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辉在查看桑葚果的长势。(叶嘉瑶 摄)
春天,行走在平远县八尺镇黄沙村,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随处可见,整洁宽阔的村道蜿蜒曲折,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近年来,黄沙村以“产业村长”为引擎,探索出一条农旅融合、产业兴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培育特色农业、打造全产业链、引进“四上”企业,黄沙村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业“小散弱”的难题,更让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实现双提升,2024年村集体总收入69.11万元,营业性收入24.11万元,成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生动样本。
在黄沙村委会旁的叁陆陆电商农业产业生态园里,桑葚喜获丰收,进入采摘期。“今年桑葚种植面积20多亩,预计总产量8万斤,产值10万元。”黄沙村“产业村长”李展辉轻抚沉甸甸的果枝,眼含笑意地说。另一边的百香果园里,不少村民正在栽种百香果苗。这些曾经撂荒的土地,如今正生长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黄沙村的蝶变,离不开李展辉的付出。他曾在外从事电商行业,年销售额超亿元。2018年,他带着资源与经验回到家乡,成立梅州市叁陆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300多亩土地,引种无花果、桑葚、西瓜等特色作物,并搭建起集种植、加工、电商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产业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强村。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薪金+订单种植收益”三重保障,黄沙村建立起紧密的联农机制,村民既可获得土地租金,还能通过务工与订单农业实现增收。目前,村内60至70岁留守老人日均用工量达10人,年均务工收入超4万元。“每月2000多元收入,既减轻了子女负担,又见证家乡变美,日子特别有奔头。”正在种百香果苗的村民陈友福笑着说。
作为平远县“一村一品”梅菜产业的核心基地,叁陆陆公司采取“订单农业”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四镇农户,免费提供种子、种植技术、保底价收购,最高峰时年销售梅菜70万斤。村集体则通过入股“产业社区”,每年可获20%利润分红。
为突破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瓶颈,黄沙村创新构建“种植+加工+文旅”的三产融合模式。一产端,种植四季水果;二产端,企业自建加工车间对鲜果进行精深加工;三产端则依托2024年新建的3000平方米“产业社区”,发展观光小火车、摸鱼乐园、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等业态。李展辉透露,仅今年春节试运营期间,“产业社区”单月销售额就突破60万元。
“区位、土壤、生态是我们的制胜法宝。”李展辉细数发展优势:黄沙村地处赣粤交界的交通要冲,G358线、济广高速贯穿全境;富硒土壤孕育优质农产品;镇政府同步完善“一河两岸”景观,增设观光小火车等设施,为农旅融合注入新动能。李展辉表示,随着“产业社区”今年正式运营,企业将重点发展电商平台,全年销售目标锁定500万元。
站在桑果飘香的产业园里,李展辉望向远处的“产业社区”展厅说:“我们要让每寸土地都产出效益,让客家山村的振兴故事传得更远。”如今,这个曾经的偏远村落,正沿着三产融合的康庄大道,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记者 叶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