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旅游梅州 > 旅游动态
桥溪村: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0-07-28 11:00:28  浏览:-
字号:

res07_attpic_brief (1).jpg

res10_attpic_brief (1).jpg

  (以上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进入雁洋镇,透过车窗玻璃,看到公路边树木的绿叶微微颤动,仿佛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阴那山吹送来缕缕清风,而且这清风把阴那山的绿色带到雁洋盆地的宽阔风光里。在雁南飞景区的绿荫路边,“桥溪古韵”四字石刻赫然可见,让人觉得桥溪村就在前面不远处。然而,“桥溪古韵”石刻到桥溪古村落,还有数公里的山路呢。由此联想到“逢山必有客”的俗语。

  山涛岭浪堆植被

  玉雨金风拢树桠

  来之前听朋友说起,到桥溪村须经过一条长长的上坡路。当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条陡峭而弯曲的山路,想象着汽车上坡转弯的场景,暗自有几分担忧。没想到却是路面宽敞,坡度平缓,一路还有安全护栏,让人觉得舒适、惬意,不存在丝毫的行车担忧。一路上细雨飘飘洒洒,万峰起伏,层峦叠翠而寥廓;山涛岭浪,树木青葱且清新。再看山花遍布,清风徐来,禽鸟喧闹林泉;远眺迷嶂叠叠,云缠雾绕,溟溟蒙蒙。那无边的天空,无边的远山,寥廓高远,让人有一种无法望穿的感觉;那高耸的山峰,云雾缭绕,翠烟飘移,雄浑壮阔,葱郁厚润,大气磅礴,让人觉得自己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非常渺小,渺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七杠阳坡挑屋脊

  九遐云汉啄檐牙

  进入“桥溪古韵”景区山门,缓缓穿越浓绿堆积、叠花积玉的景观,久已倾慕的小桥、溪水、古树和民居展现在眼前。山青而馥,水蓝而馨。沿着宽敞的村道缓缓而行,好像有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村庄里的粉墙黛瓦人家,仿佛弥漫着耕读永居的神韵,让人觉得无比的平静和惬意。

  在村口小桥那边的农家乐客栈,古色桌椅板凳与村景非常协调。溪水潺潺,风物骀荡,一边饮茶,一边观赏着旁边的几座古屋门庭檐壁,目光留连四处而定格在北面山坡上一座大型古屋的横向展开的檐壁上。喝了茶,迫不及待地沿着目光定格处走去。这座大型古屋叫“继善楼”,由旅印尼华侨朱氏十七世祖维乾公之二子琪源公等五昆仲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花了12年时间方才建成。这继善楼坐北向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整体建筑呈现中轴对称、横向方形,是两层夯筑杠子屋楼房,俗称“七杠楼”,共有房间70间。

  继善楼是桥溪村规模最大、门庭最雄伟的代表性客家古建筑。继善楼所在区域,还有仕德堂、善庆楼、宝庆居、世安居、逸庐、行庆楼和祖德居等古民居,系村落的核心区域。继善楼核心区域古民居,连同其它区域的燕怡楼、慎安居、宝善楼、宝善家塾等形成的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是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保护的单体建筑(遗址)共16处,其中客家传统民居建筑13座,清代乡村教育家塾1座,族塾1座及族塾遗址1处。

  举目巍巍崇基,画栋琢栏,青绿色釉彩的凸腹花瓶状栏杆东西横切青青山色,连接门坪右侧精致的青砖黛瓦向东小门楼,可谓焕然而隆昌。沿宽敞石阶,拾级而上,青砖粉壁黛瓦的“七杠”两层夯筑杠子屋东西横向展开,长长门坪宽展,气派非凡。且看正门,门联上书:“继志述事,善邻亲仁”。门内整洁清静,前后三进,中部为四合院式,回廊连接,两厢扩张,门窗、廊柱雕饰精美。更让人惊喜的是一屋皆见刻楹联、镌词赋,此乃继善友恭之修德,感慨文脉不息而光华熠熠。

  雄峰五指抹云霞

  奇石一溪逐浪花

  继善楼这座客家经典建筑,既是这里朱氏家族的荣耀,也是桥溪村最闪亮的名片。在农家乐客栈午餐时,朱氏理事会会长朱新辉热情地讲述了桥溪村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客家先辈开村,到朱、陈二姓人家先后在此卜筑营居、世代联姻、繁衍生息的400余年村史。朱会长的讲述,让我知道了桥溪旧称叩头溪的传说,了解了这个古村落的一些历史人文。相传因明太子避难嘉应州时到此小溪游泳,因贪玩水不愿起来,地方名士李二何叩首催促故名。客家先辈为躲避战乱,从北方辗转迁徙,定居在嘉应州(今梅州)后,发现五指峰下群山起伏,原始森林密布,桥溪村一带四面皆山,有小溪穿山流出,是理想的落脚地,从而在此播撒了文明的火种。

  苍山翠谷,在向阳坡上或溪畔高地里,古民居建筑依山就水而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这里的每一座客家民居古屋,都有说不完的传奇故事;每一座客家民居古屋,都是一部百读不厌的书。这是客家人千年迁徙写下的漂泊史、坚忍史和生命史,既丰富又精彩,此可谓“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古屋,点缀在溪流两边,与天地万物和谐、协调,宛如自然而舒展的交响曲,让人为之陶醉。这一座座民居古屋,见证了客家人艰辛、勤劳、勇敢的开基创业史。

  苍山翠谷,碧落徘徊。烟雨布合下的溪山古屋,是无比的素朴、洁净和清静,是无比的绚美、醯醢和馨香。阴那山五指峰中的山涧溪水,自东向西从村中流过,滋养着400多年的山村岁月。(邱汉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