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旅游梅州 > 旅游动态
百侯古镇底蕴深 人文厚重传承远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2-12-28 09:16:14  浏览:-
字号:

  我的家乡百侯镇之所以能够给游客们留下极深的美好印象,源于它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田园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梅州市首个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还有“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全国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该镇侯北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传统村落。侯南村则入选广东省十大“千年古村落”。诸多含金量高的国家级、省级荣誉,是对百侯悠久历史、丰富人文的最大肯定。百侯镇的“文化之乡”美誉,实至名归。

  百侯古镇建于唐代,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广东最古老的古镇之一。多年来,百侯镇坚持保护、开发相统一的原则,梳理历史文脉,传留当地文韵,存留客家古味,让古色在乡村旅游中焕发新风采。在百侯古镇古村里,有古屋古井,古墙古巷,古树古桥,还有古老的故事。座座老屋,处处细节,展示了文风鼎盛的千年客家小镇生生不息的生活画卷,激发前来参观的游客去触摸,去探索,去想象。

大埔县百侯客家古镇文化旅游区。(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吴腾江 摄)

百侯古镇骑楼老街。(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杨开城 摄)

  百侯古镇的“古韵”,蕴藏在数量众多、风格迥异的古民居群里。这个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小镇,共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其中既有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又有别具一格的大小祠堂;既有原始典型的客家民居,又有亦中亦洋的建筑院落。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肇庆堂、海源楼;代表百侯文风最鼎盛时期所建的“通议大夫第”“兰台书屋”“怀德堂”;陈列着老物件、家训、家谱的农耕文化博览馆“太史第”,以及近十年来被打造为书法鉴赏和艺术教育阵地的“鸳鸯祠”“笙曹筱筑”,都是游客探访古民居、鉴赏客家建筑的首选之地。

  百侯古镇不仅古民居多,巷子也非常多。三十六条巷,以前均为鹅卵石铺就,烟雨蒙蒙时,撑一把伞慢慢踩在石上,让人想起戴望舒的诗《雨巷》。巷道如树根一样向四周发散、绰约伸展,将100多座古老威严的祠堂、古朴大气的旧时官屋、幽静整洁的民居小院连缀在一起。巷子从林立在两边的围墙、门墙中蜿蜒穿出,且巷巷相同,像迷宫一样。记得读中学时,我骑单车去找住在巷子里的同学玩。结果兜兜转转半个小时,绕来绕去找不到,竟然又转回了原点。无奈,晕头转向的我,只好打电话叫同学走到巷口来带路,领我进去。

  百侯古镇的“古风”,体现在厚重的人文底蕴里。百侯的母亲河是“梅潭河”。自东向西贯穿而过,将古镇划分为南北两片,南岸以侯南村、“杨”姓人家为主;北岸以侯北村、“萧”姓为主。清康熙年间,百侯当地进士杨之徐与杨缵绪父子皆写有《马寺晨钟》《古榕荫夏》《西岩朝翠》《东廓晚霞》等“侯山十二景”诗,由此可见,百侯的晨昏日落、远山近水、春光秋色,是那么的美。其中,“狮潭夜月”“梅滩霜叶”“倒吊金钩”均是描述梅潭河的美景。千百年来,梅潭河碧水奔流,灌溉了良田沃土,洗涤了山岭青翠,孕育了南北两岸深厚的历史文化,激励人才辈出。

  百侯原名叫“白堠”,当地进士杨之徐倡议改为百侯,取“白侯辖地,出百位封侯”之意。仅明清两代就有翰林5人,进士23人,文武举人134人,侯南村曾被称为“进士村”。百侯镇有100多座古民居,是目前国内发现“官厅式”古民居最多的地方。

  的确,百侯历来崇文重教,耕读文化熠熠生辉。在众多名人里,有“同堂七魁”“同榜三进士”“一腹三翰林”等佳话流传海内外。不仅如此,百侯走出了11位将军、院士和名人贤达,如抗日名将罗卓英、老一辈革命家杨应彬、科学院院士杨文采和著名的爱国华侨、大实业家萧畹香等。当游客参观了这些名人故居后,欣赏到每一座官厅古屋里文辞劲丽的屋名和对联后,必然会加深对“百侯古镇”厚重的人文历史的了解和赞誉。

  百侯古镇的“古香”,浸润在非遗文化传承里。在百侯镇,游客除了细细鉴赏、慢慢品味如珍珠般散落在百侯镇的古建筑外,一定不要错过丰富多样的特色小吃。百侯薄饼、百侯牛肉干、忆子粄等美味小吃的传统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美食也深受百侯本地人喜欢。节假日很多回归故园的游子,都喜欢携家人逛百侯骑楼老街,钻进“老字号”小吃铺,叫上一碗葱花牛肉丸汤,手拿一卷喷香薄饼或软糯忆子板,咬上一口,满嘴留香,一下子就解了浓浓的乡愁。(杨丽君)