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们在东石镇锅叾村茶园采摘茶叶。(平远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源丰茶园里茶农在采摘茶叶,享受丰收的喜悦。(钟小丰 摄)
平远源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茶园基地。(钟小丰 摄)
茶叶采摘下来后,被放置在机器里晾青。(叶嘉瑶 摄)
石正镇下丰村园山湖千亩生态茶场。(钟小丰 摄)
阳春三月,茶青飘香。时下正值春茶采摘时节,平远县1.95万亩茶园竞相吐露新绿,开始进入春茶采摘季,茶企和茶农们纷纷抢抓黄金时期采摘春茶,开启美丽乡村的“茶经济”。
高山云雾育好茶 联农带农促增收
走进东石镇太阳村锅叾茶园,郁郁葱葱的茶山连绵成片。茶农们携带茶桶,敏捷地穿梭于山间,三五成群地围绕着一株株茶树,手指如同跳跃的音符,一捏一掐间,嫩绿的茶叶被熟练地摘取,茶园里一派繁忙景象。
锅叾村海拔高、纬度低、日照足、温差大,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种植条件,更拥有700多年历史沉淀,家家户户都种茶并且懂得茶叶制作,由此孕育而生的锅叾茶,不仅口感好,所含的有机化学成分更高,深受市场追捧。
在海拔600多米的锅叾村茶园里,茶农林远海正带着工人抢摘金观音春茶嫩芽。“这是近年新引进的高香型品种,年轻人喜欢鲜爽清香的口感,市场反响特别好!”林远海介绍,他的茶园总面积约500亩,其中老茶树100多亩、丰产期茶园200余亩,新种植的金观音、金萱、金牡丹等高香品种近200亩。通过有机管理模式——施用农家肥、人工除草、自然放养,今年春茶预计可产成品茶6000斤,产值140万至150万元,散茶售价每斤200元至300元,精包装茶每斤可达300元至500元。
“现在每天有15名采茶工,再过一周高峰期到来时要增加到四五十人。”林远海说,政府相关部门不仅组织技术培训,还帮助推广销售,让茶农“种得安心、卖得放心”。随着采茶高峰期的到来,茶园用工需求量逐步增多,在为期一个多月的采茶期里,采茶群众可获得几千元的增收。“我们是泗水镇大新村人,4月5日开始就到这里采茶,这边包吃包住。正常情况下,我一天下来可以挣140元,和外面打工挣得差不多,而且在这里采茶除了能挣钱,还方便照顾家庭。”茶农赖惠珍高兴地说。她手法娴熟,不一会儿,茶桶里就装满嫩绿的茶叶。
茶农忙采摘,茶叶加工车间则忙着生产加工。除了茶叶种植环境,加工过程也是决定茶叶质量的重要因素。油草湖生态茶厂是东石镇的一家本土茶企,自春茶开采以来,茶厂开足马力运转,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个不停。“我们4月1日正式开园,每天雇20多个工人采茶。把茶叶采摘下来后,首先是晾青,萎凋,把鲜叶晾到适中的干湿度以后,我们就摇青,再晾青,最少晾8个小时再杀青,揉捻好了以后再分三四个步骤,最终做成初品。初品经过筛选,然后继续翻炒,方便顾客保存。”茶农林远东一边忙活,一边向记者介绍起茶叶的生产加工过程。
在锅叾村,茶产业升级的步伐从未停歇。林远海透露,茶园计划引入乌龙茶生产线,并依托政府扶持打造茶文旅综合体。“我们正谋划建设锅叾茶产业展览区、茶文化接待中心,发展农家乐,让游客体验从采茶到品茶的全链条客家茶文化。”
据了解,东石镇太阳村是省认定茶叶专业村,太阳村锅叾茶种植面积达2150亩,全村农户540户中有223户参与种植锅叾茶,茶叶年产量9.8万斤,总产值980.4万元。
有机茶香漫山野 打造产业新图景
清明谷雨间,春茶正芳华。在平远县石正镇的5500亩茶园里,采茶人指尖翻飞,茶香漫溢山野。2024年,平远成品茶总产量达1238吨,其中绿茶占比70%,作为“客家炒绿”核心产区的石正镇,正书写着“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振兴故事。
走进石正镇下丰村园山湖千亩生态茶场,层层叠翠的茶垄蜿蜒至天际。数十名头戴竹笠的村民穿梭其间,竹篓中渐满的嫩芽见证着春天的馈赠。“白叶单丛今年预计干茶产量达1500至2000斤,采摘期每天用工三四十人,高峰的时候要一百多人,大概要采摘一个月。”园山湖茶场负责人钟裕鸣介绍,自从村里建起茶叶加工厂,当地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春天采茶、夏天除草,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收入也稳定。
“年年都来这里摘茶叶,做了几年了,很满意。”村民王阿姨告诉记者,像她这样的熟练工,每个月收入可达3000元。
在石正镇大粤茗珠有机茶园内,茶树间杂草自然生长。大粤茗珠公司总经理沈允锐介绍,茶园全面推行有机种植,今年虽受干旱气候影响导致产量下降,但茶叶品质显著提升。“干旱让茶芽抽得更短,叶片虽小但内含物质更丰富,正是制作高端茶的上佳原料。”沈允锐说,茶园采摘期预计持续至4月底,600亩有机基地成为优质茶叶的核心产区。
“整个茶园面积50多亩,从我开始种茶到现在,十多年来从没用过化肥农药。”石正镇茶农谢文伟说。
依托石正镇生态优势,大粤茗珠公司创新产业联动机制,将分散的茶农、小型茶厂纳入统一管理体系,覆盖安南村、南台山茶区。“我们通过技术指导、标准输出和品牌赋能,将零散资源整合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既保障了茶叶品质,也让农户共享产业链收益。”沈允锐表示,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产业集聚效应,更让当地茶农搭上“致富快车”,实现家门口就业与增收。
近年来,石正镇聚力打造“客家炒绿”地理标志,园山湖、源丰农业、大粤茗珠等龙头企业齐头并进。同时,通过举办茶香文化节、开发茶旅路线,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数据显示,全镇年产茶青2200吨、成品茶550吨,综合产值超2.6亿元,600多户茶农共享产业红利。
“我们要让每片茶叶都成为生态经济的活招牌。”石正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该镇正加快构建从有机种植、精深加工到茶文化体验的全产业链,让绿水青山真正化作富民强镇的金山银山。(记者 叶嘉瑶 特约记者 吴辉燕 袁志鹏 通讯员 曾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