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与种植户探讨梅片树种植管理技术。(市农林科学院供图)
乡村振兴进行时,农林科学院在行动。走马梅州乡村,无论是高山茶区,还是田间地头,总能看到科技工作者的身影,他们与广大农民朋友、农业企业家深入交流,解答农林业技术难题,推广先进农林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
市农林科学院挂牌运行两年多来,坚持以党建促业务,不断探索党建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路径,推动梅州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
党员带头下基层
科技帮扶助产业振兴
“白叶单丛是制作柚花茶茶坯的适制品种,今后可以考虑从这方面入手,提升茶叶种植效益……”炎炎夏日,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黄海英带领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来到蕉岭县南磜镇的茶园,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茶叶种植户一起探讨产业帮扶事宜。
“是党员,就要冲在前头。希望能利用自己所长,积极开展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培选、示范推广和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指导,让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得更好。”有着28年党龄的黄海英告诉记者,茶叶是蕉岭县南磜镇、蓝坊镇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两镇茶叶种植面积约8000亩。经过调研,黄海英发现,由于制茶水平不高,当地种植户主要以茶青销售为主,种茶效益一直不高。对此,她先后在当地组织开展了3场栽培管理和制茶技术培训,提升茶农的制茶工艺。
“经过加工的茶叶成品,经济效益比卖茶青提升了近一倍。接下来我们将指导当地农户提升茶叶加工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收入。”黄海英说。去年4月,黄海英带领技术团队研究的梅州市柚花茶加工技术通过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已在我市7家企业实现成果转化。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市农林科学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干部牵头组建了18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接帮扶我市18个镇。“我们采取‘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驻镇工作队+帮扶N家企业’的模式,市县镇企业‘三级联动’,进一步探索建立‘红色基因+绿色科技’融合发展的‘梅州模式’。”市农林科学院党组成员谢真生表示,该院各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积极主动与各帮扶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扶工作队沟通对接,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深入各帮扶镇开展产业调研,全面掌握当地农林产业发展和科技需求等情况,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并制定帮扶工作方案,通过科技指导、举办培训班、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方式,为帮扶镇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帮扶服务。
统计数据显示,两年多来,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工作者共开展科技下乡服务826次,服务经营主体379家、农户5200多户,建成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61个,举办观摩培训会128场,培训6600多人次,积极为推动我市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党建与业务融合
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
“正是有无数以刘光夏烈士为代表的革命先驱浴血奋斗,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6月27日,市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卓国宁带领院机关党支部、果树研究所党支部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兴宁市水口镇开展以“感党恩·念先烈·促振兴”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在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卓国宁现场讲了一堂“传承学习革命先烈精神,奋力推动农林产业振兴”的专题党课。随后,全体党员前往水口镇柚园,召开水晶香柚新品种种植示范与推广现场观摩会,向企业代表和周边柚果种植户推广先进种植技术。
工作重点在哪里,党的建设就到哪里。“我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党支部为战斗堡垒,通过项目研究、成果示范、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服务地方产业,常态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到支部主题活动与科技服务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推进我院作风建设。”卓国宁说。
今年上半年,市农林科学院共获得23项科技成果,其中叶剑英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科技成果鉴定2项,专利16项,技术标准2项。市农林科学院和市农林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被省科技厅评为“农村科技特派员优秀组织实施单位”。目前,该院已建成科技创新平台145个,获得123项科技成果,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卓国宁表示,接下来,市农林科学院各级党组织将紧紧围绕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紧盯“打造现代化一流农林科研院所”工作目标,认真履行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职责,推动梅州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李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