者 郑坤 卜优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