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乡村振兴 > 镇村发展
梅江区推动基层治理有“精度”更有“温度”
多方连心聚合力 绘就共治新图景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09-17 13:02:19  浏览:-
字号:

梅江区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协商共治、精准服务”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基层治理有“精度”更有“温度”。(林翔 摄)


白围社区居民通过攒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城北镇供图)


白围社区邻里中心成为居民交流议事的重要场所。(城北镇供图)


瑞兴社区充分利用社区“5451”工作法,对辖区内重大问题、群体矛盾进行化解。(瑞兴社区供图)


客都新村C区居民、业委会、物业代表围坐一堂,围绕社区内的民生小事展开讨论。(中心坝社区供图)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神经末梢”,既是感知社情民意的“第一触点”,也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梅江区聚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以党建为核心牵引,通过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凝聚多方共治合力、深化为民服务实效,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协商共治、精准服务”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城市“神经末梢”更灵敏,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八步议事”汇民智 协商共治解难题

  “空调排水管漏水不仅影响环境,还容易滋生病菌,这个修缮提案我支持!”5月5日,客都新村C区开展“‘邻’听提案,‘里’应回应”主题议事会。当天,居民、业委会、物业代表围坐一堂,围绕社区内的民生小事展开讨论,最终空调排水管修缮等提案获高票通过。

  “以前大家遇到问题要么抱怨,要么等着社区解决,现在通过‘八步议事’民主机制,自己的事自己商量着办,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参与议事的居民黄先生笑着说。据中心坝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沐殷介绍,正是这一议事机制,让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邻里关系也在共商共建中变得更加和谐。

  无物业小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一大难题,为此,在江南街道党工委指导和中心坝社区党组织引领下,社区推动成立无物业管理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委员会(下称“物委会”)。作为凝聚党员力量、整合社区资源的核心平台,物委会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依托“八步议事”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激活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让“无人管”的小区有了“主心骨”。

  新中八队钟屋内中巷道的变化,便是这一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受历史规划制约,该巷道排水难题长期悬而未决,每逢降雨便积水严重,居民出行十分不便。在此情况下,物委会成员、老党员钟灵贤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多次走访居民、征求意见,牵头协调促成解决办法。最终,提出“居民出资+居委会兜底”的解决方案,居民主动筹集资金25000元,居委会另行支持5000元,共筹集30000元,不仅顺利完成了水沟改造,还重新铺设了路面,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急难愁盼问题。“大家一同出力,现在下雨天出门不用‘蹚水’了,安全了不少!”提起巷道的变化,钟灵贤点赞。

  一直以来,江南街道中心坝社区以“汇聚新动能,活力中心坝”为社区品牌,践行“八八治理”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治理模式,打破传统“单项服务”局限,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让居民生活更有幸福感。

  “5451”机制连民心 多元协同促和谐

  “没想到小区公共空间占用的难题这么快就解决了,‘5451’工作法让我们能平等表达诉求,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近日,西郊街道瑞兴社区居民对社区通过“5451”工作法,即五方协同队伍、四级协商体系、五步工作流程、一个核心(党建)引领,成功调解公共区域纠纷一事赞不绝口。这一案例,正是瑞兴社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居民主动参与的一个生动缩影。

  此前,社区接到群众反映诉求,第一时间组织由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党员代表、物业管家(村民小组长)组成的五方协同队伍上门了解详细情况,并针对居民的诉求,提出初步解决方案,但双方未能达成和解共识。后社区多次组织开展议事会,以五方协同队伍为代表参与议事会,并特邀驻社区法律顾问参与,经现场多方讨论形成议事方案,最终达成共识。

  记者了解到,以往社区处理类似纠纷时,常面临以下困境,一方面,在社区“单向协调”模式下,工作人员单独对接矛盾双方,因缺乏第三方参与,易忽视部分民意;另一方面,居民“自发沟通”时无组织牵头,易引发争吵。如今,“5451”议事机制的推行,展现出显著的治理优势:通过“网格调解-小区协商-社区议事-街道联席”四级协商体系,小事在网格和小区层面快速解决,大事通过社区和街道议事平台协同推进,避免问题久拖不决;以“问事”环节广泛收集民意,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议事,让解决方案更“接地气”;依托“五方协同队伍”和多元沟通渠道,推动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完成从“政府发话”到“群众当家”的转变。“我们通过5步工作流程‘问事、议事、定事、督事、评事’循环推进,成功调解公共区域占用问题。”瑞兴社区党总支书记池宝珠说。

  “‘5451’工作法能实现‘我事我议、我议主用’。”参与议事的居民表示,该工作法提供了公开、平等的沟通环境,让议事过程透明,解决方案贴合实际,有效避免了邻里矛盾升级。

  为让全龄段人群全方位、全过程常态化融入基层治理,该社区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建强人才队伍、发挥社区“五老”作用、成立议事队伍方面下功夫,精准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巷子积分”激活力 邻里同心筑家园

  走进梅江区城北镇白围社区,纵横交错的小巷里,邻里谈笑风生,处处充满着和谐温馨的生活气息。2024年以来,白围社区创新推出“巷子党建+积分制”模式,以“123”工作机制为抓手,全力激活基层自治活力,让社区治理从“单向推动”变为“多元共治”。

  据白围社区党总支书记曾琴介绍,“123”工作机制以“巷子党建+积分制”为核心,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两个阵地,落实积分评议、积分兑换、积分站运营管理三项制度。通过“服务换积分、积分换礼品”的激励形式,社区将居民参与治理的行为量化为可积累、可兑换的积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这一创新机制,让居民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切实解决了不少困扰生活的民生难题。此前,白围巷口下水道盖板破损,既影响环境卫生,又给居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社区通过“积分制”发布维修任务后,居民们迅速响应,纷纷出钱出力,破损盖板很快更换完毕,巷口恢复了往日的整洁与通畅。

  在众多积极投身社区建设的居民中,白围一巷巷长吴金进不仅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还大力支持白围社区邻里中心建设等工作。他的住址被社区列为第一个巷子邻里中心,成为居民交流议事的重要场所。在东四巷“民心小广场”建设中,吴金进自费改造广场排水沟,先后为东四巷道路修建、老杨屋瓦片改造、东五巷巷尾水沟清理捐款。平日里,他还主动参与东六巷排水沟清理志愿工作。“在‘巷子党建+积分制’的激励下,不仅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也让邻里间在互帮互助中越走越近。”吴金进表示,“攒积分”只是顺带,作为社区的一分子,把身边的小事做好,看到大家日子过得更舒心、社区变得更温暖,比多拿几分更开心。(记者 张莹娜  特约记者 钟戈 陈绮冰 陈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