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尺镇通过集约土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种植+市场运营”的“社村”协同机制,引入企业开展规模化种植与运营。(钟小丰 摄)

位于东石镇尖山矿区的平远利天光伏发电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板向阳而列,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平远县全域办供图)

东石镇明洋村全域土地整治现场,新旧对比图的呈现,让大家更直观感受土地平整带来的变化。(钟小丰 摄)
天气渐凉,阳光洒在平远县东石镇连片平坦的花生地上,油亮的绿叶熠熠生辉,随风轻轻起伏,一直延伸到远方。不远处,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进行最后的土地平整工作。
东石镇这片土地,正是平远县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远县紧紧围绕“两个全域”和“两减两增”工作目标要求,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工作,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加速加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逐步实现“良田比较集中、村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健康优美”的美好愿景。
破土地困局 打出整治组合拳
平远,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是发展的先天制约。
“过去,土地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瓶颈。”平远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谢旷为告诉记者,“耕地碎片化、村庄布局散乱、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
他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整治前,全县耕地平均地块面积不足1.5亩;农村宅基地空置率超过15%;部分工矿废弃地闲置多年,如同大地的“伤疤”。
“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撂荒;想引进现代农业项目,却找不到成片的土地;想改善基础设施,成本高得吓人。” 谢旷为说,“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利用模式。”
面对困局,平远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总抓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在生产方面,通过“小田并大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零散地块整合成适合机械化耕作的大田。目前,全县已流转耕地7.2万亩,完成率超过88%,排在全市首位。
在生活方面,针对“空心村”问题,平远采取拆旧复垦与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办法。今年以来,各镇已完成拆旧约862亩,完成率达98%。
在八尺镇一片复垦地上,原先的老屋已拆除,梯田上栽种的梅片树发出了新芽。镇干部邓崇铭说,这些树三年成材,有企业保底收购,经济价值不错,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这块地原本是村民肖碧华的家,因老伴去世,她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不安全,就主动申请搬迁。镇里协助她办理拆除和补偿手续,并帮她与在深圳的女儿团聚安置。肖碧华说:“现在住得踏实多了。”
在生态方面,平远对历史遗留矿山进行了边坡治理和复绿,以往光秃秃的山体逐渐恢复了生机。通过治理河道、修建生态廊道,水变清了,岸边也成为村民休闲的地方。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吸引来了生态农业和康养旅游项目。
整治的成效正在显现。目前,平远已完成农用地整治超过5万亩,盘活农村建设用地2000多亩,为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厂和生态文旅项目陆续落地。
生活环境的改善、收入的增加,也让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更可喜的是,一些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开始选择回乡创业,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
施腾挪巧计 唤醒低效闲置地
走进长田圩镇,书苑名府商住楼项目拔地而起。投资3200万元建设的3栋商住楼已完成主体工程,68套商品房中已有12户群众签订购房协议。与之一路之隔的,是书声琅琅的长田镇中心小学。谁能想到,这片炙手可热的宝地,不久前还是一处杂草丛生、仓库破败的闲置老粮所。
这片土地的蜕变,是长田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巧妙施展建设用地“腾挪术”的一个缩影。
站在书苑名府的小区门口,投资该项目的企业家钟先生指着拔地而起的楼房,脸上洋溢着自豪:“以前这里旧粮所门窗破损,里面堆满杂物,大家都避而远之。现在你看,位置多好,旁边就是学校,不远处还有一个体育中心公园。” 钟先生介绍,目前已有12户群众签订了意向购房协议,项目不仅盘活了5亩低效土地,这里还成为长田镇的圩镇客厅,向外来游客展示着长田的历史。
“这里原本是闲置的低效建设用地,现在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改善了人居环境,还安置了地质灾害隐患户,一举多得。”长田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张琪浚说道。
不仅是圩镇,在长田镇的乡村,变化同样悄然发生。在田园乐居安置点,9栋具有客家元素的新式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与青山相映成趣。
“我们的办法就是‘化零为整’,把分散在各村低效的建设用地指标腾出来,集中到圩镇和产业园这些更需要、更能产生效益的地方。比如‘书苑名府’项目,就成功安置了部分地质灾害隐患户,实现了避险搬迁。” 张琪浚在圩镇客厅,指着规划图解释道。
已签订购房协议的地质灾害隐患户凌捷兴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道:“以前住在山边,一到下雨天就提心吊胆。现在政府有好政策,能搬到圩镇这么安全方便的新楼房,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据统计,截至目前,长田镇已腾挪整合低效建设用地215亩,拆旧复垦约200亩,为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
促土地流转 激活产业助振兴
日前,记者走进东石镇明洋村看到,农田地块集中连片,机耕路和水渠纵横交错,连片的花生地绿波荡漾,犹如绿色的地毯铺满大地。这一切,正是东石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缩影。
2024年,东石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腾挪与生态修复,着力构建“生产高效、生活宜居、生态优美”的田园福地,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通过系统整合碎片化土地资源,东石镇已动员农户6900余户,完成土地流转9579亩,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迈出坚实步伐。
“一期工程耕地平整工程已全部完成,预计12月底完成验收。二期预计11月初秋收后开工,将对近3000亩土地进行整治。”东石镇副镇长钟晓玲介绍,“整治后的土地将由社村公司统一运营,推广‘制种+花生’等轮作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
土地综合整治的成效正在持续显现。首批进行土地整治的明洋村,村集体收入预计将从2023年的15万元增长至2025年的40万元,村民通过“租金+工资+经营”等多元渠道实现增收。
在镇区东侧,“优迁快聚”安置小区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施工人员正在紧张作业。面对农村建设用地闲置和布局分散的问题,东石镇创新实施“优迁快聚”工程,结合避险搬迁与宅基地退出政策,系统推进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目前,全镇已完成第一批138个点位、142.34亩建筑物的拆除工作。安置小区一期可安置84户,二期预计容纳106户,并配套商超、医疗等设施,实现村民从“散居”到“优居”的转变。
最令人瞩目的转变发生在曾经的废弃矿区。如今,2000多亩矿地上铺设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针对历史遗留矿山,东石镇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积极发展绿色光伏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同时,通过实施复绿工程,将废弃矿湖纳入钙基产业园规划,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的双赢。这一创新实践已入选广东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傍晚时分,东石镇的田野上依然生机勃勃。在这里,土地重整带来了家园重塑,生态修复唤回了产业新生,一曲城乡融合发展的田园牧歌正在奏响。(记者 叶嘉瑶 特约记者 吴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