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时节,梅县区南口镇增梅村大石板青子窝,那棵饱经风霜的“青柿子”树上,满头绿枝间缀着几个“红灯笼”。沿着新砌水泥路而上,不远处便是一片深山老林,山脚下写着“曙光”二字。转头回望,见柿树后的半山腰上有一座老屋。老屋门坪前,堡垒户罗福灵的儿子罗友元正在用自制的工具砌着石砖护墙。
“上个月,水泥路通到了我家门口,我也把老屋整修一下,准备把前头那屋用来支持村里做红色历史展馆。”今年66岁的罗友元,从没想过曾经那条狭窄到路过会“割耳朵”的羊肠小道,如今也能变成宽敞的水泥大道。为此,他倍受感动,也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来。
增梅村位于梅县区南口镇瑶上西北部,是一片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而今村里发生的新变化,离不开梅县区新阶联的“新力量”相助。据了解,梅县区新阶联在增梅村设立首个“新阶天地”新时代文明乡村振兴实践站,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优势,深入挖掘增梅村的红色历史资源,从本土文化上聚力、发力,打造特色党建示范基地,打造“一村一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红色土地故事多
革命历史口口传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一支队独立第四大队(简称“独四大队”)活跃在增梅村。村内白石顶正是负责中转联络、传递战斗指挥信息的据点,白石顶青子窝的堡垒户遗址,当时在革命队伍中以“青柿子”的代号而闻名。梅兴平蕉边县委的机关报——《曙光报》一段时期在此编辑印刷,并发行到整个梅兴平蕉边区,深深地鼓舞着革命者和群众的斗志。
在三年多的烽火岁月里,增梅村见证了黄戈平、程严、刘安国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的身影,当地也涌现了罗桂元、罗福灵、洪云娣等一批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革命战士和堡垒户。
“共睡同床是福灵,窗外虫鸣更忧人。打鼾声作乐音章,难熬岁月现真情。”增梅村党支部书记郭好芬对这首黄戈平在青子窝工作时期所作的“即兴诗”,熟记于心。她说,这是村里老革命罗桂元传下来的,印证了当地群众与革命志士团结一心的历史。在增梅村,大家都是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革命历史口口相传。
“新力量”来助力
挖掘打造党建基地
在饭甑坑与大石板的交会路口,一块写着“弘扬边纵魂、寻梦增梅村”的大石赫然醒目。进入村庄,新修的水泥路连通着家家户户。村里原本废弃的学校被建成边纵独四大队纪念广场,一旁边纵独四大队增梅战斗陈列室正在建设中。
“以前村里雨天晴天都是‘水泥路’,交通不便,产业不兴,也没人气,现在不同了!”郭好芬说,在梅县区新阶联的协助下,村里争取到有关单位和热心人士的支持,筹集资金、汇聚力量,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当地革命历史,并将党建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结合起来,打造特色党建示范基地。此外,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连旅游胜地尖石笔的地理优势,村里吸引越来越多徒步爱好者。
“血与火的年代虽已远去,但信仰之火不熄不灭。”梅县区新阶联会长罗嘉志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挖掘驻过增梅村的革命志士在各地开展革命活动的事迹,并联动梅州市相关部门,在史料互补、展览交流等方面建立联系、加强互动,传承红色基因。与此同时,依托独四大队指挥部旧址、《曙光报》办报印刷点遗址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驿道等红色打卡点,发挥新阶联的团队活力,群策群力栽种夏威夷果树和油菜花,打造基地特色景观,打造乡村旅游路线,助力农民增收。(记者王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