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奔流的汀江
大埔中站纪念馆
(以上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山重水绕路儿长,红色交通一线穿”。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为了加强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沟通联系,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及严密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决定开辟一条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而后进入闽西永定、上杭、长汀,最后到达红都瑞金的秘密交通线。这条秘密交通线连接着党中央和中央苏区,因此被誉为“中央红色交通线”。作为虎口交通线的大埔青溪红色交通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特殊贡献。
“追红色记忆,走红色足迹,悟红色精神”,我们特意重走红色交通线,回望光辉岁月。
(一)青溪大埔中站
“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远远地看见毛泽东题写的红色大字。我们来到大埔县青溪镇青溪村,曾经的交通中站所在地,今已建起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纪念园。 当时大埔中站下辖多宝坑、铁坑、伯公凹小站,棣萼楼等中转站及多个联络点,辖区内大埔境内的交通线为坐大船沿韩江而上到大埔,再改乘小船到青溪;登岸步行,经过多宝坑、伯公凹、铁坑、桃坑等地,到达永定县,进入闽西苏区,全程超过100公里。
进入主题展厅,我们依次浏览。在一号展厅,主要有中央红色交通线电子沙盘,建立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时代背景示意图和红色交通线发展历程示意图。 二号展厅展示主体视频墙、运输船模型、保密条例及保密工作对革命工作重要意义示意图。三号展厅则主要展示1930年至1935 年整个地下交通线组织架构、交通员、堡垒户名录,秘密护送我党党政军领导人的历史事迹,特别是护送周恩来、邓小平、邓颖超、中共中央机关领导等进苏区的故事介绍,还有香港总站、汕头中站,大埔中站、闽西大站、瑞金终点站复原场景等。
当时,梅县大坪人卢伟良担任站长,积极培养发展交通员、接头户,组建了运输队、武装班,严密开展地下工作,一次次“行走在刀尖上”。从1930年至1934年间,这条交通线安全护送了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200多名党政军骨干,及一批电信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安全进入中央苏区,送入苏区药物等民用、军用重要物资有300多吨。
(二)青溪棣萼楼中转站
在蕉坑村小广场上,周恩来铜像挺立,他一身戎装,目光坚定,远眺汀江。往背后上台阶,很快就能看到名声在外的棣萼楼。作为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中转站和秘密仓库,棣萼楼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 200 多年历史,从交通站设立至新中国成立,安全接送了一批批革命同志北上参加革命,还秘密存放枪支弹药、粮食、药物等。
接着来到居安堂,屋内已经改造成了展览馆,以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建立和历史贡献两大板块为内容,配以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和场景布置,直观明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1931年 12 月的一天下午 4 点多,周恩来等一批中央领导同志由交通员刘龙发、孙世阶沿山路护送到棣萼楼,在此停留了约 3 小时,后获悉有敌情,便马上从棣萼楼后门上山急速前往青溪村。
(三)青溪多宝坑小站
继续沿公路往北走,来到多宝坑。多宝坑地理位置特殊,翻过多宝坑走一段山路后,就可到达福建永定。当年的多宝坑小站就设在邹日祥的故居——缵诒堂里。
“宁可放弃苏区一个县,也要建好交通线”,周恩来的指示标语映入眼帘。修缮后的缵诒堂整洁一新,配有交通线的图片和情况简介。动人心魄的,是发生在这个小站里的故事——
1931年初冬,周恩来化名伍豪,以进山经商老板身份作掩护,在交通员肖桂昌、黄华的护送下,动身前往苏区中央瑞金。与此同时,邹日祥夫妇接受了一次特殊的护送任务——负责护送老板伍豪进入苏区腹地。就在那个夜晚,邹日祥夫妇在自家的家庭式交通小站接待了伍豪。第二天天色昏暗,邹日祥等人护送伍豪翻山越岭到达永定,顺利完成任务。
而在1931年8月,中央交通员杨现邻到达多宝坑交通小站,因叛徒告密遭国民党驻军追捕。为了掩护交通员安全转移,邹日祥的母亲江强英在家中开门引敌,倒在血泊中。邹日祥也曾先后三次被捕坐牢,家里遭洗劫一空,但他却死守党的交通机密。出狱后,他仍义无反顾战斗在交通战线上。他的妻子江崔英虽然经历婆婆牺牲、丈夫入狱,却毅然投身秘密交通工作。
(四)永定伯公凹小站
伯公凹地处大山深处,一村跨两省,以坳口的伯公庙为界分为上凹和下凹,分别归属广东大埔和福建永定。伯公凹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交通线上入闽第一站。从多宝坑出发,驱车一个小时,便可抵达伯公凹。
在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的小山坳中,一座两层凹形土木结构的小土楼——墙面斑驳,依稀可见灼烧痕迹,这就是曾经的伯公凹小站。室内布置有“苏维埃血脉——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专题展”,多方位展现红色伯公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主楼右侧的外墙上,镶挂着交通员《革命烈士证明书》复制件。当年在交通小站建立后,邹作仁以开荒种田为名,举家迁到伯公凹,发动兄弟邹端仁、邹春仁、邹佛仁、邹昌仁、邹启龙、邹晋发6人加入交通员队伍,七兄弟先后壮烈牺牲。另一套重要文物“三块银元”复制件,也嵌在墙上,那3块银元是1931年周恩来在此地短暂停留时,送给交通员家属赖三妹补贴家用的。据介绍,当时伯公凹的群众几乎家族式地参加了交通线的工作,他们护送干部 ,传递情报和文件,采购和运输物资,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不足30人的小村庄就有13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伯公凹小站旧址已成为福建省、市党校现场教学点,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教育研究基地,迎来了一批批的学员。“一盏灯”“三块银元”“七位烈士”等红色革命故事更是广为传颂。
坳口的那座伯公庙,虽经风吹雨打、岁月更迭,却依然屹立。庙里供奉着客家人的伯公(土地神),摆放着两盏煤油灯。当年交通员以点亮伯公灯作为安全暗号。“理想的力量,就像点在我心中的伯公灯一样,永远都不会熄灭。只要朝着灯的方向走,就越走越光明。”耳边不觉响起《绝密使命》中交通员邹叔宝的话语。(罗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