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梅江区长沙镇小密村,放眼望去,田园如诗画,农房换新貌,乡村美且兴,一幅质朴又清新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自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以来,小密村紧抓“百千万工程”发展机遇,坚持党建引领、干群合力、示范带动,聚焦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绿美建设、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奋力打造长沙镇“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示范样板。
写好富强文章
助力产业振兴
走进小密村日前投入使用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整齐堆放的菌棒上,一朵朵茶树菇破棒而出、长势喜人,工人们正抓紧时间采摘、打包,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鲜茶树菇送至餐馆、商超等地。“我们目前有1万包的菇包,一天能采3至4次,高峰期一天最多采摘140斤,每斤售价能达到11元。”小密村村民、种植基地员工陈莲香介绍道。
据了解,食用菌产业是小密村目前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今年下半年,小密村成立的强村公司——梅州市小密村生态投资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闲置资产,联合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打造食用菌种植基地。随后,该基地雇用当地村民,从蕉岭南方生物引入1万个菇包进行种植,并聘请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返乡就业“新农人”进行管理,致力打造集高效种植、技术研发、市场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食用菌产业链。
小密村还集约优化整合村内闲置的土地,计划种植食用菌、南药、金毛狗蕨、芥菜等,并从加工、销售等方面发力,推动特色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现在只利用了一部分厂房空间,后续我们将继续引入2万个菇包,扩大种植规模。在满产的情况下,预计每年可以创造20万元以上利润。”小密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华表示,该村还将通过打造科普观光教育基地、农家乐,开展休闲采摘等活动,努力让特色产业强起来。
这是小密村在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探索的新路径。近年来,该村立足镇村资源禀赋,通过做强民兵整训基地、安装光伏发电板以及发展渔业养殖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由单一到多样转变。此外,通过培育和发展强村公司,进一步提升乡村造血功能,扎实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10.8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82.4万元,力争2024年达到90万元。
提升人居环境
共筑和美乡村
乡村要发展,既要产业兴旺,也要生态宜居。过去,小密村遍布杂乱的电线电缆。“四线”整治开始后,镇主要领导下沉一线听意见、访诉求、解难题,并联合供电、电信、广电、移动和联通等部门,分片分责有序开展工作。镇村干部则带着农村党员挨家挨户夜访,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建设,激发村民群众改善村容村貌的热情。
“现在美化了‘天际线’,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安全隐患消除了,大巴车也能开进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助力。”党员代表李于明对整治后的变化深有体会。如今的小密村,风景越来越优美,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生活幸福感也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小密村扎实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在全面摸清危旧房屋、残垣断壁存量底数的基础上,以分组包片的形式,“一户一策”落实分类整治,加快推进国省道沿线、主村道铁皮瓦、赤膊房整治。
“我们共有302栋房屋要进行风貌管控提升,目前已签约194栋房屋,完成141栋房屋提升,还有39栋正在施工。”李连华表示,为让家园更加和美宜居,小密村发动企业、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群策群力,通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实施撤桶并点等方式,推动人居环境从“一时美、一处美”向“持久美、整片美”转变。此外,该村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生活污水治理二期工程建设,实现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记者 张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